往事如烟06-童年最难忘的三部电影

我小的时候,全国人民除了看八个“样板戏”之外,能够看的国产电影好像就只剩下《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了,后来人们就把这三部电影统称为“老三战”,成为那个特定时代中的一个专用名词。

“老三战”作为当时“看家影片”,支撑了大概有四五年,后期出于各种原因,不得不陆陆续续“解放”了一些老片子,同时引进了一些社会主义阵营(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朝鲜等)的译制片,那是后话了。

每次露天电影场放映“老三战”的时候,我们就端着小板凳早早去占地方。夜幕降临,伴随雄壮的《解放军进行曲》和光芒四射的八一红星,电影开演了,我们的心情就立刻激动起来。

实话实说,“老三战”虽然看的有点多,但这几部电影拍得确实挺好看,情节扣人心弦,演员表演出色,令人百看不厌。这三部电影我们反复地看了好几年,愣是没看腻。每次都跟第一次看一样,跟着电影的情节一起紧张、一起愤怒、一起焦急、一起欢庆胜利。这些电影里的人物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记忆里,甚至融化在我们的生活中,以至于我们在平日说话时,都特别喜欢用电影里的经典台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比如说,如果你想到某个小伙伴家去玩玩,就会模仿《地道战》里老鬼子的台词说:“嘿嘿,到你家去,你家的,有地道?”对方会嬉皮笑脸地回答:“太君,我家里地道的没有,有臭豆腐的请你米西米西。”“呦西!开路的干活!”

如果小伙伴催着你做什么事,你又不想立刻做,就会模仿《地雷战》里的台词说:“别急!再等等,八路军说了,不见鬼子不挂弦!”

如果自己做了什么错事,想推脱责任,就会引用《南征北战》里国民党参谋长战败之后安慰张军长时的经典台词:“唉,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了。”

当急切需要小伙伴帮助的时候,我们会学着国军李军长的口气叫道:“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拉兄弟一把!”

用电影台词来沟通交流,也算是当时一种幽默的方式吧。如果不是全国人民长期死啃三部片子的话,这种沟通方式是难以为继的。

这种幽默的语言方式甚至延续到现在,很多人时不时的还会引用电影台词调侃几句,当然只是局限在当年那些“老三战”的影迷当中了。

当我们不怀好意地夸奖某人时,会像“汤司令”那样谄媚地竖起大拇指,笑着说:高!高!实在是高!(引自地道战)

面对吸烟者我们会说:烟是有毒的,一丝一毫都不能放进来;水是宝贵的,还是让它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引自地道战)

生意场上暂时失利时我们会安慰自己:我们现在大踏步撤退,就是为了更好地歼灭敌人。现在我们暂时放弃这个地方,就是为了将来更好的保住这个地方。(引自南征北战)

事情办砸时我们会长叹一声说:唉,我们多年的失败,就在于轻敌呦(引自南征北战)

《南征北战》里的一个经典片段:解放军打了胜仗,却接到命令大踏步后退,战士们想不通,憨厚的张连长也想不通,找高营长提意见:

“从苏中到苏北,从华北到山东,我们仗不是都打胜了吗?我不懂,为什么这样大踏步向北撤呢? 打一仗就走,这样打法真叫人心里不痛快。”

高营长是英俊的大明星冯喆扮演的,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也想在今天晚上打冲锋,明天一早就把蒋介石八百万军队全部消灭,可是不行啊,同志,我们现在是小米加步枪,在对付美式的飞机大炮。我们一个人就得对付五六个敌人。为了有效歼灭敌人,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怎么把上级的作战意图通过你、通过我,把它变成全连、全营的行动。”

当年我们这些小孩子看《地雷战》时,并不完全了解那场残酷的战争,而是像看变戏法似的,觉得用地雷消灭鬼子特别有意思。

影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胶东抗日根据地边缘的赵家庄和附近几个村庄,经常遭日伪军的袭击和“扫荡”,损失惨重。为此,区武委会雷主任和赵家庄民兵队长赵虎依靠群众,想出了对策,用地雷阵封锁住日军据点,让他们轻易不敢出来。可是,我军缺少地雷怎么办?没关系,就地取材、自力更生。没有铁雷我们可以造石雷嘛。村民老汉捻着胡子笑着说:“造石雷不难,原料一是石头二是炸药。石头嘛,咱们这满山都是。炸药怎么搞,甭着急,就用咱老祖宗传下来的方法:一硝二磺三木炭,祖辈就有不稀罕。”于是乎,全村百姓忙碌起来,凿石头,做炸药,造地雷!不但造出了石头地雷,而且品种还很多:

有对付敌人行军大队的“连环雷”;

有针对鬼子骑兵的“拇指雷”;

有封锁路口河滩“碎石雷”,又称为“天女散花”;

还有“飞雷”、“莲花雷”“子母雷”等等。而埋雷方法也是越来越巧,所谓“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死雷活用,到处开花”,再加上麻雀战结合地雷战,这下敌人可真是受到了沉重打击!

不过,敌人并不甘心失败,为对付地雷阵,日军中队长中野特地从青岛搬来工兵,用探雷器破坏民兵的地雷阵,攻入赵家庄,大肆烧杀抢掠。民兵们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改进地雷技术,用“真假雷”、“土化学雷”、“头发丝雷”等,把鬼子的工兵搞得狼狈不堪。最逗的是小孩子还发明了“臭粑粑雷”,拉泡屎在假地雷上,日本鬼子带着白手套掏地雷,结果摸了一手粑粑,气得大叫:“巴嘎!”这一段我们看了十几遍,笑了十几遍!

电影《地道战》,是讲冀中高家庄民兵利用地道战打鬼子的故事,也很有意思。

电影里高家庄老百姓修的地道真是妙极了:牲口槽、灶台、水缸、面柜,甚至厕所里都有地道口。敌人就算进了村子也是没戏,因为我们在暗,敌人在明,八路军和民兵可以通过地道里许许多多的隐蔽工事,用密集的火力网给敌人致命的打击。八路军和老百姓甚至将地道挖到了敌人炮楼的脚下,声东击西,最后端了敌人的老巢。

我现在还记得电影里一些经典的场面:有个地道的出口是在灶台的大锅底下,鬼子进村后 用这口大锅做饭,突然大铁锅被民兵推翻,一锅热水都扣在了鬼子身上,不用开枪就烫个半死。

还有就是地道里还安装了竹筒做的“土麦克风”,当鬼子进村时,民兵队长高传宝对着“土麦克风”向队员们发出命令:“各小组注意,各小组注意:你们各自为战,你们各自为战。不要放空枪,不要放空枪。开火!”

他的声音听过竹筒传到各个作战小组,守在“竹筒麦克风”旁的民兵们一个接一个地转达战斗命令:

开火!开火!开火!开火!

最后一个喊“开火”是个大妈,声音沙哑,跟别人都不一样,但这个声音却让我们终身难忘。

在“老三战”当中,我最喜欢的是《南征北战》,拍得真实,我军将士英勇善战,有血有肉,有时还会闹些小情绪。敌人狡诈多端,基本没有脸谱化,而且这部戏的所有演员(包括镜头很少的小配角)都演得非常朴实,非常的棒!

我最喜欢著名演员冯喆饰演的高营长:睿智洒脱,坚韧不拔,是这个电影中最大的亮点。影片中他一亮相,万马军中潇洒行军,由远而近,一个特写,顿时引来观众一片赞叹。他五官端正,鼻梁高挺,身材挺拔如玉树临风。指挥战斗沉着冷静,带领战士们突击不怕牺牲,对待有情绪的战友耐心细致,在乡亲们面前憨厚朴实,就像是老大娘的亲儿子。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解放军基层指挥员的典型形象。

我也非常喜欢陈戈扮演的那个师长,在该片中他讲一口抑扬顿挫的四川普通话,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将师长的角色表现的栩栩如生,他的语言、动态、装束以及他给指战员们讲解我军战略意图时的那种潇洒风度,真是让我崇拜得五体投地。他那段关于“不要怕家里的坛坛罐罐被打烂……”的经典台词,我现在还能用四川普通话倒背如流,可惜这么多年没有哪一位导演发现我这个虔诚的模仿者。

我喜欢张连长,貌不惊人但粗放自然,特别是他接到撤退命令后不理解但还要服从时那种愁眉苦脸的表情更是到位,以至于直到现在我都觉得他一定不是个专业演员,而是一个真正的解放军连长。

我喜欢那个圆圆脸的小战士,冲着炮兵大喊:“大炮不能上刺刀,解决战斗还得靠我们步兵咧!”

我也喜欢那个泼辣精干、快人快语、坚强果敢的女游击队队长,穿着不大合身的旧棉袄,系条武装带,外形土得掉渣,眼神却刚毅无比,让我相信解放区的女民兵就是那个劲儿。好长时间以后我才知道,这个演员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张瑞芳。

我也喜欢项堃老师扮演的国民党张军长,他把国军少壮派那种骄横、自负的特点表现的异常出色。他仗着有美式装备的优势,对解放军的“运动战”不懈一顾,骄狂无比,威风凛凛,但最后被我军打得垂头丧气,失魂落魄,抱头一言不发。他创造的这个反派角色几乎成了之后影片中国民党将领的样板。

最后还要说一说“反派大明星”刘江老师,演得太棒了!他是我的偶像,他在《地道战》里扮演的汤司令,《海鹰》里扮演的敌上校舰长,《闪闪的红星》里扮演的胡汉三,都让我们终生难忘。他的著名台词:“高,实在是高!”“我胡汉三又回来了!”现在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口头语。

在此,我向老一辈艺术家致以最崇高的致敬。


你可能感兴趣的:(往事如烟06-童年最难忘的三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