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南北朝——五胡十六国篇

        首先我们要知道,五胡十六国作为一个历史学概念,代表的是一个历史时期,从公元304年南匈奴人刘渊建汉到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在北方地区建立的政权并不只十六个,事实上光史上留名的就不只这个数,而这么多国家,也不可能只是五个少数民族建立的。五胡十六国这个说法是源于北魏史学家崔鸿编写的《十六国春秋》,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是指五凉(前后南北西)、四燕(前后南北)、三秦(前后西)、二赵(前后)加上成汉和夏。他们只是当时诸多政权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十六个而已。这里只简述其中三个代表性最强的政权。

五胡十六国


镇不住名号的大赵天王——石勒

        前文说到,刘聪即位以后灭了西晋,然后司马睿在公元318年建立了东晋。巧的是,就在东晋建国的同一年,刘聪也死了,此后这个政权就被刘曜和石勒分裂成了前赵和后赵两个政权,这里咱们把关注点放在石勒方面。

        石勒父亲是一个部落的小头目,石勒出生在山西武乡,一般传奇英雄从出生开始就充满传奇,据说石勒出生的时候屋里充满红光。14岁那年他跟同乡一起到洛阳长见识,洛阳城的繁华深深震撼了这个少年,让他豪气顿生。等走到上东门的时候,刚刚结束换声期的少年,忍不住一声长啸响彻云霄,虽然他在部落放羊的时候经常这么干,但是洛阳城里的人可能是没见识,所以惊动了半个洛阳的人,纷纷侧目而视,并留下了传奇故事。

        传奇的石勒长大以后,成了一个威武雄壮的汉子(壮健有胆力,雄武好骑射),其相貌奇异,气度非凡,不仅如此,据说他耳中常有金戈铁马之声,让人啧啧称奇。西晋太安年间(302-303年),并州(今山西太原)闹饥荒,石勒被迫与一起干活的佃户一起逃荒,在路上认识了一个损友叫郭敬,这俩人恶念相投,动起了贩卖胡奴的主意。没想到这二位运气不佳,碰到了并州刺史(省长)司马腾的人马。司马省长不是别人,正是当地最大的贩奴头头,看见这二位赶着20多个胡人来了个一勺烩,石勒在一脸懵中被卖给了茌平人师欢做奴隶。

石勒


        一个羯族部落领导的儿子混到帮人种地的地步,不仅没人认识还被抓去当奴隶,可见当时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完全没有达到“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的民族大团结。话虽如此,但非凡之人必有非凡之处,师欢是个长脑子的,可能也会一点相面,一看石勒不得了,这后生与众不同,有王霸之气,而且石勒还会相马之术,跟向师欢贩马汲桑交起了朋友,于是师欢做了个顺水人情,免了他奴隶身份。

        八王之乱前,石勒跟随汲桑投靠成都王司马颖,乱起后投靠了匈奴王刘渊。石勒自小就好儒学,这在羯族那可是大事,那时候别说少数民族,汉族里识字的人都不多,伙计们天天放羊喝酒追妹子,哪有时间学习,再说了学习有甚用呢?这家伙竟然颇善儒学,真是个奇葩。所以这与众不同的flag算是立住了……石勒在账下设君子营,里面全是汉人谋士,为他讲经释儒外加出谋划策,慢慢地他发现一个人才,这人叫张宾,很有头脑,很有见识,甚得赏识,于是极为倚重。后来他听从张宾的建议,开始以襄国为根据地培植自己的势力。

刘曜


        公元318年,刘聪病逝,太子继位不久就被一个叫靳准的杀害,这哥们还想自己称帝,石勒和刘曜一看,what?咋想的,当我们不存在?于是石勒马上发兵五万讨伐靳准,同年刘曜也起兵北伐勒准,并于赤壁即位为帝。石勒先一步到达平阳城,并开始进攻平阳,靳准胆子挺大,但是本事不大,很快就扛不住了,派人向石勒讲和,石勒将使者囚禁送交刘曜,想告诉刘曜:你看,他们已经向我投降了,你就不用来了,可以撤了。但刘曜在这个时候却让使者劝靳氏迎接自己到平阳。石勒一看见靳氏不向自己投降,气不打一处来,这就要向平阳发起进攻,结果刘曜亲自派兵迎靳氏出城,石勒从此正式与刘曜决裂。

        公元319年,石勒自称赵王,定都襄国,此后以超高效率四处抢地盘,逐渐与前赵拉开距离,成为山东河北地界的带头大哥,公元328年于洛西生擒刘曜,次年得长安,杀刘曜,前赵灭亡。公元329年石勒称帝,此时后赵已经称霸北方,其他北方政权见着后赵都得跪着唱《征服》,这时候石勒决定从实力的地位出发给自己定一个响当当的称号:“大赵天王”。好说不说,可能是名号太响自己镇不住,公元333年石勒病逝。

镇住了名号的大秦天王——苻坚

        后赵在其死后后赵经其子石弘和大将石虎掌权后朝政大乱,石虎小弟冉闵趁机建立魏政权,史称冉魏。冉闵是汉族人,为争取汉族民心,他下屠胡令,五胡十六国期间积攒的胡汉仇恨爆发,羯族几十万人死于非命,几近灭绝。此举还引发了北方数百万胡人也参与到互相残杀当中,冉闵政权内部也因此陷入混乱。

        后赵大乱期间,另外两个少数民族逐渐崛起,一个是鲜卑族慕容氏,他们在辽宁半岛和朝鲜半岛逐渐崛起,345年建国号为燕,史称前燕,352年,燕军后赵大乱南进,冉闵兵败,被前燕军活捉后被杀,357年前燕迁都至邺,成为中原大国。另一个是氐族苻氏父子父亲叫苻(蒲)洪,儿子叫苻健,据说他们家中有一丛巨大的蒲草,所以以蒲为姓,后来改为苻。他们本来跟着后赵一个叫石遵的人闯荡江湖,可是苻健认为,跟他混挨电棍,自己混能立棍。所以坚决贯彻了独立发展道路,没想到越干越大,在公元351年就建立了一个叫前秦的政权,与前燕东西对峙。

苻坚


         苻健死后,就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苻生。据说这个苻生多行暴虐之事,他堂兄实在丢不起这个人就把他给弄死了,然后自己顺理成章地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这人历史上很有名,叫苻坚。苻坚也跟石勒一样,好汉学,据说祖父听到他有学习知识的愿望相当高兴:咱们蛮族异类向来只知道喝酒吃肉,今天竟然有提高文化素质的追求!(汝戎狄异类,世知饮酒,今乃求学邪!),不仅如此,他还去了帝号,学石勒,自称大秦天王。

        既然是青史留名的人物,苻坚自然非比寻常,苻坚“即位之后,立即着手治理内政,订立法制,抑制工商,奖励农耕,并兴修连接首都长安和地方的道路,对学问实施保护和奖励的措施。国力得以充实,文化获得发展。”就像石勒有张宾一样,苻坚手底下自然少不了好谋士,这个谋士叫王猛,名字猛,人更猛,是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苻坚对他一见如故,王猛不负所托,君臣二人把军国大事安排得明明白白妥妥当当,前秦国力迅猛发展,终于在公元370年和公元376年摆平了主要对手前燕和前凉,暂时坐上了北方扛把子的位置。

王猛


        这暂时有多暂时呢?不到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相当于屁股还没坐热。屁股还没坐热得苻坚有点痒,不是屁股痒(因为没坐热),是手痒,他已经把彪悍的北方少数民族搞定了,他手握雄兵,他猛将如云,他还有神人王猛,他有点飘了,他坐不住了,他要效仿秦皇汉武,他要坐天下的王。

        终于,他向自己的部下提出了南征东晋的想法,这个想法他早就提过,但是王猛不同意,王猛认为东晋王朝君臣和谐,掌控朝政的谢安又是个比自己还猛的猛人,所以绝对不能南征东晋。王猛的话他得听,因为王猛是个算无遗策的神人,但是王猛在公元375年就死了,所以苻坚摩拳擦掌的在北方扛把子的位置上坐了七年以后再次看向了那张秦皇汉武坐过的宝座。

        但这次还有人反对,谁呢?王猛的继任者苻融,他是苻坚最小的弟弟,他师从王猛,想得自然和老师一样,所以他准备像老师一样劝哥哥稍安勿躁,他说:大王,我觉得……话还没说出口,苻坚拦住了他:第一,不要叫我大王,叫我天王大人;第二,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整!!苻融回答:好的大王……

        公元383年,苻坚动员了九十多万兵力,号称百万雄师浩浩荡荡挥师伐晋,这阵仗,我要是苻坚我也难免生出轻敌之心。当时东晋兵力多少呢?据记载前线兵力只有八万,如此悬殊的差距结果当然是……大跌眼镜好不好!!这场战役叫淝水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怎么回事呢?且听我徐徐道来。

谢玄


        话说前秦军号称百万,但是傲娇的苻坚根本等不到部队集结完毕,他看到东晋前线连连败退,加之探知东晋虚实,所以急功冒进,率领轻骑八千赶往寿春与苻融会和,并派遣原东晋襄阳守将朱序前往晋营劝降晋军投降。苻坚是一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伟大君主,他这个优点成就了他,但在这时却害了他,朱序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等他到晋营的时候,不仅没劝降,还把秦军的虚实告诉了东晋名将谢玄,所以谢玄派北府军第一猛将刘牢之夜袭秦营,把苻坚的5万前锋军打了个落花流水。苻坚被打蒙了,他站在城头北望八公山,连山上的草木都以为是晋军。连说:谁说晋军不行?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

        谢玄见决战时机已到,指挥部队西进与秦军对峙于淝水,这个时候,苻坚又犯了一个致命错误,这个错误导致在淝水之战中,晋军将秦军击溃,苻坚的屁股不仅没坐热,还坐开了花,前秦政权哗啦啦地散了架,苻坚也死于非命。这是个什么错误呢?在这先卖个关子,等后面我们说到东晋名相谢安的时候再揭晓答案。

雄主频出——北魏

        淝水之战后,北方又乱作一团,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各路诸侯又开始占山为王,在这其中,一个更牛掰的政权崛起了,这就是鲜卑族的拓跋部,他们不仅再一次统一了北方,这一次还扎扎实实坐稳了头把交椅,这一坐就是150年。

        拓跋部原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东汉以前北匈奴逐步西迁,拓跋部也西迁进入原北匈奴领地。在三世纪时有个叫拓跋力微的人联合了各部落扩充势力,他们逐渐南下游牧于盛乐一带,公元315年拓跋部因帮助西晋对抗刘聪、石勒有功被西晋封代公,进而封代王。

        公元338年,拓跋部一代雄主拓跋什翼健建立了代国,都盛乐。说起这个拓跋什翼健还有一段很感人的故事,拓跋什翼健的父亲去世时,拓跋什翼健的哥哥即位,而拓跋什翼健则被哥哥送往后赵为质,与他同去的还有五千户族人,这一去就是八年,八年里拓跋什翼健在后赵生活,感叹华夏地大物博,感叹群雄逐鹿中原,豪情渐起,三观巨变。

拓跋什翼健


        拓跋什翼健的哥哥死之前告诉身边人,一定要让拓跋什翼健回来接替他,没想到哥哥手下们都不看好拓跋什翼健,在他们看来这是个“海归”,海归往往是改革派,一改革,很可能就会伤害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准备扶持拓跋什翼健的弟弟拓跋孤即位。其实当时还有个人选叫拓跋屈,但是拓跋屈不仅是个猛人还鸡贼,怕控制不住,所以坚决不能选,所以他们杀了拓跋屈要立拓跋孤,没想到这个拓跋孤仁厚过了头,死活不配合,非要接拓跋什翼健回来即位,然后亲自带队到后赵换哥哥回来即位。

            知道弟弟要换自己回去当皇帝,把拓跋什翼健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坚决要和弟弟平分江山以示报答。不仅他感动,连后赵君主石虎都给感动了,心想好家伙,现在还有这么讲究的年轻人,还有这么忠厚的小伙子,还有这么真情实意的兄弟情,把我感动的排比句都用出来了,不行,我也得讲究讲究。就这样,石虎把拓跋什翼健兄弟二人都送回了拓跋部,还很讲义气地送了点兵马。

        公元338年,拓跋什翼健回国即位,这么费尽周折的回国,当然不能让哥哥失望,拓跋什翼健开始着力改革,目的是把松散的部落体制整合为凝聚力更强的官僚系统,公元339年,设置百官,分掌众职,此后拓跋部南征北伐逐渐强大,四世纪中叶左右拓跋部发展成以山西省北部大同为中心的北方霸权,但不巧的是,他们遭遇了更为强大的对手,那就是苻坚,所以在苻坚的猛攻下解体。

        一晃就来到了四世纪末期,前秦南征大败后的386年,拓跋部迎来了复兴的希望,拓跋什翼健之孙拓跋珪纠结各部,在牛川这个地方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正式恢复代国,即位不久迁都盛乐并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为啥以魏为国号呢?据说是因为拓跋珪与敌人争夺魏地,拓跋珪就抢注了注册商标,从道义上抢占了有利地位。公元389年,他击败了北方善战的高车族,高车是游牧部落,因驾乘大轮高车而得名,善射,对高车的征服增强了拓跋氏的战斗能力。

拓跋珪


        国力壮大后,对北魏威胁最大的是慕容垂建立的后燕政权,慕容垂是五胡十六国第一战神,神人中的神人,打了一辈子仗,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一次没输过,面对这么一个猛人,拓跋珪也不敢造次,但是拓跋珪有一个优势,他比慕容垂小45岁,就是硬靠也能把慕容垂靠死,等他死了,他那帮儿子不足挂齿。

        拓跋珪一边以敬和拖的策略与后燕对峙,一边在其他方向偷偷开疆扩土壮大实力。但是纸包不住火,战神坐得住,战神儿子慕容宝坐不住了,心想我爹都快70了,这拓跋小儿精神抖擞,颇具王气,等我爹死后我还不得让他玩死,算了,趁我爹死之前先让他把拓跋珪送走领盒饭吧。

        公元395年,后燕攻北魏,慕容垂为了历练儿子的作战经验,由他坐镇指挥,由其子慕容宝率军出征。慕容宝有战神爹在后边镇着,十分张狂,完全不把北魏放在眼里。拓跋珪针对后燕大军恃强轻敌的特点,采取示弱远避、待疲而击的方针,将部队分为三股分三个方向撤退。

        慕容宝很直觉地认为拓跋珪在哪股逃兵中,哪股最重要,所以集中精力向拓跋珪追击,拓跋珪部一直后撤到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东北)才停下脚步,此地是北魏腹地,距离后燕已非常遥远,是拓跋珪早就给后燕军准备好的墓地。一方面,拓跋珪在列阵迎敌的同时散布慕容垂已死的消息,慕容宝方面深知父亲年事已高,现在又联系不上,心中十分焦急;另一方面其他两股魏军一股在燕军后方堵住去路,一股来到参合陂与拓跋珪会和,结果决战打响,胜券在握的魏军在拓跋珪的带领下歼灭四五万燕军,相传只有1000余骑保护慕容宝脱离了战场。

慕容垂


        回国以后,慕容宝向父亲哭诉拓跋珪的狡诈卑鄙,战神气的一边骂儿子废物一边骂拓跋珪无耻,既然儿子不行那就老子上,于是慕容垂亲征北魏,战神就是战神,在平城大败了拓跋军三万兵马,守将拓跋虏战死,消息传到拓跋珪耳朵里把拓跋珪吓了个半死,赶紧准备逃跑。但战神因年事过高,加之有人劝他到参合陂祭奠亡魂,结果战神在参合陂见后燕将士遗骸遍野而气郁晕倒,并于后燕撤军途中去世,瞬间解除了拓跋珪的压力,后燕再无力抗衡北魏。公元396年,拓跋珪亲率40余万大军南下进攻后燕,397年后燕灭亡。

        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正式称帝。迁都以后北魏开始招纳汉族大地主参加统治集团,这个政策加快了鲜卑拓跋部汉化的过程。公元409年,拓跋珪死,其子拓跋嗣即位,即北魏太宗,太宗即位以后也有点飘,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则,在公元422年趁南朝宋武帝刘裕驾崩与南朝开战,没想到南朝顽强抵抗,北魏遭遇惨重伤亡,一场败仗把太宗皇帝整郁闷了,公元423年太宗驾崩。

        太宗死后,皇太子拓跋焘即位,即北魏世祖,世祖也是个青史留名的猛人,他不仅有坐头把交椅的想法,还有与想法相匹配的实力(廓定四表,混一戎华),再加上手底下也有个算无遗策的神人叫崔浩,所以威震八方,寰宇皆震。世祖皇帝亲自率军征战,周旋于险境。 他善用骑兵,轻骑奔袭 ,攻灭胡夏、北燕、北凉,征伐山胡,降伏鄯善、龟兹、粟特等西域诸国 ,驱逐吐谷浑,这些辉煌的战绩都是他即位15年之内打出来的,可见其威猛。最终在公元439年完成北方了统一。

拓跋焘


        世祖在位期间,北魏国力进入极盛, 对此与之隔江相望的刘宋王朝十分羡慕,《宋书》说他牛掰透顶plus,连史上有名的冒顿单于和檀石槐都比不了(英图武略,事驾前古,虽冒顿之鸷勇,檀石之骁强,亦不及也)。感觉说这个话的人心里一定是羡慕嫉妒恨,恨不得南朝得此明君。

        世祖拓跋焘的雄韬武略为此后北魏100余年与南朝呈南北对峙之势打下了坚实基础。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话南北朝——五胡十六国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