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窄门》

    居家七天,我怀着无比的热情,读完了余华称让他“激动得浑身颤抖,恨不得自己能写出这样的书”的《窄门》。这是法国作家、1947年诺奖得主安德烈·纪德在1909年书写的具有浓重自传色彩的小说。

    首先吸引我的是这部作品的名称,众所周知这个名字出自路加福音。男女主角曾经纯洁炙热得相爱着,但受原生家庭阴影的影响,女主不断恪守清教徒的自我约束,把感情深深埋在心底,最后积忧成疾,不幸身亡,让男主一生体会无边的孤寂和无限辛酸的滋味。

    作品里女孩母亲的放浪形骸,让其在青少年期就感到世界的丑陋和爱的沦落,渴望爱情却极度追求圣洁,避开现实,期待重塑自己的生命,却不曾想最后依旧是孤独与绝望。

    读到她在日记里反复书写爱意,又不断强迫自己拒绝男友,在她生命即将结束的前期,每天坐在庄园旁边的长椅上呼唤男友的名字,渴望男友的出现,可当男友出现的时候却把男友拒之门外,我仿佛看到一位曾经的美丽俏佳人,在岁月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下,变得形容枯槁,最终独自在疗养院“看着光秃秃的四壁,惶恐不安的情绪袭上心头,肉体和灵魂都在颤抖,我猛然醒悟,悟透了自己的一生。”这种情节的描写以及人物心理的刻画,让我越读越揪心,掬一把同情的泪水,思考到底如何对付自己的私欲?马丁路德说:“我们不能阻止飞鸟从我们头上飞过,但却能阻止他在我们头上筑窝长期住下。”

    这本书还带给了我无限的回忆,从巴黎到尼姆,再到勒阿弗尔,我翻遍全网找到那部温情的电影《Le Havre》,虽然听不懂语言,依旧被剧情所感染。书中美丽的卢森堡公园是我25年前驻足的地方;曾在尼姆附近的葡萄庄园里欣赏落日,那时我怎会想到百年前有一位女性是如此的倔强悲伤,朗读帕斯卡尔《思想录》时慷慨激昂,诵读莎士比亚《第十二夜》时哭泣伤心。

    纪德描写千百种可能能否进窄门,对欲望的追求和对圣洁的期盼,何等的矛盾。我同几位挚友线上讨论,各持己见,但有一条是共同的,那就是美好的爱情与婚姻和信仰是不对立的。

    短短几行字写不清我读完这本书的内心感触,或许就如书的扉页上写的:“当我不再自己约束自己,我终将拥有自由广阔的人生。”

25年前卢森堡公园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