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回到人之为人的特性2

就拿韩国来说,韩国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课业负担“重灾区”,为了减负和促进公平,韩国教育部出台了两项政策,一项是2016年开始全面推行的自由学期制,在初中阶段由学校选定一个学期,取消了期中和期末考试,实施灵活弹性的教育课程;另一项是2019年宣布的用5年时间废除所有精英高中、特色高中。

但是,在走访了韩国5所高中、3所初中和1所校外辅导机构之后,我发现,目前他们的中小学校规模和空间基本与中国差不多,40人左右一间教室,学校的组织结构也都是科层制。

老师呢,特别优秀的被校外机构挖走了,所以普通公办教师的积极性并不高,再加上学习内容、方式和评价体系都没有变,所以整个系统依然是围绕知识掌握和应试升学为目标运行的。

这个时候,单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改变初中一个学期的学习内容,或者强制取消精英高中的做法,实际上存在着极大风险。因为变革并没有从教育本质出发,也没有关照到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这七盏灯无法实现联动。

再比如,我在第二讲中提到过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展开了一场小而美学校运动,当时发起者提出了包括划小规模、开设主题课程、灵活安排课时等在内的八项实践宣言,试图实现个性化学习。他们的出发点很好,也看到了大规模学校的弊端,想让教育回到人本身。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发起者忽略了组织结构的改变,而组织结构是七盏灯联动的重要底盘。即使小而美运动做到了把学校规模划小,把很多1000人规模的学校拆成了由4个250多人组成的“校中校”。但因为组织结构没有变,仍然是传统科层制的,依然把最大的领导当成唯一的大脑,其他人都是对上负责,那作为关键枢纽的教师身处这样的组织中自然无法获得被赋能的体验。

这样的话,哪怕师生交往的频次在增加,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评价体系在改变,时间久了还是会事与愿违。所以,“小而美”运动进行不下去了。

小而美运动也提醒我们,教育变革从来都不是一次事件,而是七盏灯相互联动,在教育本质的轨道上协同进化的过程。任何期待一场运动或者一场革命让教育发生颠覆性变革的,最终都会淡出人们的视线。

你可能感兴趣的:(08 回到人之为人的特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