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骑行札记》札三:新沟(突破一公里,谈踏频)

        昨夜,在天全下了一场暴雨。雨势大风强劲,电闪雷鸣犹如白昼照进房间,顿间雨势倾盆而下,打断了我的写作。那雨瞬间能把人浇灌而透。聆听着雨滴击打万物的声音,突如其来的弦外之音,把世间一切万物零碎的思想都变成了一种和谐的声音,让我苦思深邃的灵魂深处增添了一分惬意的休暇。雨让我闲散的思想猛然释放为一种专注,只为聆听雨的和谐与之发生的某种特殊的情感。放下心中的执着与彷徨,在这一刻,我似乎属于自然中的雨珠,忘记了自己是一个人的存在!雨恍如间闯入我的思想,思考的喘息之声突然得到了缓解,压抑的心情如释重负,一切精神的重负都化为沥沥雨滴,清脆作响!我走进雨中的世界,因为我想了解你的世界,只因为她是最忧虑的情人。雨让人可以安静,独自思考一些事情,站在窗户旁,浮躁的心野,终于回归于岑寂。在这炎热的六月,对我来说下雨是一件非常凉爽的翘盼之事。

        一阵轰隆隆,闪电疾驰,雷声鼓动,没有一点征兆。我在房间里只是听到雨滴砰砰啪啪击打着地面,房檐下霎那间就变成了一串串的水珠。那局部紧张急促的声音,就像一位英俊的小伙,来到人间与他的女孩子相遇。房间里的电灯若暗若亮,窗户上的玻璃就像一个被烤焦的烧饼,模糊不清。彷佛身边的一切都有了灵魂,自我意识,与这美妙的大自然合奏一曲自然的音符。美的觉醒,美的初恋,美得自然,我爱下雨天!爱你的诡异、神秘、不打招呼;更爱你冒冒失失的温柔,不苟一笑的矜持,平易近人的随和。

         ——六月天全的雨札谈

        在我的记忆里,“下雨了”,这三个字!都带有某种故乡的味道。这种记忆是埋藏于心底,深刻进骨髓里,无论走到哪里都挥之不去。我从小生长在农村,小时候人们可盼望下雨了。每到下雨的时候,村里人终于可以休息了。在农忙之时打打麻将,串串门,围在炕头上,聊天,谝闲传,纳鞋底,与家人聚在一起,享受团圆的幸福。地里的庄稼及万物都可以得到雨水的滋润,干渴、贫瘠的土地终于得到了灌溉,人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雨,对于靠土地吃饭的庄稼人来说,是一种涝收的好兆头。这种童年的记忆,一直到现在,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以我小孩调皮的性格,总喜欢下雨,也喜欢玩雨,雨可以凝固亲情,也可以释放天性的纯真。

        早上七点半,收拾好装备就出发了。室外的温度似柔情的恋人,吮吸着我的每一寸肌肤,湿润的雨露紧贴在我的皮肤上,趴在我的额头上,钻进我的鼻孔里,与身体里的每一滴血液轻轻亲吻,仿佛自己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里,内心被雨水冲刷过的清晨洗礼的澄澈透明,恍然间这世间的一切都有了生命的脉搏在跳动。由于昨夜下雨的原因,今天整座城市都笼罩在烟雨朦胧之中,似乎暗恋着一位钦慕已久的情人。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泥土的味道,柔润甘冽,夹杂着湿润的雨雾,使人从头到脚、每滴血液里,每一根头发丝里都感到一种柔和的沸腾。这种沁人心脾的快感,真心令人陶醉。

        刚出城,就遇到一位徒步者,并且还在直播。到了新沟,一共遇到五位徒步者。其中四人直播,其余一人徒步,这与两年前的背包客悄然发生着巨变。这是一条网红之路,现在网红经济的迅速崛起,每个人都想蹭蹭川藏公路的热度。一位驴友曾经悄悄地给我说:

        “他们不是来徒步的,而是来赚钱的”

        这让我想起了周国平说过的一句说:“繁荣背后,总隐藏着一种危机。”

        好了,少谈那些浮躁、功利的话题,存在即合理,我还是想回归骑行本身的样子。我就是我,也只能做回自己,在旅行中坚守那最后一刻的相遇。还原骑行的本真,把骑行交给骑行,把自己留给自己,把旅行回归它的朴素。

        今天一路起伏坡度,难度一般。在这里,我还是有必要再谈一谈关于踏频这个话题。可能有些人早已不耐烦了,但我还是要说,关键时候可能会救你一命。一个正确的骑车姿势或者踏频,可能会对有些人没有什么作用,但是他会把你带到终点,少受一点皮肉之苦。之后的几天路程一直到新都桥,海拔高度垂直上升至四千米以上,尤其是翻折多山这段距离。脚几乎踩到你失去知觉,甚至失去耐心和毅力。踏频是关乎骑行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它就像一个一辆汽车的发动机,挡位与之正常行驶和爬坡是高度统一的基调。

        我在爬坡的时候,常常会给自己设定一个小目标。比如三公里、五公里休息一下,然后慢慢加量,找到爬坡的节奏和技巧,直到质的飞跃。我在爬坡的过程中,往往不看前面的路,这样可以让我忘记上坡的存在,短暂麻痹自己。如果看到那长长的上坡路,我的内心是崩溃,紧张专注的精神状态会立刻松懈下来,直到泄气为止。随即给自己随便找一个借口,然后刹车停下,坐在路边休息一会。循环往复,人的毅力会失去耐心,看到坡就想停、推车。刚爬一公里就瘫坐在地上,这样人的心会胆怯、畏惧爬坡,久而久之就有了爬坡恐惧症。与其这样,我干脆不看前面的路,低下头、卯足了劲、调整呼吸,一个劲地踏圈就可以了。你别说,这种方法挺管用,屡次超车还都挺厉害。还有一点,我在爬坡的过程中,往往会把自己压榨得很干裂,一个简单的喘息声似乎都可以吞噬了我的生命,但这丝毫不影响骑行的乐趣。我总会遗留一点生命重复的意义,去踏寻骑行存在的合理性。

        爬坡的耐力还真需要自己慢慢去练习,但凡一切运动,刚开始都需要一个合适的量和度。比如跑步第一次五公里就可以了,多了第二天肯定会出现大腿肌肉痉挛和疼痛等症状。骑车我认为第一次骑行五十公里足矣,而爬坡这是需要长期训练和练习的一个成绩。怎么区分一个新手和老手骑车的经验和长久以及耐力,只需要一个前提条件便可得知:爬坡。

        我观察了许多骑友,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但凡会骑车之人,在平路、上下班、野外等几乎都会骑车,这没有什么难度。但是真正的爬坡,才会立刻明知自己的差距在哪,尤其是长途爬坡,一个上坡可能就要花费两三个小时,甚至一天的时间,这样的骑车经历和训练,是一个骑手(骑行者)必须要经过训练的。有没有耐力或者判断一位骑手的经验,你看他上爬的姿势和快慢程度,便可略知一二。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这与自行车的贵和好坏无关。在正常的户外骑行,我一般喜欢独自骑行,但到了骑行途中,而我却变成了一群人。我从不会担心骑行很孤单,因为一场孤单的旅行总会结束,留下给自己的是下一场重逢的赴会。与之大山、旷野、草原、沙漠,把这孤独的旅程变成相逢遇故知。在长安这座古老的城市,每周我都会出去骑行一趟,南去秦岭,关中环线,东去洪庆,骊山,蓝关古道等地。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去的地方都是山里,是不是骑行的人都喜欢自然,但我却能从这条路上偶遇许多志同道合的你。

        由于在玉树,骑行这项运动我就停了一年半载的时间,身体的零部件很长时间都没有用,我在爬坡之时,刚开始是一公里就要休息,到后来五百米就要喊累,真是太难坚持了。毫不夸张地讲,五百米我感觉身体都被磨了一层皮才算坚持下来的。突破一公里对我来说,都是一种煎熬。感觉肉体上与我作对,刁难于我,精神上始终打击我的斗志,让我退缩挑出各种理由和借口。可谓是肉体和精神对我双重折磨和压迫。当务之急就是想尽一切办法突破一公里。

        于是我改变了策略,与其让肉体和精神折磨于我,倒不如主动出击,我来压榨它们,让这些颓废沮丧的负面情绪给我低头,使之为我所用。你别说,这种方法还真管用,当我坚持不住之时,就会调动意志里隐藏的潜能,唤醒肌肉和潜意识里一种源源不断的能量——坚韧!只有把它从肉体和精神深处召唤出来,骑车的耐力才会一点点地突破。一公里就是一个门槛,刚开始,我贪图快,总找一公里的界碑,到了之后精神紧张的高度程度便会松懈下去,然后就不想骑了。脑中的习惯性思维到了一公里的临界点,就会找出些理由比如:偷懒、口渴、闷热.......或者是“喝水,看会手机,看有没有其他人”只有克服了这些东西,耐力才会慢慢的提升。当自己突破五公里的时候,爬坡才算是一件轻而易得的事情,恒久的耐力才会慢慢得到提炼和坚持。

        之前的队友给我取了一个外号,名曰:爬坡王。我是一看到山,看到坡,整个人都开始高昂亢奋起来,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开始跃跃欲试地活动起来,好动的不能停下来,仿佛这个世界交给我一件事情去做,而我有必要出色的完成这项伟大的任务。这可能源于我内心深处的一种征服欲吧。好斗之心,人皆有之。在平路或者下坡之时,我一般不与别人比高低。总觉得那没有什么挑战性,无非就是快慢的问题。我喜欢不走寻常路,而我的实力,正是爬坡超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一路超到垭口,未曾见过能赶上我的人。为什么我的耐力这么强,这可能与我的兴趣爱好有关吧。我喜欢长跑,跑过马拉松,大学期间就开始长篇小说的创作。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尤其是小说,都是以年为计算单位。不要想着一蹴而就,只争朝夕,明天就可以到达拉萨。身体出现其它不适状况,草草结束了这趟行程,那就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正所谓:好事多磨,切勿赶路,最美的风景正是你自己。我每次在垭口或者与自驾旅行的人聊天的时候,他们总会向我投以赞许、尊重的目光,甚至有些会拉着我一起和他们合影。每当这个时候,便是我最开心幸福的时刻,一路的心酸和无奈及疲劳瞬间都会消失的烟消云散。路人常会问我:从哪里来,骑了多长时间,准备去哪里。这或许是我最常唠叨的一个话题,也是他人对我极其崇拜的眼神,而我心里窃喜,故装淡定以平常之心待之。

        在旅行中,我们期待的模样,往往隐藏在身边人的看法中,同时也影响着自己的旅行体验。甚至达到别人的期待,而一味的填补自己的欲望。人们往往希望自己塑造成一个被尊重的形象,而这恰好会使人成为一种虚伪的人。这种受困于周围人影响的心里,虽然有些卑贱,但确实存在。它就像一个虚假的谎言,把自己编织在牢笼里,掩耳盗铃的与这个世界交流和沟通。有时我是不愿意去那个地方,只是听说别人去了那个地方,自己也就跟着去了,或者到了一个地方,必须要去哪里,与什么风景相遇,与什么人合照,这些似乎都成为了一种旅行的怪圈。在别人去过的地方,我们又重新游走了一遍。每一次的临摹也是一种再创造,每一次的重走,也是新的开始。

         ——我的骑行自白

        要想突破一公里的爬坡界限,上面提到的是精神层面。还有肉体上的,这就必须提到踏频。踏频是有技巧的,关于踏频的练习或训练,卑人可以分享一些我的经验。我不懂那些专业的术语,以白话文直接切入正题,也不想过多了解那些专业繁琐冗长的话题,简单一点:

        一是:大腿肌肉的核心力量训练,关乎到爆发力,可以选择跑步,或者多爬山。

        二是:踏频的速率,国际上公认的正常踏频是每分钟60—80圈,因个人而异,大约是一秒一圈。而且我几乎从不用大盘(前)骑车,都是中盘。以前3后9变速器为例,我用前2后5—7练习踏频。爬坡一般前2后2、3。

       自行车的踏频就像太极之阴阳,每一次蹬下去便会有一个反弹的力回来,犹如能量守恒定律一样。我发现踏频与耐力的训练,没有捷径可言,都皆为一个成语——循规蹈矩。把自己当作如同一台没有生命的机器,机械的做着一件事情,一个人孤寂的忍耐枯燥、无聊、单调的生活。说到捷径,有时发现许多事情都没有捷径可言,比如我这次身体的状态,一直都没有缓解,反反复复经常发作,睡一晚即可好,但是第二天出发的时候,总会隐隐作痛。也比如高原缺氧,用药物只会缓解症状,当药停之后,高原反应会更加的严重。一切抗压皆是身体与外界自然接触后,慢慢适应的结果。练习踏频,一定要戒急,戒躁,认真踏实的去做一件事情。从雅安出发一直到新沟这段路程,出了城就开始了爬坡,平缓的爬坡路段,到了天全之后,后面的路程才会感到一点的吃力。

        一般来说,在平坦的路面骑车,我依然还是使用前2档变速器骑车,这样增加踏频的次数,累积在一次次的肌肉记忆里。我尝试过各种方法,毫无进步,只有这种看似无规律的踏频运动,才会提高爬坡的技巧。只有将自己踏频技术提高到一定的台阶和水平时,将训练时的“记忆”镶嵌进肌肉里,甚至肌肉的抖动都会影响到骑车的姿势。把这种记忆储存到脑子里,当发力、爬坡之时,这种记忆会由神经瞬间调动出来,让自己为之所用,找到曾经那种熟悉的记忆,即:踏频记忆,爬坡才会变的轻松许多。

        这种记忆统称为:肌肉记忆,只有在平时骑车时找到这种感觉,发力时才会快速找到那种久违的记忆。比如:NBA球员一般所讲的状态、手感,就是这种肌肉记忆,他们称之为:投篮记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日常的训练,才能在球场上提高自己的命中率。雷阿伦那记世纪三分球就是最好的佐证。2013年NBA总决赛第六场最后六秒钟,当雷·阿伦接到波什的助攻,命中了那记价值连城的三分球,最终将比赛拖入了加时获胜,并赢得抢七的胜利。后来雷·阿伦曾回忆自己的那记三分球说:

        “当我投出那个球的时候,我感到非常兴奋。我一直往后退,投出了完美的抛物线,这也算是对我之前付出所有努力的证明。那个瞬间好像周围的声音都消失了,感觉特别不真实。因为对我来说一切都像是慢动作模式,就像有人在拍电影,周围人的脸都模糊了,球向篮筐飞去的时候,就像开始了慢动作,你甚至能听到球穿过篮网的声音。球进网的那一瞬间,人群的欢呼声都回来了,越来越响。在进球的那个瞬间,我在想,球真的进了。裁判吹哨了吗?比赛结束了吗?一切就这么发生了”。

         ——2019.6.5

你可能感兴趣的:(《川藏骑行札记》札三:新沟(突破一公里,谈踏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