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7第六章 功能:细化与打包

第六章 功能:细化与打包

6.1 一个功能的DNA

image.png

主要展开说三点:价值评估(表中的“商业价值”)、成本评估(表中的“开发量”)和功能分类(表中的“分类”)
性价比 = 价值/成本

1)功能的价值判断
►参照“产品原则”里“目标”部分的定义,明确当前产品最看重的指标是什么,如果有多个指标,则需要对这些指标加权合并。
►考察每个功能点实现后,对上述指标的帮助大不大。如果大,则这个功能的价值就大。


image.png

广度:潜在用户数 *单用户价值
电商行业的“客单价”,是指用户平均每次消费花多少钱;游戏行业和运营商的“ARPU值”(average revenue per user),是指平均每个用户在单位时间内给公司带来的收入。
频度:需求频次 *单次复杂度
频度是指需求频次的高低,不同的需求,频次差异会非常大。
强度:不可替代、紧急、持久
可替代性:可替代性用来说明一个功能是不是很容易被其他功能替代。
紧急程度:需求紧急程度也可以作为衡量需求强度的判断原则。
持续时间:持续时间是指一个功能做好之后,用户有效使用的周期是多久。

一个产品要大成,靠的就是用户与你产生复杂的积极性情感 。所以,很多工具都在尽力向社区和个性化的方向靠拢,其实都是为了让用户跟自己产生情感。

2)成本评估与性价比
判断一个产品功能的成本,有很多方面的考量,比如人力、时间、金钱等,甚至也可以把风险看作广义的成本。
这个半定量的公式是:性价比 = 价值/成本

3)功能分类:KANO模型
KANO 模型是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 Kano)发明的一种对用户需求进行分类和优先排序的实用工具,以分析用户需求对用户满意的影响为基础,体现了产品性能和用户满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image.png

第一类,基础功能(Must to Have)


image.png

第二类,亮点功能(Excited to Have)


image.png

第三类,期望功能(Nice To Have)

image.png

Y模型里面的“1”,既是用户需求的表象,也是用户的期望。KANO模型从另外一个角度告诉我们,如果直接从“1”到“3”,照着用户说的做,这个产品的功能往往是不完整的。因为用户告诉你的,只会是期望功能。用户不会提基础功能,因为他觉得你的产品肯定会有;用户也不会说亮点功能,因为他想不到。可见,不能抄近道,必须从“1”往下挖,挖到“2”后用领域知识来补全基础功能,再挖到“4”,这时要通过对人性和价值观的理解来提出亮点。从各种功能的来源上看,期望功能对应的是“1”,亮点对应的是“4”,而基础功能对应的是“2”。


image.png

基础功能常用来满足旧有的存量市场,而亮点功能则更有可能创造一个全新的增量市场。

第四类,无差别功能
做不做用户对产品的感受是没有变化。


image.png

这里需要提一下低成本验证的概念,就是采取一些小投入的方案,来验证用户需求、验证市场,进而决定要不要做这个功能。

第五类,反向功能
第五类功能的线条呈现为一条反向的斜线,代表的含义是做得越多用户越讨厌。


image.png

在评估反向功能时,要注意以下两种常见的用户属性。
第一种是用户的多边性,指多边型的平台产品[4] 里有完全不同类型的用户,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利益矛盾。
第二种是用户的多样性。同一类用户中,有一些人喜欢这个功能,有一些人不喜欢这个功能。

6.2最小可能性产品

“最小可行产品”,即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是指的是满足“用户愿意用、最好愿意付费”、“用户易于使用”、“团队有能力实现”的最小功能集合。
这里的放弃不是要把更多功能丢掉,而是不要集中完成,分批次地迭代实现。

1) MVP的限制因素
现在,试着完整地回答如何打包功能和确定MVP这个问题。
不同功能不同对策
先回顾理想模型,结合相关原则和限制,按照性价比的评估和
KANO模型的功能分类,最终结论可总结为:
►基础功能必做,要留足资源。
►在产品初创期,先实现个别低成本的亮点。
►对期望功能,先做性价比高的。
►无差别功能无须做,低成本验证出来即可。
►对反向功能,权衡各方利益后再决定。

考虑功能依赖关系
考虑功能相似性
考虑非功能需求

2)MVP的表达,产品架构图


image.png

6.3 把需求和功能管起来

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3-17第六章 功能:细化与打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