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见人,再看见事

图片发自App

我们都知道在孩子拥有问题的时候最需要的是倾听,但事实往往又无比残酷,我相信每一个参加过工作坊的父母学员都遇到过挫败的倾听经验,父母的情绪有时候会很容易被孩子轻易的带入问题区,让倾听无法施展。大家在复盘的时候难免会怀疑,PET真的有用吗?为什么知行合一又那么难呢?参加完PET工作坊一年以后的我,仍然还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在践行中摸爬滚打,笃定前行,因为PET给我带来的梳理和感悟越来越深入。我在孩子这里也不断收到新的礼物。戈登博士说,父母是人不是神。是人,哪有没错的呢?

~晚上9:19,当女儿发脾气不愿意去洗澡的时候,她开始围着我转,注意是“我”而不是其他任何人。她不停地跺脚,似乎在意我的看法,在意我的意见。我心里觉得很堵,堵在胸口出不来。因为我们前脚刚讨论完,我不愿意陪你洗澡,妈妈有些情节还没释怀。已经很晚了,我担心旧戏重演。然后我忙着弄儿子刷牙洗脸上床睡觉,我无视她,因为我认为我越看着她,她越来劲(事实上这是冷漠是冷暴力,后怕。也许我是想逃避,想让她自己面对问题,更或者我内心是在与她较量谁赢谁输)。

然后我发现我逃不过,于是我只能面对。我进了卧室,她跟了进来。我问你为什么不去洗澡。她说因为太晚了。(9:39)那你可以明天洗啊,明早学校有活动来不及要求很早到校。那就不洗呗我没意见。不行我已经很臭了。直到书写之前我都没有留意到所有自己发出去的对话都是给建议的绊脚石。我看见的就是她不洗澡,一拖再拖的事实,完全没看见她的纠结,无措,还有心不甘情不愿。

我说:你就是想让我陪着你洗对吗?

她说:不是。

还好这一点我看见了她的善意。因为和别人一起洗澡我很抗拒,这来自我的底层记忆。我刚与她分享完童年时期爱干净的妈妈每次给我洗澡时,搓灰都恨不得搓层皮给我留下的心理“后遗症”。

为什么无法倾听她?除了我绊脚石用的太遛了,更是因为我已经情绪满格,无法用PET来做正面沟通了。我满可以发面质。闺女快十点了你还纠结要不要洗澡,并且围着妈妈转圈圈,妈妈也有不少事情要做,也会着急,还担心你会越拖越晚,你睡的少了免疫力容易下降,明天学习也容易分心。我还可以倾听她,你感觉时间很紧张,所以特别纠结是洗还是不要洗。

可是我都没用上。我被愤怒霸占着。愤怒的背后是,我解决不了她的问题,很自责。我就是愤怒,七窍生烟,为什么每一次都拿我来找事儿。洗不洗澡不是你自己的事儿吗?你是就想把我气哭了你才开心吗?我去学的什么PET,能倾听得了别人唯独就听不了你(其实我哪有倾听她啊)。我写那些复盘有什么意义,还是成长不动,遇见问题依然怒气冲天,倾听和面质都用不上毫无章法!洗个澡纠结洗还是不洗,这都什么逻辑?

用生命抗拒

看见她委屈的想哭,我完全没有了同理心,自己就像个恶魔妈妈一般不断的羞辱她。“为洗澡这么个芝麻大点儿的事你都几回了,次次都来讹我?我生一次气,就少活几天。你是不是想让我早点死?”祸从口出,说到这里我自己的眼泪也快出来。说不清是自己委屈,还是自责说出太不近人情的对话。不禁反问,这是当妈的能说出来的话吗?她委屈的辩解,妈妈,我没有……呜呜。

我冷酷地看着她,赌气说,行,你不是说不能不洗吗?咱们就看看你发脾气要发到什么时候才去洗澡。

……她沉默了一会,

那我10点前进去洗澡,你能不能不生气了!(复盘时才发现,她在用自己的行为来讨好我,她心疼我,她在压抑自己的情绪)

去啊,那就赶快!我生怕她说话不算话,说完了又来一波反悔。

我都可以想象自己的嫌弃脸色。恨不得她早早的进去洗澡,远离狰狞的自己。这天晚上我们没有互道晚安,没有做坚持了快一年的晚安吻。坐在床前我百爪挠心。后来我安静下来为她吹头,孩子几乎闭着眼睛快要睡着。写到这里我看见了残忍却又有爱的自己,我的内在撕裂着,一团乱麻。

【复盘】(行为、影响、感受、谁拥有问题、可以的行动是什么)

女儿在晚上很晚的时候纠结要不要洗澡,越纠结时间流逝的越多,她就更矛盾。她发脾气应该是为自己的束手无策感到挫败。她愤怒自己找不到解决方案。自己既想早点睡觉,又希望能洗的干干净净的去睡觉,可那样必然要花时间来吹头发。矛盾在升级,因为时间越往后越像一个解不开的死结。她渴望让我协助她解决这个麻烦。她先处在问题区。但我不能静下心来倾听她,因为我也有一大堆事情要做,要照顾儿子的洗漱。而且最可怕的是我的眼里她这不叫个事儿啊,一下子就被她的死胡同逻辑莫名其妙地点燃。我被自己的连续剧想象力——她在拿洗澡这事儿闹事——带偏。我迅速被带入问题区。然后动用自己的权威和受害者情节去威胁她勒索她,这个时候我已经完全没有了理智。事情结束,我也反问了自己。为什么我的情绪会被她左右?

我不能迅速觉察是因为我的眼里只有事,没有人。这是我的思维惯式。我并不习惯看见人的感受,包括我自己的感受。我的使命常常就是,老妈是要为孩子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如果连我也没有方案,要么你这不是个问题(比如我认为孩子掉进了自己的坑里,早点洗澡不就完事儿了吗?),要么就是我不够好,很无奈。那我为啥看不见人的感受呢?

图片发自App

因为我就成长于这样的环境——就事论事,与人无关。我小的时候遇见了问题有了情绪,面对得最多的就是大人理智的分析问题。他们时刻要求我要学会解决问题,控制情绪。但情绪不被认可,哪里来的控制?“别哭了,有啥好哭的。你怎么怎么样就解决问题了”我习惯于被给意见,于是我也会套用上这样的绊脚石模式,习惯给孩子意见。我选择性注意了孩子的问题行为,就会忘记去注意孩子的情感需求。如果我能选择,我会切断自己喜欢关注问题本身的潜意识,更多的去看见孩子的情感需求。那样积极倾听也就得心应手了。说到底就是一个接纳、同理心的修炼。但我先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事后两天我选了一个合适的时间,在无问题区与女儿一起练习了第三法(双赢法)讨论,为我家这个反复上演的洗澡麻烦找出一个双赢的解决方案。女儿自己提出可以早点洗澡,避免时间滞后与睡眠的冲突。再进一步落实到时间周二和周五两天7点左右就洗头洗澡,平日里就只冲凉不洗头可以在8:30睡前完成,这样就不会造成时间危机。只要她的这个问题圆满解决她就不会压力山大,也就不会为难我,我就不会产生情绪升级,我们两的关系也不会被破坏。其实我倾听了她就自然分清了问题归属。我们完全没必要把问题一下子扯去双方都拥有问题的地方。她自己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紧接着就是执行和后续评估了。

感谢PET的灵动,让我无论在哪个区域都能找到让自己舒服的解决方案,也让我们能及时修补关系的洞。女儿是上帝派来疗愈我的天使,她让我发现自己的旧模式,也开始去学会斩断过去的固定思维,在沟通中慢慢学会——先看见人,再看见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先看见人,再看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