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有一个细节,原文没记全,大概是说她没课的时候就去图书馆看书,累了就在书架中穿梭,感受知识的浩瀚和自己的渺小,以此来激励自己学习。

      那时候也正坐在图书馆里,确实是浩如烟海的书籍,一排一排的书架,书在那里好像是最没有存在感的东西。整洁扎实的木桌,低头奋战的人们,暖暖足足的空调。突然想到高中的图书馆。小城里的图书馆挂着图书馆的牌子,有着图书室的大小,两层楼。升高中前表哥就说图书室后门进去好多好多的书,有一次他无意发现的,可惜那个时候他已经快毕业了。特意强调的很多,曾一度感觉知道一个了不得的秘密。知道它的存在也从来没有进去过,没那个胆量溜进去,图书室常年由一位老师看管,平常不让人进。

      高一上学期听力书被偷了,去那里买新教材。在一楼看到堆满一间间房的各种教材和辅导资料,走廊上都左一边右一边的放着,留出中间的过道。以为这就是那个好多好多书的地方。高三的时候,有一天,班主任说上级领导来视察,把所以除规定以外的资料收起来。跟在一群人后面,到了地方后知后觉的发现二楼可能才是那个地方。灯是暖黄色,有些亮,光线从空气中穿过,灰尘肉眼清晰可见。空气里的味道潮潮的、灰灰的,可以感受到这里常年不见天日。书架也是一排一排,有高有矮,还分了类。一间一间的,中间没有门,只有门框,是通的。书都很旧,充满年代感的泛黄,黄的要黑了的感觉。高中的图书馆记忆里从来没有开放过,可能二十年前有。小城里的孩子好像只有读书才有出路,他们没有大城市的物质条件。只能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骨子里做着应试教育的努力,才能和大城市里的孩子拼一拼升学率。

      当然这和以前的应试教育是不同的,更开放,改革是有成效的。它是一种残余,一种无奈。知识是无私的,可教育资源是不平等的。新高考即将全面实施,一切都在变化,老师不再统一订购资料,由学生自发组织,教育局规定的资料费是不足以应付高考的。可是新高考的实施,又是不是加剧了这种不平等呢?中国教育在摸索,总要先苦后甜。怎样将牺牲降到最小,是条件成不成熟的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尘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