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七君」个人公众号 第61篇原创推文
期待您的关注、转发与点赞~
上映两日便轻松突破了亿元大关,目前的票房更是接近5亿,豆瓣评分也稳定在了7.7分。作为一部翻拍作品,《误杀》的确展现出了许多巧妙的亮点与惊喜,这也使得它成功地在今年的“翻拍大军”中脱颖而出。
不过比起探讨影片内容,加七君倒是更想与你一起聊聊那个已经阔别我们视线许久的人,肖央。
一、从画家到广告导演
提起肖央,你可能会首先想到“筷子兄弟”,继而想到那家喻户晓的“小苹果”和“老男孩”,在你的心里,他似乎是个歌手。
转念一想,好像他也拍过电影,当过演员,如此看来也算是一位电影工作者。
但令人想不到的是,“画画”才是肖央梦开始的地方。
出于对一位老师的向往,年轻的肖央将绘画看成了自己的梦想,于是他将中央美院附中定为了自己的求学起点。
第一年没考上,那就复读。等到第三年他终于如愿以偿步入央美附中大门之时,那些曾经的初中同学已经在准备报考大学了。
这般折腾的结果是值得的。肖央的确对艺术、对画画产生了很坚定的喜爱,也展现了一定的绘画天赋,按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画画的时候,是我(他)真正与世界产生关系的时刻”。
如果故事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肖央与画画应是一对天作之合,携手终生。
然而,改变还是在他即将毕业之前,降临了。
2000年左右,正值我国的商品经济大浪潮,在各行业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肖央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新的考量。他发现只是躲在屋子里,每日每夜的画画似乎已经无法与社会产生更深的联系了,更何况还赚不到钱。
于是乎,在同学们的那句“你适合演戏,你应该报考电影学院表演系”的鼓动之下,肖央毅然选择了北京电影学院作为他的下一站,只不过专业选择了“更容易赚钱”的广告导演。
因为他的真实和平易近人,平日里很多导演系的同学都会邀他前来客串演戏,渐渐地,肖央也开始对表演产生了一抹独特的感情。
可体验过表演的乐趣之后,生活还得继续。
在大学的四年生活里,肖央始终都处于一种异常忙碌的状态,用同学的话说就是——“活儿王”。这份勤奋为他积攒了许多客户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机会,也正是此时,他与那位名为王太利的老板有了初次相识。
现实终究是残酷的,在肖央大学毕业之后,他却瞬间失了业。
在那段挣扎的日子里,他在狭小的群租房里,认真对待着每一份碎片化的项目,甚至为电视购物也写过不少脚本...当他终于在广告圈小有名气之时,那份藏在心底的悸动便再次涌了上来。
恰逢此时,王太利与肖央展开了一次新的合作,一个想唱歌、拍MV,一个有自己的想法和广告班底,于是一部名为《男艺伎回忆录》的短片在互联网横空出世,筷子兄弟的名号,就此打响。
二、“来源于生活,低于生活”
在前文中我曾提到,肖央这个名字已经阔别我们的视线有一段日子了,“一部电影的因故撤档”和“与一位电竞选手的撞脸”成了他在大众眼中最近的两次提及。而他的上一部影视作品《天气预爆》,也已经是一年前的事儿了。
这段日子,肖央去干嘛了?
也许他用了一种很特别的方式给予过我们答案。
打开肖央的微博个人页,在他的简介处赫然印着这样一句话,“来源于生活,低于生活”。
肖央其实一直足够诚恳,也足够低调。
就像《老男孩》的精神内核是关注那些在“商品经济大潮”中迷失的个体一样,《天气预爆》最初的创作灵感也只是因为北京那几年始终被雾霾问题困扰而已。
他想要用一种童趣的视角来讨论一个环保话题,并将普通人身上的“神性”勾勒一二,但可惜他的影视化制作能力没能撑起自己的这一想法。
豆瓣评分3.8分,一份令人失望透顶的答卷。
面对这一结果,肖央没有用“我只是做到让每一个人讨厌”这样的句子来引人同情,也没有说出类似“在一个不适合的类型里用错了xx演员”这样的话来为自己寻找理由和空间。
他只是默默地把自己的创作初衷分享了出来,公开道了个歉,然后感谢一番自己的粉丝与创作团队,之后便归于沉寂。
不拉票、不甩锅、不博同情。当他再次“归来”,带来的已是那个充满血肉、足以深入人心的父亲(李维杰)形象。
士别一年,令人刮目相看。我想,造就肖央这番蜕变的原因,应该就藏在那句话后半句里——“低于生活”。
什么是“低于生活”?
知名作家李尚龙曾在《误杀》的拍摄期间前往曼谷探班肖央。他看到对方从一个管道里爬出来,满脸胡茬,浑身泥巴,臭味熏天,完全看不出是肖央的样子。
李尚龙显然是被这番景象吓到了,以至于他开口的第一句话竟是,“你是不是快要死了”。
而令李尚龙更为吃惊的是,肖央这个没当过爸爸的人,要在戏内扮演一名十七岁女孩的父亲。
毫无疑问,肖央成功了。
无论是被大女儿称为“葛朗台”后那瞬间的落寞与微微抽动的嘴角,还是模仿审讯时因吓哭小女儿而满眼溢出的怜爱与心疼;也无论是与警方对弈时的那份冷静与阴狠,还是得知女儿学会撒谎后的那份挣扎与自责。他完成的都很出色。
在《误杀》之中,肖央不再用他最擅长的喜剧方式无谓的“放”,而是学会了“收”,学会了克制与内敛。
一年的时间,他远离了热搜,也隔绝了喧嚣。他选择沉下心来,研究角色,研究故事。
当他真的把自己的姿态放在了“生活之下”,他的演技也终于得到了新的突破,他的角色也在屏幕里真正的“活了起来”。
三、不再迷茫的“以色列人”
还记得在《天气预爆》上映之前,肖央曾在采访中这样点评自己,“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好像《出埃及记》里的以色列人,看不清前路和方向,但我就是知道要走出去,往前走”。
这种看不清前路的迷茫从两个方面向肖央席卷而来,最先出现的便是对事业的定位。
在这个很多艺人争相把“抑郁症”的标签往自己身上贴的时代,却很少有人知道肖央其实也受到过抑郁症的困扰,他只是很少提及而已。
2010年,为了拍摄那部《老男孩》,肖央拿出了他的全部积蓄,他认为自己在30岁之前一定要任性地完成一件事,哪怕这可能是此生做的最后一次理想主义决定。
《老男孩》火了,可肖央却迷茫了。
他发现自己再也不能专注踏实地做一名广告导演了,他的个人身份发生了变化,社会大众对他的认知也产生了改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他发出改编电影的邀约,“咱们得赚钱、得拍戏、得多少票房”成为了他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歌手+导演”的标签也同时落在了他的身上...
渐渐地,肖央从“一个月专注做一件事”的状态,变成了“一天做八件事”,“德不配位”的感觉越来越明显地在他的心里滋生,他开始对自己的表现愈发不满,也因此,连最平常的开心都成了一种奢侈。
直到有一天他再也无法坚持下去,他终于说服了自己去看心理医生,也正是这段治疗过程,使他对自己的人生未来产生了一种新的思索。
他变得更加愿意去关注人的精神一面,而拍电影,似乎就成了最好的表达方式。
事业的方向找准了,但属于肖央的迷茫却并未消散。
不过这一次,肖央是幸运的。
在《猛龙过江》的拍摄期间,他曾向影片的监制李仁港请教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大众现在都普遍认为我是一名歌手”?
李仁港的回答令他醍醐灌顶。
“你是导演,那你要做出来才是啊”。
原来导演不仅是一份职业,还是一种责任,肖央此刻终于明白,自己只有潜心创作,做出一番成绩,才能收获大众的肯定。
而在另一方面,他则遇到了那位电影世界里“王太利”——陈思诚。
我想,陈思诚大概是国内最偏好悬疑推理题材的导演之一,也正是他为肖央真正的拓宽了一条新的戏路。从“唐探”系列到此次的《误杀》(监制),陈思诚在将自己的电影理念不断扩大的同时,也为肖央一步步搭建出了一个更加适合的表演平台。
如果说是肖央自己的的沉淀让他得以胜任“李维杰”这一角色,并将其完成得十分出彩的话,那么让他得以遇到这个角色的人,是陈思诚。
终于,我们又在微博上看到了一个无比积极、活跃的肖央,他在12月单月的原创微博数量已经接近了前11个月的总和。
我想,那个《出埃及记》里的以色列人,终于走出了他的迷茫。
对于演员肖央,我们这次应该报以真挚的掌声与鼓励;而对于导演肖央,我们也有理由再次为他送上一份期待。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加七君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