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给学生留下什么——读完华应龙《教育要给学生留下什么》

读完此书,几番思索,教育要给学生留下的不仅仅是分数,更多的是学习的技能,核心素养。


(一)学习的体验感

往往在一节课的小结环节,我们会问学生,你收获了什么?

这个时候学生的回答体现他们对这节课教学内容的把握,往往也会有学生说出其他的收获,或来自教师的表扬,或来自自身的进步,不论哪种,都是呈现在学生身上的变化,这就是一种体验。

上次公开课的时候,由于课前没有做足学生的思想工作,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糟糕透了。课后,当我把这样反馈在班上说出来时,很少有学生体验到这是失败的一节课。因为他们对于课堂并没有一定的标准。

那么,我们应该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在课堂上,课堂上也忌讳有太多学生感知不到的东西,这样的话他们无法形成对学习的体验。

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可以多让学生来说说你学到了什么,让这样的感知清晰的表述出来,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体验感。

教育要留给学生的东西有很多,体验感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如果没有体验,或许学生就无法感知到一些东西。像生活中的数字,我们用直尺来呈现让学生去感知不同数字的大小和数序。知识从生活中来,有体验感,就是有了经验,才更容易被学生感知得到。

(二)学习的获得感

对于学生来说,毫无疑问的学习最重要的获得感来自于一个理想的分数。

这样的理解是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然而,其实学习的获得感更多地来自于阅读。没有任何的活动比阅读更能给人带来获得感,当我们阅读的时候,大脑在思考,情绪在体验,十分容易感同身受。由此,我们知道好的图书、电影、音乐,都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思想的洗礼,给人以灵魂的震撼,之后我们都会有一些获得,以此才有了读后感、观后感之类的东西。

学习上的获得感,是对自我知识阈限的超越,是到达了最近发展区。学生学习中的获得感,是一种主观感受,或是对知识已经掌握好的满足,或是对自我认知进步而产生的愉快,或是对学习水平提高而产生的快乐,总之,这是一种类似于幸福感的体验。

对于班上后20%的学生来说,他们极难突破的两道封锁线,一是最近发展区,二是学习上的获得感。

无助,迷茫,吃力,低效,这些都是后进生的学习特点。如何才能转变这样的情况呢?愚以为“外补不如内调”,“养元还需固本”,大量阅读才是最佳的途径和策略。

阅读可以不断地丰富大脑的元认知,逐渐提高智力,理解力,感受力,学习力。并且,这需要一个过程,因为阅读也需要自己的体悟。如果可以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坚持写日记,写随想等,效果也许会更好。

(三)不断进取的成长意识

成长是无止境的,所以必须先具备谦卑这样的品质的匹配。

生活中,成长是我们挂在嘴边的一个词语,往往表现不够完美时,时常拿出来做做挡箭牌或者自我揶揄。其实,成长是一种心态,一种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向往,一种由菜鸟到教练的不断升级,一种由表现糟糕到表现出色的转变,我总是很期待自己的成长,同样的,也对学生的成长很期待。

要有成长的意识,最好同时具备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前自己代班的时候有,也讲成长,但收效甚微。原因在于成长触及意识形态领域,无法量化或精细化。

所以,我们提倡把成长作为“一种自觉”来推广。班上学习困难的学生,要不断强化他的这种成长的意识,相信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古语有云:成大事者,不谓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只有百折不挠,方能超越自我,走向美好。

(四)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

学无止境。所以我们都要走终身学习的意识,并不断践行之。

阅读和写作是引领人成长的助推器。我们应该努力地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双管齐下。

在所有的习惯里,我认为阅读的习惯是最重要的学习习惯,因为它可以促进人思想的新陈代谢,迅速渗透科学先进的理念意识,形成有效合理的反馈系统,最终走向核心素养的提升。而深度学习的发生,条件之一,是有广泛的阅读积淀和知识储备,即较为广阔的学习背景。

所以教师要多看书,唯有此,才能把这种习惯传递给学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要给学生留下什么——读完华应龙《教育要给学生留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