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我可能见证了中国科幻电影史的开端

此篇文章无剧透请放心食用,但强烈建议先收看这部电影。

文章与其说是影评不如说是对想去看电影的观众的科普,影评在另一处。


在我很小的时候偶然间发现了一本叫做《三体》的小说,那年我11岁,从此我便踏上了科幻这条路,一去不返。我到了书店,买下了我第一本科幻短篇小说集,名字就叫《流浪地球》。那本书的封面是纯黑色的,靠右下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地球,我的科幻梦就在这里开始。

所以我看这部电影是很有私心的,一方面很开心,自己喜欢的小说时隔18年被拍成了电影;另一方面又有一点恐惧,怕他毁掉自己心中的经典。今天两个小时下来,我发现我多虑了,在我眼里这根本不是许多影评人口中的中国科幻电影的巅峰之作,这是开端,是中国科幻电影史的开端。

在文章的最开始,先给大家普及一下看懂这部电影需要知道的一点背景,或者说电影没有解释到的:

1.什么叫流浪地球?

借用我在豆瓣的短评来说就是:

太阳要毁灭,人类即将失去家园,这似乎是一条很老的路,人们似乎下意识就会觉得我们的唯一出路是飞船。但大刘告诉你不,这次我们不靠飞船,我们带着太阳一起逃亡——非常经典的刘慈欣式的诗意与浪漫。

2.为什么要带着地球流浪?

这个问题是影片没有解释的(这个我洗不白,因为这就是十几分钟的事情,不知道为什么要舍去这么一段情节)

因为,半人马座没有行星,最近的有行星的恒星在八百五十光年以外,目前人类能建造的最快的飞船也只能达到光速的百分之零点五,这样就需十七万年时间才能到那里,飞船规模的生态系统连这十分之一的时间都维持不了。(当然,这是站在2000年时的角度说的,近几年发现了更近的满足要求的恒星,但无伤大雅)

3.为什么人们会接受这个流浪地球计划

影片中理所当然地让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个设定,但是原作可不是这样的。

原作中人们分成了地球派和飞船派,中间发生过很经典的冲突(建议看看原作),表明流浪地球这个决定是经过流血和争斗的,最后因为上一个问题的答案,影片中的联合政府决定带着地球逃亡。

4.为什么影片中明明推进器的技术很发达了,但其他很多地方都很落后

这个也很好解释,原文有一句是这样的:

真是个小天才,记忆遗传技术使这样的小娃娃成了平常人,这是人类的幸运,否则,像地球发动机这样连神都不敢想的奇迹,是不会在四个世纪内变成现实的。

记忆遗传是什么东西我们不用管(影片中也没有提到),看后面这句“像地球发动机这样连神都不敢想的奇迹,是不会在四个世纪内变成现实的。”我们现在的和平年代技术尚有侧重,更不用提影片的那种特殊年代了。科技点肯定全点在推进器上了,所以才会又看起来和很高科技的推进器很不协调的赛博朋克世界。

5.影片或者说原文中的设想和科技现实吗

不现实,刘慈欣本人都进行过计算,首先地球的地壳强度不足以支撑推进器的高功率输出,其次就是在用木星进行行星弹射时地球一定会解体,否则不能地球达到逃逸速度。

但这就是这是科幻而不是科学的地方,你不能要求科幻处处都有严格的科学依据,他们更多的是一种设想,为了文学性和读者的阅读或者说观看体验而舍弃一部分真实,这甚至可以说是科幻小说的一个特点,所以这点也无伤大雅。

6.关于电影拍摄的一些背景

首先鸣谢一下吴京老师,这部电影因为投资问题差一点夭折了,是他带着自己的演技和投资为救这部剧于水火之中。吴京全篇30分钟的镜头却没有要一分钱,讲道理影视圈零片酬不是没有过,但零片酬还带投资在我但浅薄认知中似乎只有他一个人。

谢谢吴京老师让我能看到这部电影!

7.关于影片的价值观

这一点上很少有影评人指出,那就是影片的价值观的取向和原文是有很大区别的。如果你熟知大刘,那么就很清楚大刘的文风就是近乎无情地阐述一些他想表达的东西。

原文中在电影的时间点上的那个社会具有和现在完全不同的三观。就像三体中的万有引力号在逃逸的那一瞬间一样,当社会发生巨大动荡的时候,人性几乎是注定般地有重大改变。但电影可以淡化了这一点,原因很简单,电影中没有篇幅描写逃逸时代之前的事情所以这样做跟有助于大家的情感带入。

8.电影好看吗/电影值得一看吗

如果你是科幻迷,那么这是一部你不能错过的经典。

如果你是《三体》迷,那么这部剧的大刘式的诗意应该也对你的key。

如果你支持国产,那就来见证一下中国科幻电影史的开端。

如果你只是路人,那么何不来享受一下中国式科幻这场刚刚拉开帷幕的盛宴呢?


咳咳,如果你喜欢吴京,那么这部剧你不容错过;

如果你讨厌吴京,这部电影里,吴京炸了。(梗来自网络,权侵删)

你可能感兴趣的:(流浪地球——我可能见证了中国科幻电影史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