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往事03——上官仪: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1

公元649年,唐太宗驾崩,他的第九子李治即位,是为高宗。

初唐诗坛的第二个30年开始。

这个时候,太宗朝的宫廷文人都已年高体衰,逐渐谢幕,上官仪晋升为宫廷文菀的代表。


2

上官仪(608-664),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县)人。

可以说,上官家真一个时运多舛的悲情家族。

上官仪的父亲上官弘,曾在隋朝为官,隋炀帝喜欢到处巡游,全国各地都建有他的豪华宫殿,江都(今扬州)就有江都宫,上官弘就担任江都宫副监。

隋末大乱,隋将司马德戡(kān)和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兵变,勒死隋炀帝,上官弘也被将军陈陵杀害。

这时候的上官仪尚年幼,侥幸逃脱,被他父亲的部下藏匿于寺庙,兵荒马乱中在寺庙里长大成人。

在寺庙里长大的孤儿并没有灰心丧志,青灯为伴、苦心孤诣,释典佛说、文章诗赋、经史百家都广泛涉猎,成为一个博学多识之士。


3

贞观初年,天下承平、百废待举,上官仪离开佛门,经人举荐考中进士,后被招为弘文馆直学士,累迁为起居郎。

起居郎官秩不高,负责记录皇帝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但常得和皇帝亲近。

这时候的上官仪年轻俊逸、辞采风流,太宗很欣赏这个才俊小生,每次写了诗文,都要先让他修改润色一番。

每当赋宴游乐、君臣唱和,上官仪都得以待从,与宫里的元老重臣、文坛耆老列席,饮酒作诗,庚和酬唱,在宫廷诗会里暂露头角,这在当时是殊为荣耀的事,上官仪也逐渐成为继虞世南、李百药之后,太宗的又一位诗学老师。


4

高宗嗣位后,上官仪官运更是造极一时,短短十来年,从起居郎累迁为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位居宰相。

从一个御用文人,进入朝廷的领导中枢,其升迁之速,官运之盛,为当时所钦羡。

上官仪文采出众,诗文绮错婉媚,工于五言诗,加上宰相之尊,地位显赫,仕子们都争相效仿他的作品,一时尉然成风,形成了当时著名的“上官体”。

高宗龙朔年间,上官仪在东都洛阳皇城外等候入宫朝见,那时还没有供休息的待漏院,百官都在皇城外洛水堤旁等候。

上官仪步月徐辔,缓步洛水堤畔,即兴作了这首《入朝洛堤步月》: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广川:宽广的河流,这里指洛水。

长洲:指洛堤。


当时上官仪身为宰相,百官之首、位极人臣,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候,当时,一起等候的文武百官都觉得他“音韵清亮,望之犹神仙”。可谓踌躇满志,盛极一时。


5

但是宦海沉浮、盛衰相乘,古代的知识分子的命运就像捏在政治家手中的一只蝼蚁,生杀予夺、祸不旋踵。

麟德元年(664),高宗不满武后的威福霸道,武后又请道士到宫里施行“厌胜”(用法术诅咒所厌恶的人),被宦官王伏胜告发,高宗大怒,想把武后废为庶人,召上官仪进宫商量。

上官仪大概高估了高宗的杀伐决断,也低估了武后的凶悍狠辣,他说:“皇后专恣,海内失望,宜废之以顺人心。”

高宗于是命他草拟诏书,被武后安插在高宗身边的亲信火速来报,武后何许人也,找到高宗兴师问罪,软弱的高宗一时心虚胆怯、不知所措,只好撇清关系,他说:是上官仪教我的……

武后从此忌恨上官仪。


6

高宗的长子李忠,曾被立为太子,后来改立为武则天的儿子李弘,李忠被废为庶民,软禁在黔州李承乾的故宅。

可怜李忠,因为害怕再遭武则天毒手,惊恐不能自安,男扮女装,穿上妇人衣服来防备刺客。

李忠为陈王时,上官仪曾在陈王府作谘议,王伏胜也同在陈王府当差,武则天便授意许敬宗诬陷李忠伙同上官仪、王伏胜谋反,一石三鸟,一次除掉李忠、上官仪、王伏胜三个仇家。

昏庸无能的高宗,当初为了立武则天为皇后,贬遂持反对意见的忠臣元老、逼得长孙无忌自杀,现在又为废除武后,杀掉上官仪。

就这样,从龙朔年间到麟德元年,短短两三年,上官仪以宰相之尊,旋遭灭门之祸。

上官仪的儿子上官庭芝也被处死,家产人口被操没,尚在襁褓中的孙女上官婉儿,因为其母郑氏是太常少卿郑休远之姊,母女方得免死,被没为官奴,配入掖庭。

多年后,上官婉儿又以诗名重新跻身宫廷诗坛,代朝品评天下诗文,这是后话。

正是:“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上官仪坎坷多变的人生就这样匆匆谢幕。


7

以上官仪姓氏命名的上官体,进一步发展了宫廷诗的形式主义倾向,讲究对仗和声律、词藻华赡、绮丽唯美、婉转妩媚,被后世评价为“好以绮错婉媚为本”。

当时律诗尚未定型,上官仪归纳了六朝以来诗歌的排偶对仗经验,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再经过后来的沈佺期、宋之问之手,律诗形式终于定型,上官仪的诗在这中间起到了桥梁和促进作用。


下次,将继续介绍初唐第二个30年中,远离宫廷的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骆宾王

感谢大家的关注!


以下是初唐诗坛的思维导图


你可能感兴趣的:(唐诗往事03——上官仪: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