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观影复盘

        人性的弱点比怪兽更可怕。

        1.比迷雾更浓的认知偏见

        最早在超市里,本地人和外地人(律师)之间、超市理货员和知识分子(画家)之间、女教徒和女教师之间……不同阶层和身份的人之间有着顽固的偏见和刻骨的仇恨,尤其是低阶对高阶,更是如此。“只要房间里超过两个人,就会有立场分别,就要想尽办法把对方置于死地”。

        2.被恐惧支配的乌合之众

        没有自己的思考和立场,在恐惧的支配之下,被随意蛊惑——谁承诺给方法和路径,就跟谁走;不仅是个棒槌,还被当枪使。蠢人自以为的正义,才是最大的恶。

        电影最后,男主带着家人离开了超市,留下了血腥玻璃墙后一群绝望的人们。他们曾经遭遇恐怖的威胁,又胆小懦弱,容易被蛊惑,他们也丢掉过人性,然后被枪声规训,镜头的最后只有他们绝望的眼神,就是这群人,就是所谓的乌合之众,他们与怪兽、与自己的搏斗又何尝不是我们身边某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普通人生活际遇的映射?

        3.被绝望摧毁的勇士

        在男主决定冒险出走时,人群对自己命运的选择已然分野:有一群人,即选择忠实人性中最脆弱的一面,将自身的命运交给神,交给运气,交给“迷雾”,交给未知的一切,任由宰割,当然也有可能侥幸生存,然后跪伏大地,感谢上苍,继续卑微又忍耐的活下去;而另一个群人,即选择出走冒险者,他们最清楚不过,对于他们只有两条结局,走出迷雾,或者死亡,他们不甘于被未知打败,他们已然将“迷雾”摆在了自己的对立面,筹码就是自己的生命。他们在潜意识里相信人的力量,认为人可以走出自己的边界。

        问题的关键是,要么臣服于命运之手,要是抗争那就一定要抗争到底:那4发子弹为何不留给怪兽?或许是想死得不那么痛苦或更体面有尊严一些?说到底还是被恐惧击溃(当然,不用说,要是我,我早就崩溃了),还有,亲眼看到妻子的死亡现场也极大地刺激打击到了男主,再有,男主对希望的预期就是“一直往前开,直到开到车里没有油为止”,油表一亮,油箱一空,车子一停,绝望就铺天盖地而来,把一直以来的勇气瞬间抽光。

      4.何去何从的选择

        作为面对未知的冒险者,结局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突围成功,迎接掌声鲜花和奖章,一种是试验失败,一旦失败就比不曾开始还要糟糕。《圣经》上说: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那么,到底是为了50%的成功去冒险呢还是为了避免50%的失败呆在原地?

        这里探讨的问题,不正是《三体》中在太空中飞向未知的战舰中,截然对立两派的选择难题吗,选择冒险?——代价是生命和毁灭;选择脆弱的自己?——代价是永恒的卑微;如果我们假一设想,在面临人类宇宙生存时代全面来临之时,这个问题就是人类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如果我们观察日常,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不都在时时面对这个问题吗?

      TO BE OR NOT TO BE 的问题,不仅仅是导演要回答的问题,也是我们要回答的问题。

      5.到底有没有命运这回事

        这部剧很明显比《釜山行》更高一个段位,导演和编剧制造了更深的绝望。

      在命运的手掌中,我们都是一粒微不足道的沙(想起《天龙八部》里的乔帮主)。

        英雄死了,依然是英雄;屁民活了,依然是屁民。男主把子弹留给了最爱的人和他一直保护的人,独自面对最大的恐惧和绝望。比英雄死了更大的悲剧是,英雄活了下来,他死也料想不到的是,毫不作为的屁民们获救了,怪兽被消灭了,他的一切努力和挣扎显得荒唐可笑,不仅如此,他还要面对亲手杀死儿子和队友的愧疚和煎熬,这是比面对怪兽和死亡更大的折磨——杀身不仅没成仁,反而成为凶手。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你看。

        命运说:来,我撕一个英雄给你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迷雾》观影复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