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一、原文

【通行本】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帛书】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肕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曰:坚强死之徒也,柔弱生之徒也。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烘,故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死之后身体便会僵硬。万物草木活着的时候形质柔软,死后变得干枯。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的那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的那一类。所以穷兵黩武一定会遭受灭亡,树木坚硬就会一折就断。总认为自己强大的、夸耀自己强大的,反而会处在下面;懂得柔弱、谦逊的,反而会居于上面。

2、南怀瑾《老子他说》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婴儿的骨头很软,年纪越老,骨头越硬,什么都硬,死的时候最硬。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这是讲物理的现象,柔软是生命充沛的时候,植物与其他生物的骨骼一样,死的时候变硬。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强调用“柔”,也就是用“和平”。一般人解释老子的“柔”好像水一样,其实不是如此;“柔”是“和平”的原理。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这里的“兵”字,是指兵器、武器;武器太刚强、太硬的话,就容易折断,真正坚强的东西也是一样。所以,最坚固锋利的东西是柔软的,可以永远又锋利又长久。“木强则兵”,木头与金属相比并不太硬,但是有些木头非常坚硬,就可以做成兵器。做成兵器以后的木头也完了,反而是自伤。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强大的东西常处于下,而柔软的东西则居上位。

3、罗大伦《道德经说什么》

(1)人越是“坚强”,越没有生命力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这是老子观察到的一个独特的现象——人活着的时候比较柔软,死了之后会僵硬。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万物、草木活着的时候是柔软的,随着风来回飘摇。可是当草死了,就会干硬枯槁,里面没有绿色,就剩黄色的秆在那儿立着。

“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坚硬的东西都属于走向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都属于存活的一类。

实际上老子在说我们的生命或者一个组织的运行,核心是那些柔弱、能滋润大家的东西,比如关爱等道德方面的东西,这些才能真正让组织有生命力。而那些看似坚硬的东西,都只是最后一个层面的防护而已。如果您单独依靠它,没有道德的滋润,就是“死之徒”,最后您的组织就会死亡。

(2)别太强了,会输的

“兵强则不胜”?意思是如果军队太强,最后反而打不了胜仗。这是什么原因呢?如果军队特别强,管理者只是一个法层面的执行者,您的军队强,就会和周围拼命打,从而不断树敌,最终您一定会全盘皆输。

“木强则烘”(古代的“烘”字和“恒”“筋”都是同音借用),一旦木头强硬,里边的津液没有了,只剩下了纤维组织,它就会变得很干燥,很容易被人砍来点火、烘烤。

“故强大居下,柔弱居上”老子是在讲顺序的问题,就是说在道、德层面,这些看似柔弱的东西一定要放到上面,比如在道、德、法这三个层面的顺序里,最重要的是道、德,然后再讲法,这种强制性的东西要放到下面。

三、我之体悟——看到事物弱那面的好处

古人讲究格物致知,这一章老子通过人和植物活着和死了的状态,来分析人该如何处事。这是对“柔弱胜刚强”的进一步的阐述。

这点让我想到工程中用来衡量材料特性的指标,弹性、塑性、脆性与韧性等。这些特性是用来衡量一种材料受力时的变形能力和对破坏的抵抗能力。一般硬度很高的材料,可以用来做支撑材料,但硬度高的材料,脆性也会高,不易抵抗变形,很容易折断,比如水泥板。有些材料硬度虽然差点,但是塑性和韧性好,可以抵抗大的冲击和变形,比如钢筋。所以现在的高楼大厦用的都是钢筋混凝土,混凝土包裹着钢筋,楼才能又高又坚固。

我们也经常用韧性一词形容人的抗打击能力。一个过于刚硬的人很容易碰壁。首先,他接受不了自己柔弱的一面,接受不了失败。可是人活一世,挫折在所难免,接受不了就是只能痛苦。再者,越是喜欢刚强的人,就越容易以刚的一面示人,对人对事都很强硬,这很容易激发对方的防御系统。你强硬,对方也不会有好态度,于是就很容易发生冲突。

不过我们也要注意,虽然这一章老子是在说刚硬的坏处,弱的好处,但我们要始终记住老子的逻辑——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有强的一面,也有弱的一面。老子是在提醒我们看到弱的一面,然后去学会用弱的一面,而不是说只有弱就是好的。要知道,老子这段话是说给领导人听的,领导人本身就是强者,所以他提醒领导人还要看到弱的那一面,而且还要把弱的一面放在外面。就好比盖高楼,既需要水泥也需要钢筋,两者的特性你都要看到,要把他们放在适合的位置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