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 DAY54 | 如何赢在起跑线上?答案在于如何看待自己

立即行动.jpg

“未来的你肯定比现在你更优秀”

有人认同这句话,也有人对此表示怀疑。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长跑,前者旅程会比后者更精彩,这么说的理由是:生活的美化在于改变的不确定性,接受它你就会快乐,不接受则会无比难受。


“别人家的孩子”可能正在毁掉自家孩子

今天卫琴战友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分析了《银河补习班》中爸爸的教育,他的成长型“补习”让长大后的儿子直面挑战,最后成功修好飞船回到地面。

这部电影上映时,引起了广大吃瓜群众的热议,应试教育再次被“千夫所指”,但这毕竟是艺术,生活还得继续。

在应试教育里,成绩为王,所以成绩好的“别人家孩子”经常被用来教育差等生,那么问题来了:被教育之后,学习是有长进还是停滞不前呢?

没有实例可以供我参考,所以分享一个我的亲身经历。

6岁上大班那年,在一次音乐课上,班里一位公认唱歌很好听的男生对我说:你唱歌真难听。或许有人觉得这就是小孩之间的一句“戏言”,可这句话牢牢地刻在我心里了,从此之后,我最抗拒的就是音乐课。

我不敢开口,我怕再次得到“难听”的评价,所以“五音不全”这个标签我给自己贴了20几年。有一次带队的车上,迫于队员的热情,献唱了一首,不料有人说唱的很好,并且录下来说作为一个旅行惊喜。

没有人天生就会唱歌,也没有人天生就成绩好,更不要期待孩子一生下来就会按照自己的期待去成长。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不是一句戏言,伤害确确实实存在。成长型的孩子会跨过这个坎,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可能一辈子都跨不过去。

是的,思维模式从小就形成了,可喜的是,它可以改变;而改变的按钮在父母手里,因为小孩不足以有这么深刻的认知。

换句话说,在孩子受到“质疑”的时候,不管这份“否定”来源于哪,请告诉他:你可以做的更好,然后帮助他完成挑战。


成年人世界里的“我要试试”和“我不会”

杰出的社会学家本杰明·巴伯(Benjamin Barber)曾经说:“我不会将世界两分成弱和强,或者成功和失败……我会将世界分成好学者和不好学者。”

好学者和不好学的得区别在于,面对挑战,前者跃跃欲试而后者畏缩不前。贴上“我不会”标签之后,生活处处都是苦难,因为周边都是比自己厉害的人,而“我不行”,所以很痛苦。

但有时逼不得已,必须要尝试新的东西,苦不堪言。

我得承认,我之前也这样,在看到这本书《终生成长》之后,我察觉到这一点;庆幸的是,思维模式可以改变,我可以做的更好!

由于时间尚短,成长方面并未有明显的变化,但心境变得轻松,整个人的气场更加斗志昂扬,面对任何人,任何事,不再胆怯。

还是那句话“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此时我特别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对比?为什么要分出成就高低呢?

一山还有一山高,把更高那座山当成一个目标就好,仅仅是一个目标,就像的路牌一样,前方100KM 北京,然后继续上路就是了。

改变最佳的时间是过去和当下,起跑线一直在那,关键在于看准目标,不做对比,立马行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更 DAY54 | 如何赢在起跑线上?答案在于如何看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