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感受我们的呼吸》教学反思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自身体验观察与模拟实验,了解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鼻腔、口腔、气管、肺等器官共同参与呼吸活动。

教学过程:

1. 有关呼吸的情景视频导入

2. 思考交流:呼吸一次,有哪些器官参与了?

        师生对答,询问怎样才能知道?

        观察模型和视频,猜测修正 (此环节1.学生的猜测杂乱无序,修正提问:吸气一次,空气分别仅过了哪些器官?2.将“参与器官”更正为“呼吸器官”。

感受:无论学生的猜测是对是错,学生在思考,就会有知识的增量,这种变化不一定在这一节课体现。) 

3. 简单回顾,询问学生:此时你想知道什么?

生:呼吸的过程是怎样的?;肺有什么作用?膈肌有什么作用?肺是什么样?

4.根据学生的疑问,视频观察“人体的呼吸过程”,了解肺的结构、肺的作用: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

5. 学生根据任务完成呼吸过程中“胸腔、腹部、膈肌”三个部位的变化特点

(此环节我在备课时就花了很长时间,我做出来的结果是:吸气时腹部放松,呼气时腹部收缩,和书本上的刚好相反。我请办公室同事做了实验,她们的结果和书上一样。我当时没想明白。班上上课时,我叫了学生用腹式呼吸的方法做实验,他们的结果和我的一样,下课后,我就在琢磨这是怎么一回事,突然想到会不会是呼吸的方式,我试了一下,果然是这样的,书上采用的是胸腔呼吸的方法。那该怎么处理呢?我设计采用的方法是用两种方法,记录不同的结果。科学实验的方法固然重要,尊重事实探究原因的科学态度更重要。

第二天再4.1班上这一环节时,我没有刻意要求学生用腹式呼吸,结果仍然出乎我的意料,班上有一半的学生观察结果是吸气胸腔收缩,呼气胸腔扩张。我观察了这些学生的呼吸方法,放的位置,他们在吸气时胸部向上向外隆起,但学生的感受还是收缩。在纠正观察方法的基础上仍然有十多个学生的观察结果不一样,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采用的方法是观察呼吸时的胸腔变化的视频。但这并不能正解学生的认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此现象的产生?下课后,我随机调查了几个学生,询问他们“你感受或观察到了什么,说吸气时胸腔时收缩的”,在此基础上,我发现学生在吸气时,用力的紧张感占主导,学生把这种紧张感表达为收缩。当我指导学生平静状态,把手正确放在胸的位置,感受胸的变化时,学生纠正了观察结果。

总结: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呼吸时很刻意,紧张干扰了观察;学生的手没有放对位置,放在了胸腔下面的位置。

解决方法:平静情绪,静静感受。女老师不方便做示范,就要请学生上台,保证每一位学生的手放对位置。对于感受有问题的学生,下课单独辅导。)

6.小结收获,完成研讨,并做记录!

教学感受总结:1.无论学生的猜测是对是错,学生在思考,就会有知识的增量,这种变化不一定在这一学生在思考,就会有知识的增量,这种变化不一定在这一节课体现。

2.科学实验的方法固然重要,尊重事实探究原因的科学态度更重要。

3.对教材的再思考,感受呼吸环节用的是胸式呼吸,因为这是平时大部分学生的呼吸方法,而模拟装置使用的是腹式呼吸,这个过渡我猜测是想让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腹式呼吸,

理由:腹式呼吸是让横膈膜上下移动。胸式呼吸法单靠肋骨的侧向扩张来吸气,用肋间外肌上举肋骨以扩大胸廓。模拟装置用到的是膈肌的上下移动。

4.我查阅了资料胸式呼吸可以镇静心脏净化血液改善循环。腹式呼吸可以增加膈肌活动范围,扩大肺活量改善心肺功能,减少肺部感染。两种呼吸方式各有优点,所以不用推崇哪种。

你可能感兴趣的:(四上《感受我们的呼吸》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