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菩提》读书笔记(1)

1、

我是在阅读了文友娴子的读后感之后,立即购买了这本书。不知是她的文章感动了我,还是《心若菩提》的作者曹德旺吸引了我,让我渴望了解他。或许,二者皆具。

在《家庭因变致贫》中叙述了他父亲在日本布店当学徒的经历。当学徒第一年,老板让他父亲做的活,就是煮饭、挑水、倒马桶,吃的是剩饭剩菜。晚上,老板还要求他对写镜子不断练习走路、微笑、鞠躬和说话的口型,而且要练到老板满意为止。

第二年,布店老板要他父亲挑着担子货,走街窜巷,边卖边吆喝。学徒第三年才回到店里,开始学习接待客人和进出货。

我看到的这段时的第一感觉,认为日本老板太苛刻,不应该让他第一年只做粗活重活,不应该只留给他残羹冷炙。第二年也完全可以教给他经营店铺的经验,而不是要求他挑着货担,走很远的路到乡下叫卖。

但是,作者的父亲出师后,不但不怨恨,而且是打心眼里感激日本老板。他理解老板的用心良苦,说:“第一年是在练我身骨,第二年是在教我吃苦,第三年才授我真技。”

是啊,如果有健康的体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扎实的技能,何愁干不好事呢?

我们家长对待孩子,也应该像造物主对待花草树木一样,任其自然成长,该沐浴阳光就沐浴阳光,该经受风雨就经受风雨。

或者也可以像日本老板一样,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干苦力的人都知道力气是慢慢练出来的。经历过苦难的人都知道,承受苦难的能力也是渐渐增强的。所以我想,孩子们从小到大一路走来,每个阶段都应该吃他那个阶段该吃的苦。

看看我们身边的孩子,一个个既像家中的“小皇帝”似的被惯着,又像宠物一样被呵护着。除了要求他们学习外,不让他们做任何力所能及的事。我身边有很多高中生,连自己的袜子、短裤都不会洗,更不愿洗,他们认为这是父母或奶奶该做的事。

我们应该做孩子的领路人,引领他们感受人生所有的风景,而不是他们的拐杖或者保姆。

2、

在这一节里,作者还讲述了因为突如其来的变故,家里的艰难生活。

他父亲选择到上海去寻求生路,而母亲带着6个正在长身体的孩子。地里的收成根本就不能解决家中的基本口粮。因为当时兵荒马乱,他父亲挣的钱也不能如期寄到家中。所以,他们小时候总是忍饥挨饿。但是,他的母亲在他们饿得难受时,会把他们集中在院子里,坐在凳子上围成一圈,唱歌、玩游戏,以此方式来分散他们饿的注意力。

虽然家在农村,但是屋里屋外被母亲收拾的井井有条、一尘不染。孩子们虽然穿的是旧衣服,却洗得干干净净。衣服破了,母亲会一针一线认真缝补整齐,尽可能不让补丁张牙舞爪地露在外边。

母亲常说:“不要说肚子饿,让人知道了只会看不起你,出门要微笑,要有骨气、有志气!”
“天下没有人会同情你的贫穷,也没有人为你解决。要摆脱贫穷,只有靠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
“穷不可怕,可怕的是没志气。”“做人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完整,最需要的是取得他人的信任。”

相同的经历,相似的话语,读起来如此亲切,仿佛是在回放自己记忆中的画面。

虽然作者叙述平实,但因为感同身受,所以读这段文字时,我的心弦轻轻震颤,泪水莫名地浸润眼眶。

这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是一位勤劳而智慧的母亲,是一位贤惠而坚强的母亲。

我不知道世间有多少这样的母亲,但是我为我拥有一位这样的母亲而自豪。

作者说:“这些话,打小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我想也会刻在像我一样的读者心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若菩提》读书笔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