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文
我们了解到中国文字的神圣性,在神灵时代,文字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代表着和上天对话接收神意的记录工具。
并且了解到我们中华文明是王者的文明-培养君子、贵族的文明。
今天我们进入下一个话题---中国的古经
中国的古经是什么?
古中国巫师、祭司通过占卜、祷告得到天示之后将其刻录在卜器、告器之上,形成后世的《易经》、《尚书》、《春秋》、《礼》、《诗》,她是祭司与神交流的记录,是天意之记载、神权之所授的书,一个部落或朝代的权力来源与象征。
以《中庸》里的一句话‘为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来描述经典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性一点不为过。
何谓经典?便是我们文化的根与本!
群经之首---《易》
“易”在甲骨文中表示双手捧着大水瓶往小水杯里注水的形状,内在包容了转换、变化至可以使用之义,将高层级、不易理解与接收的事物转换为低层级、简易可理解的过程就被称之为易。
在天地自然界中所谓高层级就是整体智慧、天道、天意,《易》就是古代巫师们通过占卜接收天意并转化为人文的过程,古时部落首领每每占卜之后便画出相应神迹的记录,这些记录有时刻在龟甲上,有时刻在石头或竹简上,被称为‘爻’词。
‘爻’在古代是神圣的符号。来源于被烧裂之龟甲上的裂纹,‘文’便是‘爻’的演变,因此天文实质上便是天爻,所谓‘爻’词便是上天给予的旨意。
因涉及到接收天意,所以《易》是神圣的,但它并不是一本经书名称,而是一系列巫师占卜刻录的统称,贯穿了整个人类与神灵对话的时代。
在夏代称为《连山易》、商代称为《归藏易》、周代被称为《周易》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易经》。据说前两《易》失传了,其实倒也未必,如此神圣之物失传的可能性并不大,近代出土的甲骨文基本上就是夏、商时期的占卜之物,只是今人再将其整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没有可能。
现下得以保存的便是周朝时期的《易》,《周易》也是经由历代周人首领的积累,最终成型于周文王与周公两代首领之手。
历史背景:
在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属于天授神权的时期,任何部落唯有在天授神权之后才拥有号令群部落的资格,当时的中国其实还处于族群部落时期,比如武王率八百诸侯伐纣,便是领导众多小部落来对付当时的领头部落商。而《易经》正是天授神权的证明,记录天的旨意并替天行道!
《周易》之所以流传千载,与其拥有完整的卦画、卦词、爻词及后期补上去的十翼不无关系,显然不是出自一个巫师之手,而是经历数代巫师的传承与整理之功。
为什么经历数千载还能出土这么多甲骨文残片?
《易》的神圣性:
它是一个族群、部落获得天命、克配上帝、神灵护佑或是君权神授的核心证明,失去了《易》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天命、失去了引领天下人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