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不停,步履不停

这是我第一次看是枝裕和的小说,开始接触他的电影是在去年夏天。那天两个舍友学姐相继搬离宿舍,而我也打算搬去博士楼了。作为最后一个离开的人,我面对着东西被搬得差不多的宿舍,心里感觉莫名的失落。后来我想起在哪个推送上看到的《海街日记》的电影评析,画面特别美,映像很深,就找来看了。结果意外的治愈,我现在回想起来,那份治愈在毕业季那个湿漉漉的、令人寂寞的档口,对我的意义还是蛮大的。后来《小偷家族》上映,我硬是拉着男朋友去电影院看了这部分片子,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电影院看的原因,印象不太深了。

回到《步履不停》,这本书并不长,情节也不复杂。但是,通过小说主人公的内心独白,透过主人公的双眼以及是枝裕和有如镜头一般的画面描述,亲人之间那种细腻的、敏锐的情感波动和流露被体现的淋漓尽致(我的语言好枯燥)。

看到封面就喜欢系列~关于这个封面有个故事: 我在QQ音乐上听了一个特别喜欢的纯音乐的专辑,就是用这个图片做封面,当时特别想知道这是哪个动漫或电影的插曲,一直没有找到。在北语书店看到这张图片做封面的一本书,没想到竟然是是枝裕和的小说,感觉很神奇,仿佛有一种奇妙的缘分~好像也有同名电影。这个画面便是小良一家三口回老家路上的一个画面,书中有一段文字描写。

主人公小良带着新婚不久的妻子和妻子与前夫的孩子,一家三口回小良父母家给大哥过祭日,由此带出了小良与父母、姐姐一家还有15年前因为意外去世了的大哥之间潜藏的情感起伏:怨念、羡慕、厌恶、懊悔、思念……是枝裕和的小说让我很喜欢的一点在于,实际上小说主线故事只有一个半天家庭聚会的长短,但是小良与家人互动之后联想到的很多前前后后的事,回忆加上后续,让整个故事变得非常丰满。例如,作者写道,当下母亲的电话如何让小良感到琐碎和厌烦,但是下一段,话锋一转,紧接着小良就叙述起后来母亲去世时的那通电话,以及母亲去世之后,自己如何思念母亲那些琐碎和叮咛。再如,小良的父亲是当地的医生,一直希望家里的两个男孩子都当医生,后来,大哥继承了父亲的愿望,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而小良则慢慢被父亲忽视了。于是,每当父亲表现出对于成为医生的偏见和执着时,主人公就会以另一种执着,在心里默默地或者公开的反抗。然而,随着一篇幼时的作文被大大咧咧的姐姐翻出来、戏谑地当着大家的面念出来,小良回忆道,其实很早的时候,他很渴望父亲的关注,很希望成为一个像父亲一样的医生,只是后来当他发现父亲殷切的眼神总是略过他直接看向大哥的时候,那个梦想就黯淡了,甚至在心里腐烂变质……整个小说就这样在当时、过去和后来之间不断切换,让某些当时看不清的东西在未来视角下有了新的情怀,让过去拥有的东西在当时变得唏嘘。在这种切换之间,人与家人的关系和情感变得复杂而鲜活,韵味深长。

最近很火的一个话题,便是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对于那些发生了重大事件的家庭就更是如此。小良是家里最小的小孩(在是枝裕和电影中,最小的孩子似乎最不受待见),前面有能干的哥哥和受宠爱的姐姐,而父母最得意的大哥又在意外去世,本身尴尬的位置和父母的种种表现让小良生性敏感,早早地种下了情结和怨念,并深受影响。


在网上找到和封面图画风一样的图片,不知道是不是一个系列,很喜欢

我在微信读书上看这本书的时候,有些网友会在其中一些独白的段落标记说觉得主人公太敏感了,也有网友在下面愤慨地回复“不是本人不会体会到那些东西”。我想,我们总是会在一些时刻讨厌我们的父母,厌恶自己身上从父母那里继承的一些东西,可是这种怨念让我们深深地与父母连接着。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怨念说明我们多么害怕与父母分离。可是我们终究还是会原谅我们的父母,因为我们终究会与父母分离。这个过程开始于,我们通过一些小小的瞬间发现,父母也有很多不如意,有很多无能为力的时刻,他们也不过是普通人。最终,当我们的双亲离世,我们成为了父母,那些情结才会慢慢沉淀下来。而这个过程就好像一个循环,我们也不断的踏上我们父母走过的路,可能会有一些夹角和偏移,但终究是从父母的根那里延展出去的。可能有一天,我们会跟我们的儿女叮嘱当年父母叮嘱我们的那些琐碎的事情,就这样一代一代,步履不停。

人都是一样吧,步履不停。

你可能感兴趣的:(步履不停,步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