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流经长沙时,江中突出一片狭长的小岛,这就是长岛,但人们知道的还是它的另一个名字——橘子洲。
1921年8月,一位年轻人,圆脸、分头,身材很高,他在橘子洲工作。
他就是青年毛泽东(又叫毛润之)。青年毛泽东7月与何叔衡参加中共一大后,风尘仆仆地赶回了长沙。长沙是一座很热的城市,在夏天,地面常常被晒得发烫,开裂。
他便常与同学、朋友到湘江游泳。游累了,便坐在岛上休息,思考一些问题。青年毛泽东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尽快开展建党建团工作。
如果有一个合法的社会机构用来掩护开展革命活动,同时又可利用这个机构作为发展党员、团员,向进步青年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场所,那就妙了。
但这该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机构呢?
青年毛泽东站起身,来到一片树荫下。这天来游泳的人很多,他全然没有理会。他专心致志地将长沙共产主义小组10多名党员的职业想了一遍。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书。
何叔衡,以前担任文学史教师。后任湖南 通 俗教 育 馆馆 长 ,主 编 《湖 南 通 俗报》,5月份刚被省长赵恒惕撤职。
易礼容,在长沙的文化书店专门销售马列主义方面的书籍。彭璜,湖南学生运动的领袖。贺范民,船山学社社长兼船山中学校长。李浑,船山中学教员⋯⋯
想到这儿,青年毛泽东兴奋起来。他披上衣服,去找何叔衡。何叔衡此时年届45岁,长着一脸浓密的胡髭,青年毛泽东平时叫他“何胡子”。何叔衡看到匆匆跑来的青年毛泽东,问:“润之,有什么好事? ”
青年毛泽东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我们要办的合法机构我想好了。现在发展的党员都是精力充沛,相当活跃的教育界人士。您看办一所自修大学如何?”
创办一所自修大学,可以说是青年毛泽东久蓄 于 心的 愿 望。 念 湖南 第 一师 范 的 时候,他就对束缚学生意志的旧式学校感到厌倦,认为这种学校,完全不注重学生的自修自学,先生讲,学生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灌输式教学,对于开发智力是十分不利的。
而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之后,自修自学,便成了研究学问的最佳方法。
早在1917年8月,青年毛泽东在写给一位名叫黎锦熙的湘潭同乡的信中便说:“弟久思组织私塾,采古讲学与今学校二者之长,⋯⋯怀此理想,少年于兹矣。”
1920年2月,他在给另一位友人的信 中 将 这 种 学 校 称 为 自 修 大 学 , 这 年3月, 他 甚至 向 朋友 提 出要 在 长沙 邀 众 同志,租一所房子,筹办一个自修大学。
何叔衡年长青年毛泽东十多岁,但两人是亲密的忘年交,新民学会解散前,两人同是会员,而且观点常常一样。他很佩服青年毛泽东,曾向另一位年龄大青年毛泽东9 岁的新民学会会员谢觉哉说:“毛润之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现在听到青年毛泽东要创办自修大学,觉得这主意不错,便问:“校址你考虑过没有?”
“考虑过了。贺范民不是船山学社社长吗?我看就借用一下他们的房子。”
“你想得不错,那我们分一下工,找几个人分头行动吧。”何叔衡觉得这事能成。
船山学社建立于辛亥革命之后。1914年到1 9 1 6年 之 间 , 湖 南 一 些 研 究 王 船 山(即王夫之,湖南籍的大哲学家)学说的文人,在船山学社每隔两周讲学一次。那时青年毛泽东正在第一师范学校读书,老师杨昌济极为推崇王船山等人,主张知而行之。
青年毛泽东受老师的影响,对船山学说甚感兴趣,因此常与同学一起到学社听课,渐渐地,与学社管事的几位老先生熟悉了。
1918年从第一师范毕业后,与老先生们还有联系。到这时,船山学社已无昔日盛况,无人讲学,书声渐稀,空空荡荡的房屋布满尘埃。
经过紧张筹备,湖南自修大学在船山学社正式开办,开办费每月400元。开办过程中,贺范民出力不少。贺范民任校长(次年4 月青年毛泽东继任),青年毛泽东任教务长,教员中,很多是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成员。
1921年8月16日,长沙出版的《大公报》刊登了青年毛泽东起草的《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开宗明义:“本大学招生只凭学力,不限资格;学习方法以自由研究,共同讨论为主。教师负责出问题,订正笔记,修订作文等责任。学生不收学费,寄宿者只收膳费。”
很明显,湖南自修大学给穷且志坚的普通人接受教育、研习学问提供了场地。它将采取新的教育方式,播散新的价值观念,培养新的社会精英。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1897年在长沙出现的湖南时务学堂。在梁启超等人的主持下,那所学堂也力图改变更为古旧的经院教育,也尽量让更多的年轻而贫寒的学子进校,也采取老师讲授,学生提问或写札记的方式教育学生。
结果,培养出了像唐才常、蔡锷这样一批令清朝统治者闻之切齿心寒的人物。不错,湖南自修大学所要造就的,正是封建制度的叛逆,现有社会秩序的掘墓人。
《湖南自修大学的入学须知》明确写道:“我们的目的在改造现社会。我们的求学是求实现这个目的的学问。我们不愿意我们同学中有一个‘少爷’或‘小姐’,也不愿意有一个麻木或糊涂的人。”
湖南自修大学招生只凭学力,不限资格,这并不是说什么人都可以入学。为 了 培 养 “ 改 造 现 社 会 ” 的 急 用 之才,学校在招收学生时把关很严格。学生入校前,先要以通讯方式答复以下问题:
(1)以前进过什么学校?做过什么事? 家庭和个人经济情况怎样?
(2 )要研究哪几科? 为什么要研究这几科?
(3 )以前学过什么学科?
(4)愿意研究几个学期? 以后再做什么打算?
(5 )对于人生观的主张。
(6)对于社会的批评。应考者须对这些问题一一作答。经学长评阅答卷后,再当面决定取舍。
创办湖南自修大学,是青年毛泽东从事的一系 列 教育 活 动中 最 当引 以 为自 豪 的 措举。他亲自起草的组织大纲,字里行间蕴含着现代教育思想。由于招生条件较苛,学校创办一个多月了,入学的仅有一人。
到1922年夏,情况终有好转,入学者已增加到30多人,学生大多是青年毛泽东进行革命活动初期的一些战友,共产党员和新民学会会员。
此外,还有一些思想进步,无力升入大学的青年学生。湖南自修大学渐渐声名远播。因在北京大 学 采取 兼 容并 蓄 的开 放 式教 学 而 在“五·四”时期声誉鹊起的大教育家蔡元培,也亲自撰文,盛赞自修大学是“合吾国书院和研究所之长而活用之”,“可以为各省的模范。”
社会名流李石曾等人也给予极高评价,称颂该校开创了“新教育制度之纪元”,是“高等教育普及之先导”。
这给青年毛泽东以极大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