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观云起,破化万物一一 《道德经》之心得交流

     

      一、《道德经》之前丗今生

    《道德经》又名《老子》,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把它归到《老子韩非子列传》中。

      首先《道德经》中所说的道德,其涵义及内容与世人所谓的“仁义道德”完全无关,亦即所论并非伦理学的题材。今日通行的是以王弼(公元226-249年)所注的版本,分为上下两篇。先论“道可道,非常道”,后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于是遂有《道经》(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与《德经》(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两篇,合称《道德经》。而且王弼距老子的年代也有七八百年,难保这段期间的传抄与刻印都没问题。所以《老子》一书今天有许多种版本也就不足为奇了。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的汉墓,出土了一大堆帛书,其中就有《老子》的帛书甲本与乙本,这两个版本大同小异,都是《德经》在前而《道经》在后,并且没有分章。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村战国出墓又出土了许多竹简,有三种《老子》摘抄本,分为甲、乙、丙三组。专家认为甲组内容较为接近《老子》祖本。它的摘抄年代距离老子逝世可能只有一百多年。现今流行的版本,大多是据此基础上修订出版的,个人认为的台湾傅佩荣注版本最为佳。

        二、老子其人

      《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子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邪!”

  最后司马迁总结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韩子引绳墨,切事理,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老子眼见周朝衰微,决定西出函谷关,准备隐居,守关的官员尹喜请他写本作品乃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实际上,老子是以《老子》一书对后代影响重大,与老子的生平际遇应无什么关系,换而言之,“老子写的什么”比“老子是谁”更为重要。《道德经》道与德的涵义所谓“道”是指“究竟真实”而言,亦即万物的始源与归宿,万物的基础与动力来源,这样的道,当然超出了人类认知能力及表述范围,所以说“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又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五十六章),既然如此,老子又是如何知道的呢?他凭借的是“致虚极,守静笃”(第十六章),意思是追求“虚”,要达到极点,守住“静”,“清净为天下正”(第四十五章),靠“虚”与“静”排除感官与认知的分辨作用,化解欲望与行动的具体作为,然后才觉悟那内道而来的“永恒与无限的层面”“众生芸芸,吾以观复”(第十六章)依次观之万物的变化不再使人困扰,万物的有限也不再使人遗憾,心灵敞开,无所不容。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中庸),所以说“道生之,德蓄之”(第五十一章),另一方面,道又与万物截然不同“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第二十五章),而又“道发自然”(第二十五章)。掌握了这一点,进而才能了解老子的自然观;譬如:何以无为?因为“无为而不不为”(第三十七章),万事虽难“功遂事成”,百姓皆曰吾自然(第十七章)。何谓“自然”?“自然”即是自己如此。达到自己如此,自可“坐观云起,破化万物”。但要做到自己如此,谈何容易。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第七十章)。儒与道的不同与相同不同儒家以人为中心,人之社会性;道家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之自然性。儒家以天为至高存有,凸显“君权神授”,道家以道为至高存有,展现宇宙观(楚人丢剑)。儒家期盼天人合德,人须行善以求至善(大学),道家向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生观不同儒家的人生观是入世的,讲究“先天下之忧而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人生观是“出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反对心为形役,追求内心平静,顺应自然,各安其命。相同儒道皆认为天下是一体的,人类来源于自然又以自然为生存的依托,两者息息相关。学说内容上的互渗性:儒道两家皆以“我”为主,同时吸收改造对方若干成分,纳入自己体系之内,道家补充了儒学形而上本体之学的缺陷,儒家则补足了道家漠视现实社会人生问题的偏失。文化全局的共建性:儒家在人生哲学、伦理道德观,规范教育学等重要社会文化领域有第一贡献,道家则在宇宙论、美学、自然哲学、重要社会文化领域有第一贡献。道德经在历史上的影响《答楚王问》(东周文)、《汲黯传》(史记)、《武帝求茂材异等诏》(西汉文)、(董仲舒与窦太后)。附图片道德经经典章句第一章:道可道第八章:上善若水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四十二章:道生一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第七十一章:知不知,尚矣

你可能感兴趣的:(坐观云起,破化万物一一 《道德经》之心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