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给孩子乱贴标签——你眼中的“熊孩子”,只是处于青春期而已

文|紫罗兰

记得黄磊、海青主演的电视剧《小别离》播出的时候,引起网友对青少年叛逆话题的热议,许多观众看见了自己家庭的影子,有的甚至开始担心自己孩子即将到来的青春期是不是也是鸡飞狗跳?

确实在现实生活中,与青春期的孩子斗智斗勇,成了许多父母茶余饭后交流最多的话题,“熊孩子”“不懂事”等标签也似乎成了当下处于青春期孩子的代名词,关键是家长打不得骂不得,但还得忍着,不能不说是一种煎熬。

但真正让父母和孩子之间陷入危机的,首先是家长对青春期孩子心理特点的认知缺失。青春期是半成熟、半幼稚、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时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和学习生活的变化,使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有新的觉醒,所以,青春期的孩子有着鲜明的心理特征,表现在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情绪变化特点和人际交往需求等诸多方面,作为家长必须了解自己的孩子,没有了解,何谈尊重?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孩子在进入青春期以前,曾出现过一次自我意识发展的飞跃期,年龄在1~3岁,以儿童可以用代词“我”来标志自己为重要特点。

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青少年很快出现了成人的体貌特征,这种生理上的变化发生得过于突然,使他们在产生一种惶惑感觉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从客观外界指向主观世界,思想意识进入自我,从而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

自我意识高涨的第一个突出表现是:青少年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起来,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校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孩子经常会问自己:“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同学们喜欢我还是讨厌我?”等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同时,青少年对客观世界的描述会带有浓重的个人情绪情感,体现在与父母的日常交流或者作文中会突出了个人的喜好、烦恼和憧憬等。

青春期自我意识高涨的另一个主要表现是: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一方面,孩子总是认为自己正确 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尤其是父母的意见;另一方面,总感到别人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如果看到别人对着她微笑,就认为是在嘲笑自己;有时候,父母多看了自己一眼,就会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总之,青春期的孩子会觉得周围人时时刻刻都在评价他们,总觉得自己是世界关注的焦点,这种想法会让他们觉得孤独而且有点神经过敏。

同时,青少年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要求独立的愿望日趋强烈。正因为如此,孩子有时侯会出现与成长的反抗性情绪,证明我的独立性。当然如果这时候能与家长和睦相处,多数青少年基本上能与父母或其他成人保持一种肯定的、尊重的关系,反抗性成分逐渐减少。而且这个时期的孩子有着较强的自尊心,当自己的言行受到肯定和赞赏时,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反之,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所以家长要多看得孩子的优点和努力,经常鼓励和赞赏孩子,而不是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

青春期的孩子认知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能以更加抽象、复杂和独特的方式来认识自己。埃里克森将青少年期定义为一个人形成同一性的关键期,并且认为青少年经历了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这一心理冲突。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位置、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连串的感觉 。

青少年一方面要求独立,摆脱成人的束缚,他们会在各方面探寻自己,同时会因为社会的冲突和要求得而不能,使内心变得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家长应尊重孩子的要求独立性及自尊性,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利用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引导他们自己教育自己、管理自己,也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榜样的力量来教育引导他们,帮他们完善自己的个性,学会整合自我知觉的许多不同方面,使其成为一致的自我感,帮助他们健康地实现人的社会化过程。

二、情绪特点

1.两极化

青少年的情绪表现充分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随着青少年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扩大,他们情绪的感受和表现形式不再像以往那么单调了,但还远不如成人的情绪体验那么稳定。青少年的情绪表现有时是强烈而狂暴的,有人曾用“疾风暴雨”来形容这时期个体情绪强烈的特点。同样一个刺激,在他们那里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强度相对大得多。这种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孩子为了向成人证明自己的存在感,突出“我”的存在。

但青少年的情绪表现也不是一味强烈,有时也表现出温和、细腻的特点。随着阅历增多,内心也变得越发丰富和细致,有时候能适当控制某些消极情绪。比如,有的孩子在阅读了一部小说、看了一部电影之后,会长时间地沉浸在某种情绪之中,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他们的主观感受和遐想。同时,青少年在对事物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执性的特点,例如一些青少年会因为几次挫折便完全陷入一种无助和抑郁的情绪之中,如果某一学科成绩几次考试都不很理想的话,可能会耿耿于怀,长时间不能摆脱消极心境,也会造成不能很好地接纳自己。

2.烦恼增多

青春期的孩子感觉烦恼会突然增多,遇到问题会找不到满意的答案,父母稍有说话不妥,就感到父母不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如果某些愿望及要求遭到父母的阻止和干涉,他们与父母感情就会变得疏远。而且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自我意识的高涨,青少年增加了获得自尊的需要,他们希望同伴能接受自己、肯定自已、喜爱自己。其实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青少年。

3.孤独感  

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思将青春期到青年早期这一年龄段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时期,从这时起,青少年将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保护及对他们的依恋,逐渐成长为独立的社会成员。

从青春期开始的“心理上的断乳”,给青少年带来了很大的不安,尽管他们在主观上有独立的要求和愿望,但实际上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独立生活。青少年的内心冲突及在现实中所遇到的挫折都比较多,对许多问题还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去解决,又不愿求助于父母或其他人,担心有损独立人格,因此产生一种孤独的心境。

同时,青少年已经产生对亲密感的需求,但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有时会陷入孤独状态难以自拔。

4.压抑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 青少年产生了多方面的需求,既包括生理方面的,也包括心理方面的。但有许多需求不能满足,有时是愿望不切实际,有时是社会的阻力或父母的限制,有时是自身经验不足而导致失败。因而,青少年的自尊心易受到打击,但又有争强好胜的冲动,在这种矛盾的情形下,他们常常处于压抑的心境。

基于以上的情绪特点,青春期会出现第二个反抗期,反抗主要来自于对自我独立性的愿望,希望成人能尊重他们,承认他们是具有独立的人格的大人。反抗一般是由于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独立意识受到阻碍。青少年内心独立的愿望很强烈,但父母还是拿他们当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来对待,结果导致反抗行为。

二是自主性被剥夺。有的控制型父母不听取青少年的意见,一味地支配和控制孩子。

三是孩子个性受到阻碍,会引起青少年的反感。

四是成人强迫孩子接受一些观点,也会迫使孩子表现岀对抗倾向。

青少年的反抗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有时表现得很强烈,有时则以内隐的方式相对抗,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会态度强硬、举止粗暴,与父母发生正面激烈冲突;有的是冷淡相对、漠不关心的态度,对家人的意见置若罔闻,让家人觉得非常固执,难以沟通交流。

三、人际交往方面

1.与同伴关系

在和同伴的关系上,青少年和童年期的儿童有明显的不同,童年期的儿童经常是六七个儿童在一起交往和游戏。但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会有许多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躁,他们需要有个能倾吐烦恼、交流思想并能保守秘密的地方,所以青少年交友的范围随年龄增长而逐渐缩小。

而且青少年对交朋友的意义也有了新的认识,他们对朋友的质量产生了特殊的要求,认为朋友应该坦率、通情达理、关心别人、保守秘密。体现在青少年的日常交往中,好朋友之间往往彼此公开自己认为最重要、最私密的事情,但这种私密的事情可能都不会向父母吐露。但是同伴间的这种交流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能够使他们通过别人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地了解自己。这一过程对其自我概念和自我同一性的形成都有积极的作用。

2.异性吸引

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女生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特点,双方都开始意识到了性别问题,彼此对对方逐渐发生了兴趣。但是一开始从表面上看,他们并不相互接近,而是相互排斥。但是逐渐地,男女生之间开始融洽相处。而且,一些男生和女生心中会有一个自己所喜爱的异性朋友,但随着他们各方面的发展与成熟,随着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和调整,产生于青春期的这种情感很可能就渐渐地淡化下去了,甚至完全消失,所以有的孩子会在学校经常变换心仪的对象,很“花心”的样子,其实这是青春期正常的心理反应。

因此,青春期的男女同学之间的爱慕之情是很稚嫩的,缺乏牢固的基础 所以只要处理得当,控制在相当有限的程度内,这种感情也有一定的意义。而且当一个青春期的少年喜欢上一个异性的同学时,他自然也希望对方能接受自己,于是就希望自己按照一个好学生的标准尽可能地去完善自己。所以,家长也可以借机利用孩子的这种情愫从学习、行为、形象等各方面鼓励孩子向好的方面发展。

3.与成人的关系

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许多方面:

一是情感上的脱离。青少年由于同伴关系,与父母的情感便不如以前亲密了。

二是行为上的脱离。青少年要求独立的愿望十分强烈,在行为上反对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和控制。

三是观点上的脱离。青少年对于任何事件都喜欢自己进行分析和判断,不愿意接受现成的观念和规范。因此,他们对于以前言听计从的父母的许多观点都要重新审视,而结果可能就与父母意见常常不一致。

四是父母的榜样作用削弱。随着网络的普及,自媒体的发展,青少年生活范围的扩大,会有其他成人形象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他们的心目中,这些人物又都是些近乎理想水平的形象,相形之下,父母就黯然失色了。另外,随着青少年思维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他们会逐渐发现存在于父母身上的、过去未曾觉察的某些缺点和不足,这也会削弱父母的榜样作用。

综上所述,作为家长只有了解和掌握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正视孩子由于内心各种冲突出现的各类心理现象,定期与孩子谈心,但不可强行让其敞开心扉,尊重孩子的“私密权”和独立愿望。而且,需要非常有智慧的判断什么是真正需要坚持的,而什么问题不能姑息迁就,理智地对孩子的人生道路作积极的正面引导,共同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不是所有青春期的孩子都是“熊孩子”,前提是我们要做个真正理解孩子的好父母。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给孩子乱贴标签——你眼中的“熊孩子”,只是处于青春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