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话剧《暗恋桃花源》有感

若说话剧界顶流的作品有哪些,那必然少不了《暗恋桃花源》,它从上个世纪80年代出道爆红,一直演到今天,多少人们耳熟能详的舞台大咖都出演过,往来三十有五年矣。而这个剧对我来说也有些纪念意义,因为我人生第一次看话剧,就是它,而第二次看话剧,居然也是它,两场之间,相隔了整整13年。

感谢我不错的记忆力,13年前的那场话剧,我竟然还有很多鲜活的记忆片段可以用来参考和比对。那时候,宣传海报上大大的印着《暗恋·桃花源》,这标题是要强调一下那个“·”。因为,这部戏的剧情,其实是《暗恋》和《桃花源》两部话剧组成的话剧,其精华点就是两部戏的剧组因为意外只能共享同一个舞台进行演出前最后的排练,结果两场戏的场景和台词在同一个舞台上碰撞出奇妙的火花,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大学里的那出戏,不论是台上的演员,还是台下的观众,都是十八九岁的大学新生,自导自演自己看,津津有味。年轻人最不缺的就是活力,即使是第一次演戏,也可能是唯一一次演戏,大家都拿出了十二分的热情在准备,服、化、道、灯光、舞美,反复推敲改进,最后呈现效果十分流畅,节奏感优秀,完成度高。13年过去了,我仍然对两个演员记忆深刻。扮演《暗恋》男主江滨柳的演员是我医学院同学,其人浑身充满喜感,聪明狡黠,但演到江滨柳晚年病重的那一场,竟然看起来真的像是快挂了,眼神空洞,面容悲伤,过于真实。另一个是扮演游荡剧场女疯子的另一位女同学,浑身充满疯劲儿,歇斯底里抓人眼球,作为最后退场的人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13年间,我再也没有看过任何话剧,直到上周六在上剧场观看的这一场《暗恋桃花源》。

整体感觉怎么说呢,80%的尴尬+10%无聊+10%的平淡吧。其实整部戏剧情的设定,应该是能达到80%好笑+10%正经+10%悲怆的效果,可对我来说尴尬取代了好笑,而剩下的部分,难以引发共鸣。我不禁感慨,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但是味儿全变了。纵然几百块的票钱砸进去,却没有带来预想中的欢乐和感触,有点儿心疼,可我却意外收获了对自己内心三观演变的一次深刻体会。

13年间,我已经从刚进大学的小姑娘长为成家立业的30+社会人,我的内心世界,早已经数不清巨变了多少个回合。这些变化是迭代前进的,没有什么特殊的标记物,没有特别的回忆方式,我既没有动机也没有路径去对少年和现在的自己做个什么比对分析。但这次观剧给我开了个通道。

首先我为什么尴尬呢?因为剧情中的某些笑点令我生理不适。比如展现《桃花源》老陶家夫妻关系危机的戏,老陶的出轨妻子春花大剌剌的明示老陶生理有缺陷,夫妻性事不和,并用滑稽夸张的肢体语言来展现给观众;而出轨对象隔壁老袁来到家里,赤裸裸滴赞美春花身材好手感佳,那露骨的台词真是令我尴尬到脸酸。这种鸡飞狗跳的夸张表演+猛开车的方式,不知怎么我已经欣赏不来了。观众不笑演员尴尬,观众笑了我尴尬。

其次我为什么对搞笑以外的部分无法感同身受呢?因为节奏感不对,而且演员间化学反应不足。正经和悲怆的文戏部分,所有演员台词对我来说都太慢了,像是0.75倍速,至少跟鸡飞狗跳的荒诞部分一对比,节奏断崖式减慢,让人适应困难。而演到两部话剧划三八线同台排练时,本来应该是你方说完严肃台词我方刚好接上,产生一种魔幻荒诞的搞笑效果,可演员们明显没有把这一块搞得很流畅,中间稍有断档,就会让观众产生不明也不觉厉的感觉。

还没有出剧场,我就有了第一个结论:剧本太老了。

有些故事,即使发生于千年之前,也感觉很有看头,可偏偏是那些以距离我们不算远的历史为背景的故事,反而让人不容易代入。《暗恋》讲得是被解放战争拆散的一对情侣,无法与大陆互通书信,生死两茫茫,晚年相见时早已错过一生。我想80后、90后为主的观众群体,对这种故事可以试着去理解,但不会有太深的体会,毕竟社交网络早已经把这种可能性击得粉碎,大家隔岸观火,不痛不痒。而《桃花源》虽然是以古代时空为背景,但喜剧的矛盾出发点是夫妻生活一地鸡毛狗血淋漓,这恐怕对当天在场的观众来说也是另一种隔岸观火:当代都市年轻人们要么大量单身,要么根本忙到没空处理出了问题的夫妻关系,就算有问题,怕是也以冷暴力为主,难以闹到这般火热的程度。

走出剧场以后,我有了第二个结论:我变了。

虽然这一场剧加入了一些本土化和现代化的元素进去(比如偶然冒出来的几串上海话、演员玩智能手机、90后员工豪横打工等等),但本质上故事还是那个故事。13年前,我看这样的故事,就不觉着尴尬平淡,甚至还挺动容的,可以我现在的价值观作为滤镜,这剧情好多处都充满了不合时宜的冒犯:比如人们对《桃花源》老陶身体问题的公然嘲讽,比如《暗恋》江滨柳的台湾妻子所遵循的‘女德’。就在这十几年不知不觉间,社会规范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迁,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清晰起来,人有了更多发展自我个性的机会,却对彼此间的指指点点和道德绑架不再能轻易容忍。

当然了,作为一部红火了三十几年的大剧,其利益格局还是很不错的。喜剧的内核其实是悲剧,而悲剧的背后也暗藏着美好。不管是《暗恋》,还是《桃花源》,里面的人物都有一个理想的乌托邦,那里有能一揽子补足他们人生遗憾的方案。可现实却往往是,你以为现在过得不太好,可以后完全有可能更不好。剧中在剧场里游荡的疯女一角,一直在寻找她的‘刘子骥’,而古文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理想大概率不能实现,但追逐理想的路上,有这么个惦记,心也是有依托的。

最后,再说说13年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两位大学同学演员,他们是那么的充满灵性,一颦一笑皆是戏,是天才的话剧演员。据我很久没更新的八卦显示,他俩后来分别成为了一名胸外科医生和某个卫星基地的科研人员,估计现在也是除了工作、工作、工作,就是一家人柴米油盐。不管走没走过这条‘艺术的弯路’,他们终将回归社会大生产,完成自己的社会分工。但是有着曾经演出一部成功话剧的经历,他们的人生,总归是多了些许有趣的回忆。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话剧《暗恋桃花源》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