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安宁

     

      一个卧轨自杀的女子遇见了托尔斯泰成就了一部世界名著,是不是那个女子极美丽,让托尔斯泰这样的大文豪为她倾倒写下了《安娜.卡列尼娜》的经典之作。这样的遐想源于看了西班牙之花安吉拉.摩琳娜演绎的《安娜卡列尼娜》,太美了!美如此征服人!这部电影里男主女主甚至配角的颜值担当都是一流的,如果说美丽是易碎的花瓶,那他们就是耐人寻味的瓷器,虽然也是易碎,但那停留在电影里美的镜头已经永恒不碎。女主角摩琳娜要比苏菲演绎的安娜更有一种夺人的魅力,这不是美丽的比拼,而是谁更像原著中的安娜,那个从小失去双亲被人抚养长大,敏感而又极度渴望被爱的女子眼睛里流露出的真诚、犹豫和无助。她的美自不炫耀又极单纯,别说男主为之倾倒,电影外的观众都会为之倾倒。有些电影真的是为某一个人量身定做的,而有些人也因为一个角色而成就了一生的辉煌。 安娜卧轨的那一刻我在想如果美丽不是罪过,那就是诱惑人犯下罪过的本原,如果这个本原太过美丽又善良且冲动,那就是毁灭自己的根源。安娜死了,一个被美丽与爱摧毁的女子,但摩琳娜饰演的这个角色活了,她把安娜留给我们,多少年都不会消失。

     

        2013年克里斯丁.杜瓦把托尔斯泰的巨著用如此美的影像呈现给我们。意大利的电影总是让人对美有一种震撼,《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女主穿着丝袜洋装走向那个广场,频频回头注视她的人们眼里充满了欲望贪婪嫉妒甚至仇视,摧毁美丽的原罪在电影的开始就已经在人们的眼睛里上演了。《安娜卡列尼娜》里的安娜穿过舞会的走廊追随的全是男人的眼睛,诱惑我们的从来不是蛇,是我们自己对美的欲望。性感的女人是男人的毒药,每个男人都想品尝,安娜的贵族丈夫对安娜的占有欲,安娜的情人对安娜的渴求欲,奢靡的贵族舞会无聊的人们沉迷于这样的欲望而不能自拔。然而导演把小说的另一条线索安排在完全不同的另一画风,那里是成片的土地是耕作的农民,是丰收的喜悦还有前线受伤残疾的军人与家人的团聚,这些内心同样经受情爱痛苦煎熬的人却在劳动和真实的生活面前一一找到了幸福与安宁。美丽的安娜获得了爱情却离开了人世,失恋的基蒂获得了平静开始了新生,两个女人的命运大反转加上演员的神仙颜值和精湛演技,让我们又一次被意大利导演的艺术手法折服。伟大的作品从来不赞美什么也不鄙视什么,她只会呈现,然后让你去发现。

     

        这部电影是俄国文学与意大利艺术的完美融合,这部巨著一改俄国文学死气沉沉灰蒙蒙的基调,让安娜这个女主打破了俄国传统的贵族又冷又硬的氛围,当安娜冲出家门奔跑在街道冲向爱人的怀抱时,你不能拿教条去评判她的对错,爱情没有对错,只是出现在不该出现的时间承载不起太多世俗的观念,爱情是伟大的而人是渺小的,渺小的我们怎么能担负这么伟大的爱情,于是世俗的惩罚不是妥协就是自戕。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真诚勇敢,看似义无反顾其实迷茫无助,当爱的火苗逐渐归于平淡的现实中,无路可走的安娜最后扑向行驶的火车,她想象的爱情任她的丈夫卡列宁还是她的情人渥伦斯基都不可能给予她,因为男人的世界是现实的是理智的,他们会为美丽而沦陷,但当美丽不再是追寻的渴望,当一切习以为常的时候,他们的理智就会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伴随激情的那份痴迷就会成为女人永远走不出的魔咒。为什么当初那样的激情会变了呢?这是千百年困扰女性爱情的一个命题。热情一旦消退脆弱的灵魂立马反扑过来,死亡就成了迷途中唯一的救赎。这就是安娜!

        生命的本身是一场经历与面对,而小说只是提供一段有结局的经历,而对于真实漫长的人生更多的是面对!因为活着有很多问题是不能用死亡解决的。

        曾经有人把《安娜卡列尼娜》与《红楼梦》相比较,一个是西方女性在男权社会里的挣扎,一个是东方女性在男权社会里的青春梦想,西方的美总是更直观显而易见,东方的美更婉约隐晦,所以安娜死亡的方式是自杀,而黛玉死亡的方式是心血枯竭,都是不能爱,都是舍却自己,尽管方式不同但对于爱情女性一直是用命来爱惜的。托翁对于爱情婚姻通过不同的女性角色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他不批判任何一种选择的对错,他在讴歌女性的伟大,而曹君亦同样包含对女性的尊敬。在封建王朝的时代背景下,在贵族等级的俄国现实中,这两个男人都有超越时代的视角,甚至到了现在很多男人都没有拥有这样对女性尊重的观念,尽管他们表现的很文明,但是那男性内在的对美的占有欲征服欲一直蠢蠢欲动从未平静。

        中国有句古话:自古红颜多薄命。长得太漂亮,不是遭人嫉妒就是让人谋算所以命运多舛。然而修一颗沉静之心再看这世间种种欲望,似乎就没那么迷茫错乱了。若是静水流深,纵使欲火纷纷也会归于平静!

        愿安娜安宁!愿与美同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安娜.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