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初语鉴系列(六)

图片发自App

【原文】纷扰固溺志之场,而枯寂亦槁心之地。故学者当栖心元默,以宁吾真体。亦当适志恬愉,以养吾圆机。

        还初老人这段话的意思是:纷乱骚扰固然是沉溺心志的场所,而枯燥寂寞也是槁枯心气的地方。所以有修为的人应当寄托心志于沉静,用来安宁我的心性,也应当放松情怀恬淡愉快,用来培养我的圆通机趣。

        现在的人喜欢跟着流行的概念走,大家都那样说,我也就跟着那样说,缺少思索,缺少一探究竟的精神。比如说“性格决定命运”,人人都会说,可是我问你,性格决定命运,那什么决定性格呢?你就不一定能回答出来,我们往往缺乏对事物背后深层次本质东西的探索。再说”修身养性”,这也是大家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经常听人说:“我现在要修身养性了!”那么我问你,怎样修身养性,修身养性的方法是什么?你说,我在家养养花,种种草,练练字,画画画,早晨打太极,晚上遛小狗,这不就是修身养性吗。我说,你这是在家享福,休闲养老有份,真正的修身养性边都没有沾上。

        儒释道三家都讲修身养性,佛家叫“明心见性”,儒家叫“存心养性”,道家叫“修心炼性”,这都是生命的大科学。虽然说法不一,但修身养性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途径,大道至简,就一个字:定。也就是定力,定功。

        道家的修为主要是坐忘存静。坐忘就是定,所谓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气沉丹田,吐故纳新,打通任督二脉,都是在定上下功夫,从而成为“真人”,我们这些没有修练的人都是行尸走肉。庄子在《南华经.齐物论》中说南郭子綦,形似槁木,心如死灰,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偶。这是一个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真人的定功。

        儒家也强调定,《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你看由止而定,由定而静,由静而后有所得,说得很清楚。王阳明是宋明理学的大儒,青年时曾参学释道。官场失意被杖笞四十大板后,血肉模糊地贬到了贵州一个荒凉的龙场,他在这个龙场一个破旧的窑洞里,闭门思过,自制石棺坐在石棺旁日夜静坐,澄心静虑,终于有一天桶底脱落豁然有悟,十字街头撞见亲娘。这就是有名的“龙场悟道”,讲的也是定。

        佛家的修行是定慧双修,勤修戒定慧,灭除贪嗔痴。念佛要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坐禅要言语道断,心行处天,都是要由定生慧得大自在。南怀瑾老师在《金刚经说什么》一书里说了一个故事,说玄奘西天取经,大雪天路过一个山岗,其他地方都积满了雪,只有一个地方雪迹稀少,他和同行的扒开这个地方,发现了一个入定的老僧,老僧出定后说,我已经入定500年了,等待路过的得道高僧度化我。当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曾在终南山狮子岭茅棚里,大冬天入定18天,锅里原先煮熟的山芋都发了霉,这是当年几位同修亲身见证的事,可见虚老定功了得。

        由此可知,修身养性是从定上入手的。定力怎样修怎样养成,还初老人说,要“栖心元默”,就是把心安放在清静处,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受外境纷扰的环境影响,不要心随物转。所谓“宁吾真体”,就是修身养性,因为花天酒地笙歌曼舞,容易消磨我们的心志。但是,也不能枯寂孤僻,冷漠偏执,呆瓜木鹅,不通人情,那样会堕入毫无生机的一潭死水。

        “枯寂亦槁心之地”,使我想起《五灯会元》上“婆子烧庵”的宗门公案:说有一个老婆子供养一个禅师,禅师住在一个破庵里打坐静修,二十年过去了,婆子想试试他的功夫,就叫一个年方二八的妙龄少女去送饭,然后从背后一把抱住他,问他有什么感受,禅师说:“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色”。婆子听后说:“靠,我二十年来原来养了一个俗汉”,遂逐师焚庵。这个禅师为什么是个俗汉?因为他无知无觉形同木石,虽打得念头死,却不得法身生,没有翻转身来的大机大用。禅是活泼泼的,行也禅,坐也禅,行住坐卧体安然,运水搬柴是禅,吃饭屙屎是禅,手把猪头趁出淫房都是禅。

        做人的道理也是一样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三个未解之谜,周作人的变节,李叔同的出家,王国维的投湖,依我看王国维之所以投湖自杀,与他孤僻偏执的心性有很大的关系,他没有圆通机变“适志恬愉”的生活情趣,故而酿成了人生的悲剧。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诚如是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还初语鉴系列(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