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1636——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
《皇太极建立清朝》
明天启六年(1626年)八月,努尔哈赤病死于爱福陵隆恩门鸡堡(今沈阳市于洪区翟家乡大挨金堡村)。九月,他的儿子皇太极在大政殿即汗位,焚香告天,宣布次年为天聪元年。
天聪元年(1627年)五月,继征朝鲜王朝之后,皇太极亲率大军证明,发动宁锦之战,结果伤亡惨重,于六月五日被迫撤兵。
天聪二年(1628年)二月,皇太极统大军亲征察哈尔,进一步巩固了对已归服的蒙古诸部的统治。
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至天聪四年(1630年)正月,皇太极在明朝关宁锦防线以攻克的情况下,率军从蒙古突入内地,攻打北京失利,史称“己巳之变”。
皇太极已认识到发展文教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他规定凡贝勒,大臣子弟年十五以下,八岁以上,俱令读书。皇太极极力学习汉族文化,命儒臣翻译汉字书籍。
天聪六年(1632年)正月,皇太极仿明制,设内三院,六部,“停王贝勒领部院事”,独主政务。又设都察院和理藩院,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国家机构。这些举措集中了汗权,加强了专制统治。
皇太极于崇德元年(1636年)五月称帝,定国号“大清”,改元崇德,改族名女真为满洲。
《康熙掌政》
顺治十八年(1661年)年仅二十四岁的顺治帝与世长辞了。遗诏立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皇太子,继帝位,名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
当年正月初九(2月8日),玄烨即位于太和殿,年仅八岁,颁诏大赦,并改次年为康熙元年。
四辅臣联合辅政的局面并未维持很久。位居四辅臣之首的索尼是四朝元老,但已年老多病,畏事避祸。苏克萨哈原本依附多尔衮。多尔衮死后,朝局大变,苏克萨哈出来告发刚刚死去的多尔衮,因此受到顺治帝重用,在四辅臣中位列第二,位列第三的遏必隆出自名门,但为人懦弱,遇事无主见,常常附和鳌拜。鳌拜虽居四辅臣之末位,但因资格老,军功高,常常仗势欺人,擅权自重,日益骄横,走上专权的道路。
康熙六年(1667年),十四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但仅十天后,鳌拜即擅杀苏克萨哈,数天后与遏必隆一起进位一等公,实际政局并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康熙帝决意铲除鳌拜集团。康熙帝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整日在宫内练习布库为戏。鳌拜见了,以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乐,不以为意。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康熙帝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同时让自己的亲信掌握京师的卫戍权。然后,他召鳌拜入宫觐见。鳌拜此前常常出入宫廷,不以为奇,这次召见,他就毫无提防地来了。等到鳌拜入宫,康熙帝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
接着,康熙帝命议政大臣等审讯鳌拜。康熙八年(1669年),鳌拜在禁所死去,仅存的另一辅政大臣遏必隆因为长期勾结鳌拜,被削去太师,一等公的爵位。康熙帝至此完全夺回朝廷大权,真正亲政。
《三藩之乱》
清朝初年,清朝统治者力量尚不足以直接控制南方各省,因此将汉人降将有功者分封在一些南方省份;吴三桂封平西王,镇守云南,兼辖贵州;尚可喜封平南王镇守广东;耿仲明封靖南王,死后,其子耿继茂袭封,镇守福建。上述三方势力合称三藩。三藩在所镇守的省份权力甚大,远超过当地官员,并可掌控当地军队和税赋等。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康熙皇帝做出撤藩的决定。吴三桂首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佯称拥立“先皇三太子”,兴明讨清,蓄发,易衣冠,传檄远近,致书平南,靖南二藩及各地故旧将吏,并移会台湾郑经,邀约响应。云南提督张国柱,贵州巡抚曹申吉,提督李本深等随吴三桂反。云贵总督甘文焜在贵州闻变,驰书告川湖总督蔡毓荣,急走镇远,被副将江义以兵包围,甘文焜自杀,三藩之乱由此开始。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至康熙十五年(1676年)四月。战乱不断扩大,吴三桂兵出三贵,进据湖南澧州,常德,岳州,长沙;清军云集荆州,武昌,宜昌,但不敢渡江撄其锋。孙延龄叛于广西,罗森,郑蛟麟,吴之茂叛于四川,耿精忠叛于福建,台湾郑经渡海进兵福建漳州,泉州和广东潮州,提督王辅臣又叛于宁羌,击杀清陕西经略莫洛。四方震动,人心动摇。康熙帝欲亲征,经议政内大臣密议谏止。清军东征西讨,顾此失彼。随后,尚之信又叛于广东,总督,巡抚俱附之。此外,三藩举起反清旗帜后,四川,青海等地少数民族也相继响应。
康熙十五年(1676年)五月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七月。以王辅臣败降平凉为转机,形势向有利于清军发展。随后,因郑经部争据福建漳,泉,兴,汀等地,耿精忠腹背受敌,仓促撤兵请降。尚之信也随后投降。孙延龄又被吴世璠杀于桂林。于是,清军集中兵力进逼长沙和岳州,吴三桂聚众固守。两军在江西吉,袁二州,广东韶关,永兴和广西梧,浔二州及桂林等湖南外围要地反复争夺。清军将帅每多观望,旷日糜饷。在军事上仍处于相持阶段。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康熙十七年(1678年),年已七十四岁的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但未能改变叛军的困境。同年秋,吴三桂病死,形势陡变。叛军无首,众心瓦解。其孙吴世璠继位。清军趁机发动进攻,从此叛军一蹶不振,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逐步被清军攻陷。但马宝,胡国柱等叛军仍困兽犹斗,节节顽抗;满洲将帅仍多迁延,以致时逾两年,清军才进逼云南,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底围攻省城昆明。吴世璠势穷自杀,余众出降,三藩之乱终告平定。
这次平叛战争的胜利,清除了地方割据势力,避免了一次国家大分裂,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驱逐沙俄》
17世纪上半叶,沙俄由于国力迅速增强,急剧向外扩张。自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起,沙俄远征军曾多次入侵黑龙江流域,烧杀抢掠,四处蚕食。
顺治末年至康熙初年,沙俄利用清廷忙于国家统一和平定三藩之乱之机,侵占了中国领土尼布楚和雅克萨等地,并构筑寨堡,设置工事;还以此为据点,不断对黑龙江中下游地区进行骚扰和掠夺。对沙俄军的上述侵略行径,康熙帝多次遣使进行交涉和警告,均未奏效。这使康熙帝认识到,只有使用武力,才能驱逐沙俄侵略军。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清廷勒令盘踞在雅克萨等地的沙俄侵略军撤离,沙俄侵略军不予理睬,反而率兵窜至瑷珲劫掠。清将萨布素将其击败,并将黑龙江下游沙俄军建立的据点均予焚毁,使雅克萨成为孤城,但沙俄侵略军仍负隅顽抗。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二十三日,为了彻底击败沙俄侵略军,康熙帝命都统朋春赴瑷珲。四月,清军约3000人在朋春统率下,携战舰,鸟枪,火炮和刀矛,盾牌等兵器,从瑷珲出发,分水陆两路向雅克萨开进。五月二十二日,清军抵达雅克萨城下,当即向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发出通牒。二十五日黎明,清军发炮轰击,沙俄侵略军伤亡甚重,势不能支。
康熙二十五年(1686 年)七月二十四日,清军2000多人进抵雅克萨城下,将城围困起来。雅克萨之战结束后,双方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缔结了《尼布楚条约》,规定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均为中国的领土。《尼布楚条约》是中国历史上对外第一个平等的条约。
《顾炎武著书立说》
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他一生辗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
顾炎武受祖父影响,从小喜欢读《资治通鉴》《史记》和孙吴兵法等书,十分关心时事。后来参加科举,没有考中,就干脆下决心放弃科举,通读历代历史典籍,研究全国各地的地方志和历代名人奏章,开始编写一本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正当他用心治学的时候,明朝灭亡,清兵南下,顾炎武的生母被清兵砍断了右臂;抚养他成长的婶母(也是他的继母)听到清兵攻破常熟,就绝食自杀,临死时嘱咐顾炎武说;“我虽然是个女子,以身殉国也是理所应当的。希望你不要做清朝的臣子,我死后也可以闭上眼睛了!”顾炎武痛哭一场,葬了他的继母,离开了家乡。
当时,沿海和太湖一带还有零星的抗清活动,但清朝官府防备很严,发现有抗清嫌疑的人,就要加上“通海”的罪名,抓进监狱。昆山有个官僚地主叶方恒,想吞没顾炎武家的田地,就买通顾家的仆人,诬告顾炎武通海。叶方恒还把顾炎武抓起来,私设公堂,逼他自杀。
经过朋友们的奔走,顾炎武才被释放出来。顾炎武知道,他在江南是待不下去了,决心到北方去游历。
顾炎武从四十五岁起,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在山东,山西,河北,江南来回奔走,每年差不多有一半时间住在旅店里。他还曾和朋友一起,在雁北开垦荒地。到了晚年,他才在陕西华阴定居下来。
顾炎武读书有个习惯,有一些心得就记下来,后来如果发现错误,可以随时修改;发现跟古人议论重复的,就删掉。这样日积月累,再加上他从调查访问得到的材料,编成一本涉及政治,经济,史地,文艺等内容极其广泛的书,叫作《日知录》。
编修《四库全书》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乾隆帝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命名为《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中,第一步是征集图书。证书工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结束,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协助和藏书家的积极响应下,证书工作进展顺利。共征集图书12237种,其中江苏进书4808种,居各省之首;浙江进书4600种,排名第二。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四库全书》正式开始编修,以纪晓岚,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陆费墀为总校官,下设纂修官,分校官及监造官等400余人。名人学士,如戴震(汉学大师),邵晋涵(史学大师)及姚鼐,朱筠等亦参与进来。同时,征募了抄写人员近4000人,鸿才硕学荟萃一堂,艺林翰海,盛况空前。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四库全书》编纂初成;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全部完成。《四库全书》共收书3460多种,79000多卷,36000多册,约八亿字。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因而得名。《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一次最系统,最全国的总结,呈现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体系。中国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源头和血脉。
乾隆帝为了存放《四库全书》,效仿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建造了南北七阁。
《 四库全书》在完成至今的两百多年里饱经沧桑,多份抄本在战火中被毁。2008年后,《四库全书》大部分内容已经恢复。
曹雪芹写《红楼梦》
曹雪芹原来是一个贵族家庭的子弟。雍正帝即位后,因为曹家亏空,不但革了曹雪芹父亲的职,还下令查抄了他们的家。那时候,曹雪芹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已经懂事,看到家庭遭到这样大的灾难,幼小的心灵受到很大打击。
父亲丢了官,在江宁待不下去,只好回到北京老家,生活越来越穷,家庭的灾难又接二连三发生。到后来,父亲也死了。曹雪芹的生活更加困难,他只好搬到北京西郊,在几间简陋的屋子里读书,经常喝薄粥充饥。
曹雪芹住在郊外,环境变了,接触了一些穷苦百姓,在想起小时候家里的豪华生活,免不了产生许多感触。后来,他决心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小说,这就是《红楼梦》。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了一个贵族大家庭贾家从兴盛到衰落的故事。在那个贵族家庭里,大多是一些挥霍享受,专讲吃喝玩乐,放债收租的寄生虫。小说的主人公——贾家的公子贾宝玉和他的表妹林黛玉是一对嫌恶贵族习气,反对封建礼教的青年。在那个环境里,他们想摆脱旧礼教的束缚,却没有出路。结果林黛玉受尽歧视,害病死去;贾宝玉离家出走。而那个贵族大家庭在享尽荣华富贵之后,也像腐朽的大厦一样,忽地倒塌了。
小说《红楼梦》经过一再传抄和翻印,越传越广。一直到现代,人们公认它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人们不但欣赏其高超的艺术成就,还从中了解到我国封建社会没落时期的历史和社会状况。直到现在,从国内到国外,都有许多学者研究,考证这部伟大著作,人们把这门学问称作“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