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中黄金屋究竟是什么?

分享5年前拍摄的长江大桥

读了小半年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终于在两个月前读完了,这真是一本厚重又难读的书啊。说实话,以我现有的阅历或知识储备,并不觉得我看懂了很多,断断续续读了很多次,每次续读都需要很大的勇气。(哈哈~真的很难读)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或许心里算是踏实了。还记得疫情那年看的《鼠疫》,当时读的很快,也觉得故事很具有现实启示意义,即便如此,现在也无法清楚地想起故事的具体内容。

对于阅读的兴趣,应该是从大二那年,在校图书馆,为逃避备考考试季,就在图书馆乱转,有心无心挑选了一本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当年的我纯粹是为了换换脑子,没有想到,却从那一天起养成了一个习惯或是惯性。这种习惯并不是说像网上的朋友睡前必读30分钟或是一个月读一本书等诸如此类,我做不到这种。这里的习惯是说从那一天起,我好似养成一种思维模式,即在人生中所遇到的烦恼、痛苦、疑惑、不解时,第一反应就是读书。从易读懂的到如今十分吃力的,似乎成为了一种惯性。书籍可以给我答案。

最近,总是不自主地思考人活着一辈子的意义究竟为何?我想不通,导致思想上很迷茫、行为上很局促。不知为何而活?又该如何去活?生活像是按了暂停键,失了灵魂。

不过,有天忽然觉得在过往的人类历程中,或许应该、或许肯定至少有一个人和我有同样的困惑,但他找到了答案。这个人一定存在,或是作者、或是虚拟人物也好,无论如何,他一定存在,一定存在于书籍中。

在这个想法的引导下,我暂且认为活着的意义就是去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毫无因果的逻辑关系,却真实地让我坚信。或许这是多年来的惯性慢慢转化为信念的过程。

书籍中一定有答案,只需要坚持寻找。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书中黄金屋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