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之死(君主篇)——曹操之死

     

        曹操,尽管在历史上对他褒贬不一样的,但他无疑是三国时代的大英雄,是一个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头衔于一身的大人物。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东征西讨统一了中国北方,奠定了曹魏王朝的基础及司马氏一统天下的基础。他提出唯才是举的思想,广泛招揽人才使曹魏阵营人才济济,他恢复生产、实行屯田,一度改善军粮民生。而今天我们谈到曹操之死,才给从一个名医说起,那就是华佗。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曾经救治了不少人,包括有名的陈登等人。而说到曹操与华佗的纠葛,还给从曹操的头风病说起。我们先看曹操的体质,关于曹操的容貌,《三国志》没有具体记载。而相比较其他人刘备、孙权、诸葛亮等一大批人都描写。而关于曹操不仅仅没有正面描写,而曾经有让崔琰捉刀的故事。显然,曹操本人其貌不扬,甚至是“姿貌短小”。

        尽管曹操长得虽不强壮,但曹操的身体素质却不错,这与他注意加强锻炼有关。曹操一身戎马,而且擅长骑马,经常亲自带兵出征,他麾下有一支虎豹骑,被称为汉末三国“主力”之一,远程突袭是其看家本领,一日一夜可行进300里,在当时堪称最快行军速度了。史书多次记载曹操亲率虎豹骑孤军深入作战,骑术不过关难以做到这一点。而《三国志》记载曹操擅长骑射,能“手射飞鸟,躬禽猛兽”。曹丕在《典论》中回忆,在他5岁时父亲就亲自教他射箭,后来又教他骑马,“八岁而能骑射矣”。

      按理说,曹操身体还不错,怎么会患头风病呢?而一直伴随了他20多年,中间时断时续。头风病是一种以慢性阵发性头痛,从病理上说,境诱发,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都会诱发此病。曹操长期国事操劳,而且金戈铁马几次身临险地,加之他迁都许昌后,虽然控制汉献帝,但汉献帝不甘心成为傀儡,几次发动针对曹操的政变,朝廷内部也有一定的反曹势力,曹操是高处不胜寒,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用脑过度等都诱发此病。

        之后,曹操的头风越来越严重 他听说他谯县的老乡华佗是一位名医,就把华佗找来。据《三国志》记载,华佗给曹操采取针炙疗法,扎曹操背上的膈腧穴,曹操病情立即减轻,曹操于是就把华佗留在身边成了专职保健医生。

        后来曹操病情加重,华佗不想一直在曹操身边当私人医生,就说:“这病在短期之内很难治好,即便是长期治疗也只能延长寿命。可华佗因为离开家太久想回去,于是说:”收到一封家书,暂时回去一趟”“到家之后,就说妻子病了,多次请求延长假期而不返。之后曹操三番五次写信让华佗回来,又下诏令郡县征发遣送,华佗自持有才能,厌恶为人役使以求食,仍然不上路。曹操很生气,便派人去查看;如果他妻子真的病了,便赐小豆四千升,放宽假期期限;如果欺骗,就逮捕押送。结果华佗撒谎,于是用传车把华佗递解交付许昌监狱,经审讯验实,华佗供认服罪(汉律:1.欺君之罪;2.不从征罪)。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关系着人的生命,应该包涵宽容他。”曹操说:“不用担忧,天下就没有这种无能鼠辈吗?”终于把华佗在狱中拷问致死。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医书给狱吏,说:“这书可以用来救活人。”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只好忍痛,讨取火来把书烧掉了。

      华佗死了以后,曹操脑神经痛没有去除。曹操说:“华佗能治好这种病。这小子有意拖延我的病,不加根治,想借此来抬高自己的地位,如果我不杀掉这小子,也终究不会替我断掉这病根的。”曹操这么说,无非是给自己杀掉华佗找借口。直到后来他的爱子仓舒(曹冲的字)病危,曹操才感叹地说:“我后悔杀了华佗,使这个儿子活活地死去了。”

      华佗死后,曹操的头风病一直没有治愈,伴随其一生,严重影响了曹操的身体。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经历了一场荆州危机的曹操由摩陂率部抵达洛阳,曹操打算在此住一段时间,他下令在洛阳修建宫殿,宫殿的名字都起好了,叫建始殿,但是在施工过程中却接连发生了不祥之事。据《世语》记载,为修建始殿工匠砍伐濯龙祠里的树木,但是奇怪的事发生了,“伐濯龙祠而树出血”。另据《曹瞒传》记载,曹操命令工程负责人苏越把一棵梨树迁走,在挖树根的时候树也流出了鲜血。苏越把情况报告给曹操,曹操亲自前去察看,果然见到树根出血,心里很厌恶,认为这是不吉之兆,一下子病倒了。这些记载显然是有点荒诞不经,曹操病重,显然是头风病持续发作,加之年纪大,所以加重了。就在来到洛阳后的第10天,也就是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23日曹操病逝,享年66岁。

        曹操之死,显然是头风病加重造成的,但曹操却在死前做了和其他帝王君主不一样的交代。大部分帝王君主临终之际多是政治安排,嘱托大臣辅佐太子或者交代一些政治举措,比如同时期刘备临终前的白帝城托孤,可曹操的临终交代却别具一格。早在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六月,曹操颁布《终令》————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夫、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显然曹操在生前安排好了自己的陵墓的地址,就是西门豹祠以西的高地。接着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23日,曹操临终前传下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这段简单的遗令,一方面表达了曹操死后一改秦汉厚葬的风俗,提倡薄葬,而且为了局势稳定,曹操还破除古训,不让臣子们长期披麻戴孝,将领官员也各司其职。这些说明曹操非同一般的见识。                                                                  当然,曹操最令人意想不到就是“分香卖履”的典故。根据陆机的《吊魏武帝文》记载曹操遗令:“吾夜半觉(醒来),小不佳;至明日,饮粥汗出,服当归汤。吾在军中,持法是也。至于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吾有头病,自先著帻(头巾)。吾死之后,持大服如存时,勿遗。百官当临殿中者,十五举音(以礼哭丧);葬毕,便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下施繐帐,朝脯设脯糒(食物)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馀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履组卖(做鞋卖钱)也。吾历官所得绶,皆著藏中。吾馀衣裘,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这份遗令一方面传达曹操薄葬的想法,更重要是后面的分香卖履,显然此刻的曹操不像是一个争霸天下的大英雄,更像一个财主老爷和自己的妻妾孩子交代分财产。诸如曹操说把遗下的熏香可分给诸位夫人,不要用香来祭祀。各房的人没事做,可以学着编织丝带子和漱鞋子卖。我一生历次做官所得的绶带,都放到库里。我遗留下来的衣物、皮衣,可放到另一个库里,不行的话,你们兄弟就分掉。苏轼在《孔北海赞并序》中说曹操:“平生奸伪,死见真情。虽然平生奸伪不一定准确,但死见真情却是实话,正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曹操完全是儿女情长的真情流露,而不是虚伪做作。                                                                而曹操此时不做政治交代,显然是他身前已经做好了安排局势对稳定。一方面,汉献帝完全控制曹操的势力之下,只是一个傀儡了,反对曹操势力的人也被清除,他不用担心死后曹家权势会有威胁。另一方面,他的接班人曹丕在其身前已经被确立了太子,其位置相当稳固,而曹丕的表现、能力令他也比较满意,他不用担心接班人的问题。此外,曹家的权力无人能撼动了,朝廷上下都是曹家的亲信,儿子曹丕取代汉朝也是瓜熟蒂落的事情。特别是随时关羽被杀,襄樊之围已除,三国鼎立的局面也将维持下去,他也不担心外部局势会骤然变化。所以曹操没有进行政治交代,反而流露出自己的真性情。                            这还说一个历史公案,就是七十二疑冢,传说曹操怕死后被人发掘坟墓,在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磁县漳河一带造了七十二个疑冢。这显然就是传说,后人附会无非是表现曹操奸诈的一面,其实曹操就是按历史记载葬在了西门豹祠以西的高地的高陵。            三国乱谁为英雄,马蹄疾,看江山何时归一统,一江东水,残阳照孤影,衣袂纷飞,疏狂几曾?流年转瞬空。在不休的乱世,看那铁马踏冰河,看你遥指千军阵,用才智和豪气,书写着英雄的壮丽史诗,用谋略和胆识,演绎出一场精彩的乱世争雄,用文采与风流,留下一首首流传至今悲凉大气的诗篇。如今,当流水东去,在浪花里淘尽着千古风流的人物,当青梅煮酒,在酒香中飘逸着英雄豪迈的气概,那而你在千年之后,历经沧桑风雨,依旧在纷纷扰扰的争论中,用千丈豪气,王霸的才情,,在三国的乱世中,留下了你英雄千古的霸气与英名,就连你的临终遗令都是那么与众不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国人物之死(君主篇)——曹操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