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什么?-读《最熟悉又最陌生的14億消費者》

如何对消费者分类,有很多很多书在讨论,这本书的特点呢:从消费能力和自我-他人消费导向两个纬度。有时候想如此简洁的分类有什么用?但转念一想那些复杂的分类,比如用聚类分析从七八个纬度分类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可能差别在于落地能力以及自由发挥的幅度。

六大消费者类型

消费能力和自我-他人消费导向分类出6个消费人群。分类纬度本身就是一种解释的方向,但也需要解释变量,毕竟我们是要推导出产品或者营销策略的。书里是从四个纬度:基本特征,消费目标,品牌敏感度,生活形态。最后加了一个商业启示。消费目标其实可以理解为消费动机,我们的产品未来主打的功能点,如何从具象的产品功能优点提升到情感层面的价值,大概率就是从这些消费动机里寻找。想起之前做过的oppo手机的调研问卷,里面有一题测量的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意义应该一样的。

OPPO手机调研问卷截图

越来越觉得:分类归纳-抽象汇总是思维的底层。我们总是尝试从一个个纬度上分类出目标之间的差异。我们也总是想从分散的个体中找到他们存在的共性。也许两者并没有什么差异,只是方向的不同。

最近写了一份调研报告,不过不同的是:这个调研在我入职前就完成了,我只负责写调研问卷数据的结果报告。之前都是从立项到最后报告全程跟完。在即无前期沟通,也无后期资料的情况下,仅凭问卷和结果数据写报告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为了让报告丰满绞尽脑汁.

1.重构调研框架。因为不知道这个问卷设计之处的想法,因此自己重新梳理问卷框架,这是最有意思的地方,哪些问题是在探讨同一主题?哪些主题其实是从这个纬度去量化的(其实积累一下,如何量化你要探讨的主题)这个问卷我是从:是否有需求,目前的解决方案两个纬度组一个框架。第一理解用户需求的程度第二从解决方案里理解用户需求是否解决,是否有机会点,同时,对用户解决方案可以反向推导用户真正需求是什么,也就是后面讲的对选项之间相关性的分析。

2.理解不同题目之间可能联系,做题目之间的交叉分析,比如将某某产品的信息需求程度和目前的方法关联,导出一个交叉表,将用户拆分。

3.理解不同选项之间的相关性,将选项汇总成几个更高层次的表达。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之前的经验是报告一般在问卷设计阶段就基本框定了,所以如果问卷设计不好,没有预想未来报告的内容,最终调研也会难以让人满意且无法返工。

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重要的是什么?不是六个消费群体具体是什么,而是去理解分类归纳-抽象汇总的解决方法。未来不会遇到完全一致的商业命题,当遇到来自领导的商业诉求时,怎么去将抽象混沌的诉求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命题,多读多思,总有可以启发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要的是什么?-读《最熟悉又最陌生的14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