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辉东《论语史鉴》15.14和圣、百世之师——柳下惠!

第14章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臧文仲:春秋时鲁国正卿、执政。臧孙氏,名辰,谥文仲。历事鲁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君。

      《论语》中孔子称赞其为“智”的臧武仲是他的孙子,臧氏家族世代担任鲁国的司寇,负责国内的治安和刑罚,相当于现在的政法委书记。

      臧文仲反对“三桓”专政,曾废除关卡,以利经商,于国于民,尽职尽责。其博学广知而不拘常礼,反对人殉,思想较为开明进步,对鲁国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

  臧文仲登上鲁国政治舞台的时候,正值齐桓始霸、齐鲁力量对比悬殊,他受命于危乱之际,负斡旋之重任,充分显示出了其军事及外交方面的才能。

窃:会意字,《说文解字》云:“盗自中出曰窃。”从穴、从米、禼(xie,蝎子类爬虫)、艹。象虫打洞偷米一样的行为就是窃。如《周礼·山虞》:凡窃木者有刑罚。

      后延伸指篡夺,如《庄子·胠箧》:窃国者为诸侯。

      也指偷偷地,如《史记·魏公子列传》:窃骂侯生。

      也指盗贼,如《三国演义》:“岂不闻背主作窃,不可定期?”

      窃也作表示自己的谦词,如《触詟说赵太后》:窃爱怜之。又如:窃以为,即我私下里认为。

      本文的“窃位”指不称职,朱子注:窃位,言不称其位而有愧于心,如盗得而阴据之也。

柳下惠:姬姓,展氏,名获,字子禽,又名季,春秋鲁国(今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西柳)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鲁国大夫展无骇之子。

      史书中常称其为展禽。是百家姓“展”姓和“柳”姓的得姓始祖。

      “柳下”名的来源,古注有几种观点,有说是展获的食邑,有说是他的居住地,有说是号,有说是其家门口有几棵柳树,以树得名。

      柳下惠曾任鲁国士师,掌管刑罚狱讼之事。作为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其“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

      柳下惠晚年回到家乡后开始办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开办民办教育的先驱,早了孔子100多年。

      孔子以为柳下惠是“被遗落的贤人”,孟子尊为“和圣”。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621年,柳下惠去世,享年100岁。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臧文仲难道是个窃位者吗?他明明知道柳下惠是个贤者,却不提拔他。”

      孔子认为,有贤人而不用就是失职、过错。冉雍准备做季氏宰时,曾去咨询孔子为政之道,孔子说了九个字:“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可见,举荐贤才的重要性。《论语》中还有一段: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意为:公叔文子这个人举荐了自己的家臣,在朝堂上和自己平起平坐。孔子听说后赞扬说:“他死后可以用‘文’为谥号。”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孔子对于举荐贤才的重视。

      臧文仲知道柳下惠是个贤才吗?肯定知道,柳下惠是个士师,是臧文仲的属官,无容不知。而且,史书中有多次记载他们一起共事的事件。

      此事与前面提到的公叔文子同升事正相反,孔子感到很不理解,所以用了一个疑问句:“其窃位者与?”

      据《左传》记载,孔子批评臧文仲的事例远不止这个,孔子说臧文仲有“三不仁,三不智。”分别是:下展禽,废六关,妾织蒲,三不仁也。作虚器,纵逆祀,祀爰居,三不知也。

    下展禽就是本文提到的不提拔柳下惠。废六关就是设置了六个关口以收税赋。妾织蒲就是让他的小妾织席贩卖,与民争利。作虚器就是做不实用的事物。纵逆祀就是纵容夏父弗忌举行不合礼制的祭祀。祀爰居就是让国人祭祀一只海鸟。

      柳下惠一生只做到士师,明显是屈才,以其才可以与臧文仲同朝为官,虽官位不必有臧文仲高,但却可在同一层次。

      如果臧文仲不好为柳下惠谋其他位子,但谋得小司寇位子却是可以的,因小司寇直属于司寇之下,提拔为自己直接下属是名正言顺的,也不会受人非议,而且柳下惠在专业上都是熟门熟路,无论怎么说都非常合理,怎么提拔都不为过。

      知贤不举,则居在其位能算作已经把工作做好了吗?明知举贤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却弃贤不举,岂不同于渎职?在其位,只是窃据其位而已。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臧文仲的这些过错算是君子之过。

      每个人都会犯错,孔子也允许人犯错,但不允许人再犯同样的错误。臧文仲的过错不过是“璧之微瑕”,它无法掩盖璧之光芒。从臧文仲死后的谥号“文”就可以看出来。

百世之师柳下惠

      柳下惠在鲁国做士师时。这是一个掌管刑罚狱讼之事的小官。当时鲁国王室衰败,朝政把持在臧文仲等人手中。柳下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自然容易得罪权贵,竟接连三次受到黜免,很不得志。

      柳下惠虽然屡受打击排挤,仕途坎坷,但他的道德学问却名满天下,各国诸侯都争着以高官厚禄礼聘他,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

      有人问其故,他答道:自己在鲁国之所以屡被黜免,是因为坚持了做人的原则。如果一直坚持下去,到了哪里也难免遭遇被黜免的结果;如果放弃做人的原则,在鲁也可以得到高官厚禄。那又何必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呢?这就是典故“三黜不去”的来历。

    《孟子》一书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称四位大圣人,认为他不因为君主不圣明而感到羞耻,不因官职卑微而辞官不做。身居高位时不忘推举贤能的人,被遗忘在民间时也没有怨气。贫穷困顿时不忧愁,与乡下百姓相处,也会觉得很愉快。他认为自己和任何人相处,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响。

      因此,听说了柳下惠为人处世的气度,原来心胸狭隘的人会变得宽容大度,原来刻薄的人会变得老实厚道。孟子认为像柳下惠这样的圣人,是可以成为“百世之师”的。

      《吕氏春秋》、《新序》的记载。鲁国有岑鼎,其形体巨大、气势宏伟,鼎身铸有精致、美丽的花纹,给人以震慑心魄之感。鲁国国君非常珍爱岑鼎,把它看作镇国之宝。

      齐国国君听说了岑鼎后,命鲁国将它献给齐国,如果胆敢不献,就要兵戎相见。齐国比鲁国强大得多,鲁国国君不敢不献,但是又舍不得,于是假造了一座岑鼎献给齐国。

      齐国国君怀疑它不是真品,把岑鼎送回鲁国,派人对鲁国国君说:“只有贵国的柳下惠认定这是一只真鼎,我们才相信。”

    鲁国国君没办法,只好前去请求柳下惠帮助其编造谎言将真岑鼎留在鲁国。柳下惠说:“您把岑鼎视为镇国之宝,而我把信用视为立身之本。如今您为了保住您的镇国之宝,就让我破例说假话,这违背了我的立身之本,对不起,我不能做。”

      鲁国国君听了这番话,只好将真的岑鼎献给了齐国。这一事迹,成为中华文化史上讲究诚信的典范。

    《国语》中记载,有一年一只海鸟“爰居”飞到了鲁国,并且在东门外停留了三天。当时担任大夫的臧文仲觉得这是好的预兆,便下令让鲁国人祭祀它。

      柳下惠知道后说:“自古以来,都是祭祀自己的祖先和有德行的人,像尧、舜这样的人才值得我们祭祀。而海鸟‘爰居’只是为了躲避灾难而来,对人们并无功德,决定祭祀它,实在是不明智之举!”

      于是上书鲁王取消对“爰居”的祭祀。公元前625年,祭祀太庙时夏父弗忌做为宗伯,他把鲁僖公的位次放在了鲁闵公前面,违背了“左昭右穆”的秩序,大夫臧文仲却不制止。

      已经96岁的柳下惠不顾年老,仍然义正言辞的斥责他们的做法。柳下惠两次斥责祭祀不合礼法的故事就被后人称为“论祀守礼。”

      这两件事不但说明了柳下惠为官的正直,也表现出他对圣王礼制的熟悉,这也是他受后世儒家学派重视和推崇的原因。

    《荀子·大略》中记载了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古时候的展沟西面有一片茂密的柳林,有一个深秋的夜晚,柳下惠路过柳林时,忽遇倾盆大雨。他急忙躲到一个破庙里避雨。

      恰在这时,一年轻女子也到此避雨,与他相对而坐。半夜时分,年轻女子被冻醒,便起身央求坐到柳下惠怀中,以温身驱寒。

      柳下惠急忙推辞:“万万使不得,荒郊野外,孤男寡女处在一起本已不妥,你若再坐我怀,更是有伤风化。”

    女子道:“世人都知大夫圣贤,品德高尚,小女子虽坐在怀中,大人只要不生邪念,又有何妨?我若因寒冷病倒,家中老母便无人服侍,你救我就是救了我母女二人。”

      柳下惠再无推托之词,只好让女子坐到自己怀中。如注暴雨,一夜未停。柳下惠怀抱女子,闭目塞听,丝纹不动,漫漫长夜竟不知温香在怀。

    天明,雨过天晴,得恩于柳下惠的女子不胜感激地说:“人言展大夫是正人君子,果然名不虚传。”

      柳下惠去世时,学生们想写一篇诔文来悼念柳下惠,他的妻子,被称为百世师母的姜氏说:要叙述先生的事迹,诸位没有我更了解先生。

      姜氏随即写了一篇文情并茂的诔文,全文生动感人,记述了柳下惠光辉的一生,姜氏的故事被列入了西汉刘向的《烈女传》。

你可能感兴趣的:(赖辉东《论语史鉴》15.14和圣、百世之师——柳下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