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丨这推文写得我都想摔碗了!

image

这是城君原创的第1048个城市故事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为什么要在瓷器上用钻打洞呢?

其实,那是一种古老的瓷器修复技艺:

image

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钉,

把有裂缝的瓷器重新拼接起来。

image

在这个买买买当道的社会里,

一个碗破了,丢到垃圾桶,

回头就下单买新的。

以前的老百姓家里,

这样一个破碗却舍不得扔掉。

“锔盆子锔碗锔大缸”,

当街巷传来这样的叫卖声,

人们会拿到锔瓷匠那里,修起来继续用。

image

锔瓷匠用的工具很简单,

米粒儿大小的钻头,

像拉胡琴的弓子,

锔钳、钩子和钉锤。

那个钻头就是俗话里的“金刚钻”。

钻头上装着的金刚石,

是未经琢磨的钻石原石。

别看它小,一副担子加起来的价值,

也赶不上那一粒金刚钻值钱。

image

没有一套金刚钻,你千万别接瓷器活,

说的既是装备问题,又是工作的耐心。

把破裂的瓷器摆正,

对上碎片,细绳绑定,开始拉弓钻孔。

image

钻太浅,锔钉码不住瓷片,裂缝依旧;

钻太深,洞穿瓷片,瓷器直接报废。

image

孔洞钻好,刷去瓷屑,

安装锔钉,小槌轻敲,

一只只锔钉牢牢地嵌在瓷碗上。

锔钉,体现了匠人的水平,

也决定着锔补器皿的使用寿命。

锔钉镶好,再把瓷粉填入缝隙,

擦拭抛光,一个瓷就算锔好了。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师傅用刚修好的碗接水,

拿在手中跟主人家聊上几句。

过一会儿,滴水不漏,

主人家自然乐呵呵地付工钱。

闪着金属光泽的锔钉,

就像撒在花碗上的花瓣,为旧碗添彩。

image

一个破裂的花瓶、一只摔烂的瓷碗、

一把漏水的茶壶、一枚断开的镯子,

在锔瓷匠手上很快就修补完整了。

这一行当起源于何时已无法考证,

但早在宋代《清明上河图》的角落里,

就藏着这么一位锔瓷匠。

image

古老的手艺不光是实用,它还留着温情。

张艺谋导演的《我的父亲母亲》里,

锔瓷匠在招娣妈的招呼下,

修好了一只青花瓷碗。

在这女追男的纯爱故事里,

招娣的爱情从一个碗开始。

image

村里建学校的时候,

招娣换着样儿做菜,

特意用青花瓷碗盛好送去,

满心期盼意中人能吃上自己做的饭。

教书先生骆长余知道了瓷碗的意思,

也就明白了一颗怀春少女的心。

image

这样一个爱情信物,

被任性的孩子摔碎了,裂成好几片。

锔瓷匠用了好多个锔钉来修补,

比买个新碗还要贵。

招娣妈是个明白人,她说:

“使碗的人走了,把闺女的心也带走了。

把这碗锔好了,也给闺女留个念想。”

image
image

以前,惜物惜福的手艺活儿,

讲究滴水不漏的实用性。

清末以来,锔瓷成了八旗子弟的新雅趣。

他们会将黄豆泡在瓷器中,

待豆子膨胀撑破器物后,再寻大师修复,

把玩的就是裂纹釉般的独特美感。

image

就这样,锔瓷分成粗活和秀活。

粗活,主要修复民间生活用品,

用的锔钉是清一色的铁钉。

而秀活,追求艺术审美,

锔钉活用锻铜工艺,

形态多姿,精美绝伦。

image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这门手艺很吃香,补碗的人要排队,

老师傅一天能补100多只碗,

据说坐得屁股都疼。

随着工业制瓷快速发展,

便宜的瓷器坏了,再买一个就是,

锔瓷逐渐淡出市井日常。

image

时代匆匆向前,总有人在追忆往昔。

经过锔瓷工艺的处理,

老器物会增添内敛与深沉的沧桑感,

格外受文玩爱好者的喜欢。

image

时至今日,似乎是突然间,

锔瓷变成了艺术,被人们重新认识。

2003年纽约拍卖会上,

破损后经修补的元青花龙纹扁壶,

以583.15万美元成交,

锔补的残器魅力可见一斑。

image

清代花卉纹鸟食罐。

残缺也是一种美,

而且是一种最接近真实的美。

从古时实用地修补,

到老一辈寄情于物,

锔补的过程中,

都坦然面对世界的不完美。

大大小小的锔钉,

仿佛是平凡划过的痕迹,

不完整,却情意绵长。

以上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丨这推文写得我都想摔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