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o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聚集到中心加工成一个轮毂,就有了车中心的空处,然后车子才能够正常运行,能够发挥车子的功用。将泥土搅拌并揉捏做成器皿,器皿中间有中空的地方,才能盛放东西,这才有了器皿的作用。然后建房屋的时候要开凿门窗,这样使门窗墙壁的中心是空的,才能够住人置物,才能发挥房屋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来,对实实在在的可以看见的东西加以利用,然后那些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也可以用起来。“有”给予了便利,“无”才是发挥作用的关键。

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由于有与无的关系,就像太极的阴阳两极相互独立又交错,融合,必要的时候相互转换依存。在有与无相互依存的同时,发挥的作用也是相互依存的,人们往往用有形的物体来制造无形的元素,在使用之时无形的部分往往更加被人需要。但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是说“无”就比较重要了,它们是缺一不可的,如果只有中空,没有周围的这些辐条、器皿、砖墙门窗这些基础的存在,那中空它也就毫无意义了,只是一片虚空了。

而在其他方面有无的相互转换也很有意思。有个流传很久的故事,就是一个老禅师接待一个高傲的求教者,这时老禅师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他就拿着水往水杯里加水,直到满了还不肯住手。求教者提醒说你看水已经满了,你怎么还加呢?老禅师道你想学习新东西,跟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杯子里的水不出来,新的水就进不去。你心里的东西不倒出来,你的心里就没有其他位置,怎么会容纳新的知识,新的见解呢?

就是说待人要谦恭,也有点虚怀若谷的意思了。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是一种相互的态度吧!一个人的胸怀有多大,他的天地都有多大,能看到的风景也就越多,他能感受到的幸福也就越强烈。反之依然,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他看到的天地有限,他所感受到的快乐也是有限的。

而在许多艺术形式里面,如绘画、摄影里面的留白,这个意思也是一样的。有人说西洋画与中国画的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中国画的留白,你把图画画得满满的,还不如留有一定的空地,更能突出主题,显示出意犹未尽的意蕴来。中国画很善于留白,就是在画面上留有一定的空间,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从而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和厚重的深远感。

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亦是如此,一个留白就达到以无胜有的境界了。如《红楼梦》中林黛玉临终前焚了诗稿,只吐出半句,“宝玉,你好……”便香魂一缕随风而散。那她到底是想说什么呢?是怨恨,还是惦记,还是终于大彻大悟的放手离去呢?无声胜有声,一个断句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遐想。

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有时候能比“有”更能发挥出作用来。这充分验证了老子说过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只有有了这“无”,这“有”才能更有效的发挥出它本来的作用来。有无的结合,才能达成最圆满的结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