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作文教学中“做作”的那些事儿——读《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有感¹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才看到封面的标题,脑海里突然就有了想扒一扒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零七碎八的实践,于是有了这篇“不务正业”的读后感】

从教九年,有八年和作文教学打交道【一年级没训练】,单枪匹马的在作文教学的路上也是靠“做作”,整出了一点名堂。

二年级学生开始要写日记了。我就开启了《快乐写日记》系列训练。

通过一堂课的游戏互动,让传说中的没东西可写,只能流水账代替,没了借口。没东西,那就主动创造点东西,让写作源头活水不断,激发写日记的兴趣。因此游戏过程则成了日记的主旋律,待到学生写日记开始上道了,这个系列的活动也就功成身退了。

《快乐写日记》plus版本《日记漂流瓶》,飘了一个多星期,就夭折了。每天随机轮流一个学生将日记漂流本带回家写,日记内容不限,写完家长点评。下次,另一个学生先阅读前面的文章,再写,以此类推。【当然,守护日记漂流本的出场顺序肯定是夹心汉堡型的,互学互鉴,这样才能用同龄人带动同龄人的成长】可我怎么努力回想,也想不起来夭折的原因。

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教不好改起来就头疼的很。《每日小练笔训练营》

【以第二个三年级为例】就应运而生了, 每日我布置一个主题,训练营的小成员根据主题自主写作,发在微信群里我晚上一一点评。

在那段高强度工作下,还坚持组织这个训练营,确实是有点“入不敷出” 了。每天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还要坚持点评几十个人的小练笔。但看到孩子们的写作热情如此高涨,为了坚持完成每天的小练笔,对生活多了一些观察和思考。我牙一咬心一横,即使忙活到晚上十一二点才开始点评,坚信自己的“做作”是对的,又动力十足,盯着屏幕开始批阅起来了,在他们的文字中感受到八九岁孩子的世界。

还是成功地刮起了一阵大风,孩子们对于写作还是有了很大的兴趣。那两个月的“魔鬼训练”,部分营员参加区卫生所的“预防近视”儿童诗征文比赛,2人获二等奖,4人获三等奖,一人作品《假如我当一天妈妈》发表在省级刊物上的好成绩,初见成效。当然,这些不是什么值得拿出来分享的大事件,充其量就是证明自己和孩子们努力的两个月还是有鲜花的。

这也不是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孩子愿意把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乐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写成文字,爱上写作过程中的这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才是我想要看到的。

四年级的我们,开始有了参加作文竞赛的底气和实力了。

什么友阿杯征文比赛,创作杯征文比赛,生态道德征文比赛,致敬新时代征文比赛等等,只要有征文比赛,我都会建议甚至是要求,全班同学都参加。大部分的成功,都是刻意练习的结果,写作也不例外。

在慎重报名那一刻起,就会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写作素材,这些能够最终被选上来的素材,都是经过自己精挑细选,反复斟酌确定下来的,这样又多了一次宝贵的选材训练。什么样的材料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我的习作,让我的习作表达更加顺畅,具有可读性。

通过初选,成功进入决赛的,便有了一次和同龄人同台现场“竞作”的机会。小学校园生活多了一次值得回忆的经历,当拿到证书的那一刻,可以毫不掩饰自己的笑容,那都是自己一次次努力的勋章。

那些即使没有成功突围的,可以在失落之后思考自己作文不出彩的原因,不躺在自己现有的成就——作文本上的优星,教室佳作墙上止步不前,再接再厉,为下次的出发重新蓄力。

五年级【以支教时期为例】教师下水文。

虽然已是五年级的孩子,因为基础薄弱,写作估摸着停留在作文起步之后的一小段的距离。不知道怎么去写,那作为教师的我,就现身说法——写下水文。

教之前,自己根据主题先写。在写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大概在哪些地方会遇到困难,这样在教的时候,能够有选择性的讲解一些方法,在教的层面尽量做到全面。

学生在写之时,悄悄地在教室里巡视,看看习作的进展,发现大部分人都卡住的时候,不好意思地打断一部分人的思路,开始读自己的下水文,给学生提供一点点写作思路。

先让他们有一个梯子的模型,去打造属于自己的梯子,然后顺着这个梯子慢慢地往上爬,爬到上面,撑起一片写作新天地。

一个学年的训练下来,不说每个学生的习作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至少遇到不同的题材,知道该怎么去动笔,大的方向不偏离。

六年级“好作文都是改出来的”

不想让批改作文剥夺了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幸福感。我开始偷偷摸摸地在课堂上教学生如何自评他评作文,毕竟这在现有的规章制度里【老师居然让学生改作业】,是不被允许的,因为还没有看得见的,拿的出的“成果”解封这一规则。

教他们如何鉴赏一篇作文?一篇好的作文【单元习作】必须具备些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表达作者笔下的这段话?你从作者的文章中学到了什么?你要向他请教的是什么?你觉得他在哪个地方还需要提升一下?毕竟没有一篇作文好到无可挑剔,也没有一篇作文差到一无是处。

平常我一个人,一节课能啃十本左右的习作,五十多本的习作得如老黄牛一样“沆哧沆哧”四五个小时,才得以解脱。大作文像一个噩梦,更像一座大山,压在我们的肩头,无法轻松上战。现如今,一节课,五十多本习作轻轻松松批阅完毕。我可以“高枕无忧”地坐享其成了。作文二次教学材料取之于生,用之于生,何乐而不为!

学生在这个自改,他改的过程中,本着鉴赏家的责任感,学会了赏识,也学会了避坑。别人写的好的地方,我要找到她问问是怎么写得这么好的,取取经,这样我下次可以引用借鉴。别人写的不好的地方,我除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出一些建设性的修改意见,还能时刻提醒自己,万万不能写成这样。

就这个目前百利而无一害的体验,教我怎能不将这个偷偷摸摸做的事情,继续偷偷摸摸下去。这其中的惬意,你不亲自体验一把,你永远不知道有多欢呼雀跃。

当然,我在习作教学中这些“做作”的事,还是有很多的不成熟。描述的这些,也不是我每个教的孩子都从中受益并提升明显了。正如叶圣陶所言:“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孩子们在这些事情中,多了很多生活体验,对于写作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只要有一丝光,我都会愿意一直“做作”地追下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在作文教学中“做作”的那些事儿——读《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有感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