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三十二章 辱殆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三十二章 辱殆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上一章韩非子从人性的角度告诉君主普通百姓并非和神农、曾参、史䲡一样,意思就是说治理国家还要以全体国民性做为依据,而不能以个别品质极致的群体做为依据。

我们曾讲过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决定了一国之君的为君之“道”就是代表全体民众,君者民也,天下者百姓也,君民一体,天下百姓一体。纵观历史上所有败亡的朝代都是因为君主代表了个别群体及其利益导致国家撕裂。韩非子从这一高度认为轻刑者将普通民众视为神农、曾参、史䲡一类,说明他们没有“君民一体”的概念,眼里只有个别品质至极的群体,也说明轻刑者所论是让君主只代表个别群体及其利益。这是韩非子认为轻刑者所论乱国亡国的本质所在。

很显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不是神农、曾参、史䲡一类的人,治国的依据与政策自然不能按他们的特质来制定,还是要按人情民性来制定。有了这样的认识,重刑法治就是有了社会基础,所以韩非子才说财用富足人就会懒惰,君主软弱治安松懈奸邪就会肆意妄为。

韩非子借用老子的话证明自己所说的正确性,他说:老聃(dān)有言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夫以殆辱之故而不求于足之外者,老聃也。意思是:老子有话说:“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因为危险和耻辱的缘故,在满足之后不再要求什么的人,只有老子。

老子所言有二层意思,第一层是告诉轻刑者你们所说的“财足厚爱”是没有界限的,多少才是足,多厚才是爱,如果没有限制那就是欲望,而欲望是一切罪恶与痛苦的源点。第二层意思是财足厚爱”要有原则与限度,原则就是财富的获得是劳动付出的结果,不是君主无故赏赐,厚爱是建立功劳后的待遇,不是单纯仁爱之心的结果。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应该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原则,人要懂得知足适度,俗话说知足常乐,恰到好处为和,和为贵。知足是一种心态,是对外界物质财富的一种认知理念。知足并不代表财富达到一定程度就安于现状不再进取,而是知道满足,身心不再为财富而左右,精神与思想能够驾驭财富,而不是金钱驾御身心。做人做事要有底线,知道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做,社会道德没有强制约束性不能作为底线,只有社会法规才能做为底线,因为有强制约束性与惩治的合法性。

韩非子借用了老子的话,还借用了老子的名,能够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只有老子,说明老子道德高尚,而普通人并不是老子,做不到这一点,只能依靠重刑法治来管理。对于“财足厚爱则国治”的说法,韩非子又是一击“今以为足民而可以治,是以民为本皆如老聃。故桀贵在天子而不足于尊,富有四海之内而不足于宝。”意思是:现在认为使民众富足就可以治理好国家,这是把民众都看作老子了。所以夏桀贵为天子而不满足于自己的尊贵,富有四海而不满足于自己的财宝。

夏桀,夏朝末代君主,文武双全,迁都于斟鄩(zhēn xún)。统治期间,荒淫无度,暴虐无道,是古代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桀就是典型的“不知足则辱,不知止则殆”,按轻刑者所论夏桀如此富足应该安分守已把国家治理好,但结果却是亡国之君。

【老聃(dān)有言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夫以殆辱之故而不求于足之外者,老聃也。今以为足民而可以治,是以民为皆如老聃。故桀贵在天子而不足于尊,富有四海之内而不足于宝。】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物质不灭欲望难填,所以我们要接受教育,让道德与文化驱散人性的阴暗。人性不变邪念难止,所以我们要依法治国,让法律规范与约束我们的行为。

你可能感兴趣的:(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三十二章 辱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