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發展#17 - 行動的張力從那裡來 筆記

  • 出處:得到專欄 自我發展的心理學17 - 行動的張力從那裡來?
  • 如果把思維比喻成一河流,一條河要流動起來,需要有3個條件 (1) 河流落差產生的張力,(2) 控制河流走向的河道,(3) 不斷補充的源頭活水。
  • 張力就是目標,河道就是行動的方法,源頭活水就是與現實的接觸。
  • 如果沒有目標,人就不會有行動的張力;如果沒有方法,目標就只會製作焦慮,而不的引發有效的行動;如果沒有跟現實的接觸,思維就會變成頭腦中僵固的規則,而不會有什麼發展。
  • 對改變而言,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改變很難持久。
  • <<最小阻力之路>> 只有"創造的結構",才能產生持續的張力,他有一個確切的東西想要把它做出來,這就是創造的結構,為什麼會產生足夠的張力?是因為愛。
  • 而解決問題的結構,是沒有持續張力的,若是解決問題的結構,則動力來自問題本身帶來的焦慮。只要努力一有成效,焦慮就會緩解,焦慮帶來的張力就消失,張力一消失,努力的動力就會減少,直到問題重新讓他變得焦慮,這種張力才會重新凝聚起來。
  • 創造型思維把事情分成了簡單的兩部份,第一個部份,是我想要完成的作品。第二部份,是我所面臨的現實。只有正視現實,才能實現自已想要創造的東西。讓我們用一種不同的目光去看待現實。
  • 是以目標來思考現實,先想我要什麼,再想現實是怎麼樣的,環境能夠提供什麼,再去想辦法彌補目標和現實之間的鴻溝。
  • 創造一個東西就像生一個孩子,生孩子的過程,並不需要你強迫自已努力,你只需要愛這個孩子就可以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我發展#17 - 行動的張力從那裡來 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