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假读了几本书,这几本书都是围绕一个主题,那就是小说的阅读与写作。这几天一直在读的是《小说叙事研究》,作者是倪浓水,中国海洋大学的教授。
记录一下阅读时间:2月9号到2月14号。
说是在读,其实特别惭愧,每天最多能够完成20页的阅读量。这些天,一直在忙于准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题讨论课:年前准备10天的共读单,年后准备PPT制作,2月6号晚上在cc talk上上了共读讨论课,效果还不错。其他时间呢,到今天为止一共上了7天的八年级语文公益课,为制作课件、上课过起了几乎是晨昏颠倒的生活。因为这么多年没教过八年级,所以备课准备课件花了很长的时间。尤其是制作课件,直播课堂和我们平时上课所用的多媒体有所不同,需要一页一页的显示,所以平时20页的课件现在需要制作40页。好在已经结束,现在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上课,在QQ上给本班的学生上直播课,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读书。
读《小说叙事研究》,我们会获得一些语文教师必备的本体性知识。我们都知道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应该通过阅读构建自己宜一的知识结构,本体性知识至少要占50%,其他的20%的是人文社科类的知识,30%的是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而对本体性知识而言,语文老师一辈子都要修炼这种知识,不断地汲取这种知识,才能够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一桶一桶的活水。
读本体性知识总是想获得一些新的解读文本的“武器”,比如新鲜有趣的高度概括的的某一概念。如果我们拥有很多这样的武器,那我们就那个站在一头牛面前的那个庖丁一样,面对我们的语文课文或者是其他的文本,我们就能够踌躇四顾,随心所欲,游刃有余。而我们知道课堂上的深度高度,其实很多时候取决于我们解读文本的深度高度。而这深度高度要看我们是否拥有合适的解读武器。
而《小说叙事研究》的阅读,可以让我们获得关于小说叙事的一些知识,这些知识,无论对我们读懂小说,还是教学生如何读小说,都是有益处的。
这本书一共13章,分别论述小说叙事的故事时代,小说叙事的“小说化”时代,小说叙事的构成,小说叙事的完整与反完整,小说叙事的时间艺术,小说叙事的空间艺术,小说叙事话语,小说叙事内容,小说叙事的形态美学,小说叙事的编排艺术,最后三章,是作者结合几本名著进行的叙事个案研究。
开始读的时候所得甚少,后来渐入佳境,至少收获了一些原来比较模糊的概念,以及对小说叙事知识的系统梳理。比如小说叙事的各个时代,小说叙事话语和形态美学等。有时候读不进去,可能是没有读过作者所举的作品,或者自己心比较浮躁吧。
作者融合了中外很多大家的叙事学理论,结合作品实例,将叙事学概念讲得比较清楚明白。但可能是之前读了几本主题相关的书,所以觉得新鲜的概念不多。印象深刻的,是小说叙事话语和小说叙事的形态美学。前者论述的是:视角、声音、频率和节奏。比如视角(谁在看),和我在平时的课堂上所讲的视角外延就不一样,我原来接受的是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通常是“我”视角),而作者的分类是作者型视角、叙述人型视角。作者的分类更精确。
其实我觉得写得最精彩的不是这些相当枯燥的理论(前面十章基本上都是在引用或阐述别人的理论观点),而是后面三章,觉得这才是作者的声音——自己的发现。而且作者的观点我觉得比较新鲜,当然其价值还是由理论家评说吧。比如《阿Q正传》里“序章”的悬置意义,《活着》的人物轴关系,从《荷塘月色》读出了情爱主题——作者难道忘了中国古代一直有的香草美人的象征传统了么?不过论述还是挺有道理的。最长知识的是第十三章,作者论述四大奇书叙事结构和中国古代文化哲学,还论述了互文性:《金瓶梅》借构代码叙事学。恕我孤陋寡闻,经由这本书,我才了解四大奇书一致的叙事结构特点——“百回本十回书”,以及“中点架构”,原来是受着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阴阳对立辩证变化等。作者对《金瓶梅》和《水浒传》这两本书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也由此知道四大奇书的借构共象——都有母体。而《金瓶梅》之于《水浒传》,文本间的交叉情形有引用、拼接、戏拟、仿作等,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互文性”来形容。
读这本书,原来是期待发现新的解读武器的,读完后发现,看似普通的概念,也可能是新的解读武器,不过看读者有没有发现的能力了;没有发现,也许是与范进相反,火候未到?说实话,对有些概念,读完了依然觉得模糊。也许是时候放下这本书,去看其他书吧。有一两点收获,书就没有白读。
而且,一本本读下来,不要失望它们没有教给你“屠龙之术”,点滴阅读,都将化为内功——内功是看不见的。不断阅读,坚持记录,收获自然会“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吧。
《小说叙事研究》内容梳理(全)
第1章 小说叙事的故事时代。
一 神话、传说对小说叙事产生的意义。
神话不仅是人类艺术起源的摇篮,同样也是小说这门叙事文学的源头。传说描述的内容较之于神话大大的接近于人界。小说的真正孕育着是民间故事,民间故事赋予了现代意义上的小说的父体基因。
二 民间故事与小说叙事的内在关系。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察:1.文本主体。都以普通人的故事作为主体。2.虚构性。3.民间立场。4.大众性。5.趣味性。6.寓意性。
三 小说故事发展的5个过程。
1.小说叙事“说”的时代。
2.神怪叙事时代。
3.传奇叙事时代。
4.“行动”叙事时代。
5.人物叙事时代。
四 “好故事”
故事时代的好故事应该具备以下一些要素:
曲折,有趣,奇特、陌生。
第二章小说叙事的“小说化”时代。
一 小说的现代讲法。
故事时代是故事为主,叙事的小说时代,故事是次,无序,非线性叙述。
二 小说叙事的现代理念。
1.小说的亨利詹姆斯时代。
注重真实自由,有焦点叙述人。
2.由真实而虚构。
3.由物质而心灵。
4.由全知到限知。
三 《活着》:小说时代理想的故事文本。
成功主要来自它讲述策略的成功营构。
1.轻逸和沉重。2.可知与不可知。3.简单与复杂。4.读者意识:《活着》对读者的控制。通过不断调节人物与读者的距离,来实现读者对人物的同情。事先准备好的意图,控制不同层次的理想读者,从而获得各层次的读者对人物的广泛性同情。运用陌生感来诱惑读者的阅读进入。运用重复和中断手段来增强读者的预期心理。
第3章 小说叙事的构成。
一 小说故事叙事的定义界定。
所谓小说故事是指被一定的时间延续着的,里面的人物间具有各种因果关系的,被叙述人有意进行强调或弱化处理过的事件。
二 “时间”及其“处理”。
1.时间的“伪质”:小说语境中的时间,绝大部分是人物的主观时间属于心理学范畴,反映的是小说人物对客观时间的主观感受。
2.时间处理。
三 因果关系及其故事升级。
1.因果关系。对小说故事的构建,具有根本性驾驭意义的是因果关系。王安忆称之为故事的“核”。因果关系的依附对象是小说人物间的各种关系。
2.故事升级。贴着人物写。
3.反因果。传统小说写的是故事化的生命和社会。现代小说写的则是生命和社会化的故事。
四 对“本事”的强调或弱化处理。
1.处理的目的:操纵读者。
2.叙述处理。拆散故事解构故事。
3.突转处理。故事情节的发展动力来自于事件的激励因素。作家的处理是更多的体现,为如何创造这些突转性的激励事件,让一个接一个的突转性基地事件趋势人物不定的行动着。
第4章 小说叙事的完整和反完整
一 小说叙事的完整性要求。
完整性的体现:1.主题的一元化。2.情节中心化。3.人物中心化。
二 小说叙事的反完整。
1.反完整性的体现:主题的模糊化;情节碎片化;人物无主角化。
2.反完整性与时间:压缩,延长,停顿。
三 反完整实际上是另一种完整。
传统的叙事完整性是由作者(叙述人)构建的,而现在是由读者调动各种构建叙事的配置,自行进行重组的。
第5章 小说叙事的时间艺术
一 时长
1.时常的适度。
2.10篇小说的市场统计分析:当今小说叙事的市场普遍被压缩的很紧凑;决定时长的并非仅仅是叙事性质,更主要的是处理故事叙述的技术;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要求小说故事的叙述也要紧凑快捷。因此紧凑型的故事,紧凑的时长更具有现代意义。
3.无首尾小说,时长处理的当下趋势。
契诃夫:我认为在写完一个短篇小说时,应该删去开头和结尾。
二 时序
1.转折。2.展开。3.压缩。4.延长。5.停顿。
三 错时
1.追述。2.预述。3.距离。
第6章 小说叙事的空间艺术
一 时间与空间
关系:1.同步性。空间的转换与时间的推移是一致的,空间与时间保持着一种同步的和谐关系。
同步性是如何得以构建的?空间的稳定凭借时间的维系,空间转换的合理性来自于时间的赋予。
2.非同步性。
二 空间与感知
对小说叙事空间的感知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的,小说人物感知和读者感知。
人物感知:视觉,听觉,触觉。
三 功能:空间的静态和动态
空间的静态:只是一个结构,一个行动的地点。
空间的动态:空间被主题化,自身成为描述的对象。
四 组合:空间和情节
巴赫金总结四大空间意象,及对应的固定情节:
道路——邂逅
城堡——回忆
沙龙——阴谋高潮和对话
门槛——是危机事件进行、失落、复兴和更新的地点。
第7章小说叙事话语
一 视角(谁在看?)
作者型视角,叙述人型视角,《活着》的视角控制,聚焦。
二 声音(谁在说话?)
传统小说叙事里的作者声音,现代小说里的人物声音,声音和叙事,讲述型和展示型文本的声音。
三 频率
重复,复制,概括性描述。
四 节奏(速度)
详写,减缓,概述。
第8章 小说叙事内容。
叙事内容是指小说叙事的主体:人物、情节和背景。
一 人物
“人物”不是人,但类似于人。
扁平和圆形。扁平人物:性格人物,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简单的固定刻板的人物。圆形人物:立体的具有复杂性格。
人物的“可视性”:生动化,个性化,具有生活气息。
转变:从扁平向圆形的转变。
主人公。同样的小说,不同的读者能找出不同的主人公。
二 情节
事件情节,人物情节
事件情节,即故事情节,以事件为线索。事件的 三个准则:变化,选择,比照。
人物情节。人物向读者的展示不仅体现为整个过程也体现为过程和逻辑的结合。基本的展示手法是用对比或反衬来揭示真正的人物性格。
三 背景
故事的背景是四维的:时代,期限,地点和冲突层面。——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1.时代 。一切古典文学都是现代文学。
2.期限。故事人物在故事中的活动的时间跨度。
3.冲突层面:第1层是聚焦于人物内心的冲突。第2层是聚焦于人际的冲突,第3层是更高更广聚焦于与社会机构的冲突。
现代小说矛盾突冲突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是人物内心的冲突,其他的冲突都是与内心以外的因素的冲突:外冲突。
第9章小说叙事的形态美学。
三种形态:反讽,寓言,梦幻。
一、小说趣事的反讽形态。表里不一致,愿望与实际不一致,反讽性就不可避免。
反讽的强度:
1.强性反讽:议论。
2.弱性反讽:描写,不露声色。
二 小说叙事的寓言性形态。
1.小说叙事的寓言性。
2.小说叙事寓言性与叙事效果。
三小说叙事的民间性形态。
1.民间性是一种文化形态。2.民间隐形结构。3.小说叙事的民间性生命力。
第10章小说叙事的编排艺术
一 小说叙事的编排形态。
1.常性心态。曹文轩《小说门》:双拱,串联,镶嵌,层递,框架,环形,交错7种结构的长线形态。
2.三大结构类型:以故事为中心的结构,以人物为中心的结构,以心理活动为中心的结构。
二小说叙事的编排方法。
开头。叶蔚林:开头应该从这三个方面来考虑,要简洁,要真实,要从全篇着眼。
结尾。打结(收拢叙事),解结(提供答案)
三中间部分的编排。
要求连贯性。孙犁:当浓淡相煎,疏密有致,一张一弛,哀乐调剂,人事景物,适当穿插。
第11章 叙事个案研究(上)
一 《阿Q正传》“序章”的边缘性因子对文本的悬置意义。
1.“我”的设置对叙事真实性的解构悬置。
2.“传记名目的滑稽配置”,对故事严肃性的解构性悬置。
3.“插入类配置”对文本统一性的解构悬置。
隐性意图悬置:
1.对聚焦人物关系信息的有意遮蔽。
2.对人物活动处所的有意遮蔽。
3.署名的有意遮蔽。
二 《活着》的人物轴关系
另外人物对轴心人物起到了各种程度的消解作用。
第12章 叙事个案研究(中)
一 《荷塘月色》情爱主题的叙事学证明。
文本内证·叙述人“我”
作为抒情文本的《荷塘月色》
判定抒情性文体的4个元素:同时性,静止的格式塔,一团情感,聚焦于心境。
“我”的声音(对荷莲默默而又脉脉。)
“妻”和荷莲(传统女性和现代女性。)
“六朝古事”里的声音(采莲赋 一篇自由恋爱的颂歌。)
《荷塘月色》的主题旨趣乃是情爱文本,新闻的一切内在逻辑都是指向这一点的,另外文本营构的意象符码也完全可以进行这方面的解读。
二 《女人》、《阿河》和《荷塘月色》里的“我”——兼论朱自清散文的“技术意识”
第13章叙事个案研究(下)
一 四大奇书叙事结构和中国古代文化哲学
“百回本十回书叙事结构”在四大奇书中的内在一致性。
《三国演义》根据内容可切割成两大单元,即赤壁之战前和赤壁之战后。第1大单元其叙述内容又可分割成董卓部分吕布部分曹操部分刘备部分和诸葛亮部分这样五大部分,每一部分恰好是10回书。
《水浒传》前半部分有里有“武十回”“林十回”“宋十回”。后半部分:受招安平辽,平田虎,平方腊。
《西游记》是100回本。以九“九”作为全书结构的构建元,是构架构《西游记》全书的中心数象图案,比如九九功完,九灵元圣。
《金瓶梅》共100回。以10回为一个单元,可以清楚地分成10卷。
“百回本十回书叙事结构”和中国古代文化哲学。
“百”是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一个符码,普遍存在于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语境里,表示着全部完整的寓意。因此100回或120回的叙事,总体布局意味着故事的全部和完整:《三国演义》意味着帝王将相的全部;《水浒传》意味着江湖草莽的全部;《西游记》意味着人神魔世界的全部;《金瓶梅》则意味着现实世情的全部。
“十”在传统文化语境里也是一个文化符码。它包含两层递进性的意思。一层是指一个阶段,一层是指这个阶段往往具有转折意义。
“中点架构”与对立思维哲学。
“高潮处理”是小说故事叙事的核心部分,绝大部分小说的高潮基本上都体现为结尾处,高潮即结尾,但是四大奇书却很特别,远在故事结尾之前高潮就产生了,其具体的位置多在全书的2/3或2/4处,我们可以简单地将之描述为“中点”。
“中点架构”对于明代四大奇书而言,不是个别的叙事探索,而是一种像“百回本十回书叙事结构”那样一种整体性的艺术共趋。其背后的哲学是中国古代的对立统一思维。《三国演义》的主题词是分和合。《水浒传》的主题词是成和败。《西游记》的主题词是魔和道。《金瓶梅》主题词是盛和衰。他们都是对立变化的哲学意象,因此我们可以说四大奇书拥有共同的哲学。
二 互文性:《金瓶梅》借构代码里的叙事学
《金瓶梅》的第1个“十回书”单元取材于水浒传。
对这种“取材”的理解,有几种说法:“同源二脉”(不合理,两本书相隔了近百年);“艺术构建需要”说和“《水浒传》广告效应”说
“四大奇书借结构共象”辨析:
《三国演义》——《三国志》
《水浒传》——《大宋宣和遗失事》
《西游记》——《大唐西域记》
“母体——变体”的借构营构不能解释《金瓶梅》对《水浒传》部分情节的借用——二者只是表面的相似,而不是内在性的相同。
文本的互文性特质。
“互文性”是一种关系概念,用以描述文本之间互相交叉,彼此依赖的种种情形:引用、拼接、戏拟、仿作等等。
管窥之一:《金瓶梅》的主旨暗示。“有谓”,“有所戒”,“有所刺”。
管窥之二:《金瓶梅》作者信息暗示。暗示自己也是江浙属性的人。
余论:小说就是讲故事。
一
故事是人生的一种存在形态,我们用故事记录人生,用故事回忆人生,用故事品味和解释人生,故事就是人生。
二
可读性是小说价值系统中的第一要义。——马原
所谓可读性,无非就是故事的有序性和完整性以及情节的紧张曲折,结尾的出乎意料。
没有人可以在小说中做到消灭故事。
三
句式就是作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人生经验的本质和意义传递给他人。——浦安迪《中国叙事学》
故事就是人生,故事里的一切情节都是人生的另一种形式的关照和再现。
故事联系着生者和死者,生生死死就是我们人生的全部,没有终结的时候,所以小说故事也根本没有绝期,永远才是故事最根本的姿态,所有的故事都是没有结尾的。
故事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