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的终点:人的失踪——读卡夫卡《失踪者》(又译:美国)

当卡尔•罗斯曼所乘坐的海轮放慢速度驶入纽约港时,他发现照耀着自由女神塑像的阳光忽然间变得更明亮了。那座高耸的塑像,他已经观察了很久,她的那只握剑指天的手臂,犹如刚刚才抬起一般,而她的全身都沐浴着自由之风。

     《失踪者》是卡夫卡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原书未完成。作为一个生性敏感、风格诡谲的作家,卡夫卡笔下的文字总是像拍摄黑白纪录片的镜头,冷静又忠实地表现着那些真实而又久远的故事。《失踪者》表现的,正是在那个资本最为狂乱的阶段,一个善良又普通的青年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无业游民,最终不得不搭上资本的不归列车,彻底走向异化的终点。全书保持了卡夫卡一贯的文风,有许多弦外之音。笔者第一次读的时候并不能真正理解本书的意义,直到最近重新用批判资本主义的角度去审视,才发现本书的魅力。

卡夫卡《失踪者》(又译:美国)

       故事的开头还是挺西方的。年轻好学、见义勇为且又彬彬有礼的德国青年卡尔年方16就被迫离开家乡,只因被家中女佣勾引,与她生下了孩子。实际上卡尔对于女佣毫无感情,女佣也远非许多浪漫文学中的可人儿,但是卡尔却......笔者认为,这里体现了卡夫卡的原罪意识。从后面的表现来看,卡尔远非沉湎于欲望的纨绔子弟,倒不如说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好青年。所以,卡夫卡在此想表达的,恰恰不同于《圣经》中的表述。《圣经》里亚当和夏娃犯罪,是因为蛇的引诱。而从文中描述来看卡尔与其说是被引诱,不如说是因为无法反抗。

她呼唤着,仿佛她看见了他,要证实他的存在一般,而他却视若无睹,躺在这一大堆显然是她特意为他铺垫的热烘烘的被单褥子上感到很不舒服。然后她也挨着他睡下来,要他讲讲自己的隐私,而他却没有什么隐私可讲,她便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装作生气的样子,使劲地摇他,又要倾听他的心跳,还要把她自己的胸脯送过来让卡尔也听她的心跳,然而卡尔却并不愿意。她将自己的赤裸裸的肚皮紧贴在他的身上,一边还用手伸进他的双腿之间去掏摸,卡尔感到十分厌恶,头颈在枕头上乱晃,然后她用自己的肚皮对着他按了好几下,他觉得她已经变成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或许这便是他之所以极想大喊救命的原因吧。她反反复复地要求以后再相会,然后才放了他,他终于哭泣着回到自己的床上。

       就这样,人犯下了罪。无关智慧、欲望,也没有引诱、怂恿,单纯只是因为人的无力而犯了罪。在卡夫卡看来,原罪无非是因为人的限度。人之所以犯罪,是因为人不是神。所以卡尔的命运,只要是人,都可能经历。那是一个名为原罪的异化的开始。

       因为我们的主角天生正义感爆棚,所以在驶向美国的船上,他果不其然为唠叨的司炉打抱不平。在船长面前慷慨陈词的卡尔,却不想遇到了在美国当参议员的舅舅。于是卡尔被舅舅带走,而司炉的事情也没了下文。舅舅着力要将卡尔培养成他偌大产业和政治地位的接班人,因此多方聘请老师,教授卡尔立足于上流社会的各种技艺。卡尔日夜不止,进步神速。然而正当大家以为他要开启开挂的人生的时候,卡尔中了舅舅的商业伙伴有意无意的圈套,遭到舅舅的驱逐。

       这一章很有意思。卡尔的做派和周围的不协调感第一次出现。实际上,司炉并没有那么值得卡尔尽力维护,但因为卡尔的善良本性,他冒着极大风险站在了司炉那一边。这实际上体现了卡尔的立场。卡尔始终是站在人民群众一边的啊!当然,接下去卡夫卡笔锋一转,卡尔忽然变身二代,并且不负舅舅所望,表现极为出色,眼看这小说就要变成爽文了。这个时候卡夫卡再一发功,卡尔被资产阶级的内部斗争彻底洗出局,变回了无产阶级。所以,阶级之间真的能轻易调和吗?所谓“有背叛阶级的个人,没有背叛阶级的阶级”,作为资产阶级代表的舅舅的立场终究和卡尔是对立的。

       这下卡尔只得自谋生路,投入到无情的资本社会当中去了。在一间旅馆里他遇到了两名社会闲散人员,他们相约去内陆地区找工作,然而这两人却有各种恶习。可见,尽管同为无产阶级,但人与人之间的觉悟就差个十万八千里。教育很重要!

       这两人将卡尔视作奴役对象,卡尔无法忍受两人的敲诈盘剥,于途中进入了一家大旅馆当了电梯工。尽管表现优异,他又因为离开工作岗位仅仅几分钟就被才干了两个月的地方解职。升米恩,斗米仇。这就是资本的本来面目。

       这时,之前遇到的两个社会闲散人员又找到他,并帮助他逃离警察的追捕。但其中一名损友和他的情妇却因此再次要挟他做他们的仆人。卡尔再一次逃跑,投靠了充满谜团的俄克拉何马剧团。在这个来者不拒的剧团中,既无文凭、也无类似职业经历的卡尔居然通过了剧团的招聘考核。他和其他被招募的各色人等及其家属们一起享用了一顿大餐之后,坐上了前往俄克拉何马的火车,故事戛然而止。

《辛德勒的名单》剧照

       通往俄克拉何马的火车处处散发着诡异色彩,这是本书最让我在意的意象。实际上,我第一时间想起了《辛德勒的名单》里那通往奥斯威辛的火车......尽管这是未完成之作,但卡尔的命运正如书名《失踪者》所暗示的那样,反而因此显得意味深长。《辛德勒的名单》里的犹太人们随着火车进入了纳粹的魔窟,而卡尔随着似乎充满希望的火车进入的则是资本主义大工厂的熔炉,在那里,他不需要文凭,也不需要技术,而只需要做一颗螺丝钉,并最终融化成资本,达到异化的终点——人的失踪。

《摩登时代》剧照

        初次阅读此书的读者,恐怕都只需要通过文字就可以感受到卡尔和周围的不协调感。卡夫卡笔下的卡尔总是乐观向上、正派雄辩,然而周围的一切却是平庸琐碎、毫无价值。这种对比,营造出了十分诡异的氛围,就像我们在哈哈镜里看到的人物形象一样。这正是卡夫卡高超笔力的体现。


卡夫卡像

你可能感兴趣的:(异化的终点:人的失踪——读卡夫卡《失踪者》(又译: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