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第六篇之《六元正纪大论》4

第五节:少阴之政

一、木运太过之年“太角”壬子、壬午

【原文】

少阴之政奈何(1)?

歧伯曰:子午之纪也(2)。

少阴 太角 阳明(3)壬子壬午《其运风鼓,其化鸣紊启拆,其变振拉摧拔,其病支满(5)。

太角初正  少徵  太宫  少商  太羽终(6)

【讲解】

(1)少阴之政

“少阴之政”,即少阴君火司天之年。

(2)子午之纪

“子午”,指年支。“子午之纪”,是承上句“少阴之政”而言,意即凡是年支上逢子逢午的年份,都是少阴君火司天之年。甲子一周六十年中,年支上逢子逢午属于少阴君火司天之年者有壬子、壬午、戊子、戊午、甲子、甲午庚子、庚午、丙子、丙午等十年。

(3)少阴,太角,阳明

“少阴”,指少阴君火司天。“太角”,指木运太过之年,此处指壬子、壬午年

阳明”,指阳明燥金在泉。

(4)壬子,王午

“壬子,壬午”,即壬子年和壬午年。丁壬化木,壬属阳干,所以壬子年和壬午年

属木运太过之年。子午少阴君火司天,所以壬子年和壬午年司天之气为少阴君火。少阴君火司天,必然是阳明燥金在泉,所以壬子年和壬午年在泉之气为阳明燥金

(5)其运风鼓,其化鸣紊启拆,其变振拉摧拔,其病支满

这里是指木运太过之年,风气偏盛时的自然气候和物候变化以及人体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前述太角之年完全相同,可参看。

(6)太角初正,少徵,太宫,少商,太羽终

此表说明壬子年和壬午年的客运初运是太角,二运是少徵,三运是太宫,四运是少商,终运是太羽。“太角初正”,说明主运初运是木运。“太羽终”,说明主运终运是水运。

二、火运太过之年“太征”戊子、戊午

【原文】

少阴 太徵 阳明(1)戊子天符  戊午太一天符(2)其运炎暑,其化喧曜郁燠,其变炎烈沸腾,其病上热血溢(3)。

太徵  少宫  太商  少羽终  少角初(4)

【讲解】

(1)少阴,太徵,阳明

“少阴”,指少阴君火司天。“太征”,指火运太过之年,此处指戊子年和戊午年。“阳明”,指阳明燥金在泉。

(2)戊子天符,戊午太乙天符

成戊子天符”,即戊子年为天符之年。因为成子年的年干是戊,戊癸化火;其年支是子,子午少阴君火司天。按照规定,岁运与司天之气的五行属性相同即为“天符”之年,所以戊子年为天符之年。“午太一天符”,即戊午年为太乙天符之年。因为戊子年不但岁运与司天之气的五行属性均属于火,应为天符之年,而且由于戊午年的年支是午,午在五行固有属性上也属于火。岁运与年支的五行固有属性相同应为“岁会”之年。按照规定,既是天符,又是岁会,即属太乙天符之年,所以戊午年为太乙天符之年。其运炎暑,其化暄曜郁燠,其变炎烈沸腾,其病上热血溢这里是指火运太过之年,火气偏胜时的自然气候和物候变化以及人体的疾病表现。此与前述之太徵之年完全一样,可参看。

(4)太徵  少宫 太商 少羽终  少角初

此表说明戊子年和戊午年的客运初运是太徵,二运是少宫,三运是太商,四运是少羽,终运是少角。“少角初”,说明主运初运是木,“少羽终”,说明主运终运是水。

三、土运太过之年“太宫”甲子,甲午

【原文】

少阴  太宫  阳明(1)甲子甲午(2)其运阴雨,其化柔润时雨,其变震惊飘骤,其病中满身重(3)。

太宫 少商 太羽终 太角初 少徵(4)

【讲解】

(1)少阴,太宫,阳明

“少阴”,指少阴君火司天。“太宫”,指土运太过之年,此处指甲子年和甲午

年。“阳明”,指阳明燥金在泉。

(2)甲子,甲午

“甲子,甲午”,即甲子年和甲午年。这两年的年干是甲,甲己化土,甲为阳干,所以这两年是土运太过之年。这两年的年支是子,是午,子午少阴君火司天。少阴司天,定是阳明在泉,所以这两年是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

(3)其运阴雨,其化柔润时雨,其变震惊飘骤,其病中满身重

这里是指土运太过之年,湿气偏胜时的自然气候和物候变化以及人体的疾病表现。

此与前述太宫之年基本相同。如前述太宫之年中,太阳之政时描述为“其运阴埃,其化柔润重泽。其变震惊飘骤,其病湿下重。”少阳之政时描述为:“其运阴雨,其化柔润重泽,其变震惊飘骤,其病体重,刑肿,痞饮。”其中“柔润重泽”一句,与此“柔润时雨”稍有不同。所谓“重泽”,指雨水偏多“时雨”,指雨水及时,属于正常。土运太过之年,以爾水偏多为合理,因此,《新校正》认为“此时雨二字疑误”。笔者认同《新校正》的看法,似仍以“其化柔润重泽”为合理。

(4)太宫,少商,太羽終,太角初  少徵

此表说明甲子、甲午年的客运初运是太宫,二运是少商,三运是太羽,四运是太角终运是少徵。“太角初”,说明主运初运是木。“太羽终”,说明主运终运是水。

四、金运太过之年“太商”庚子年和庚午

【原文】

少阴  太商  阳明(1)庚子同天符  庚午同天符(2)  同正商(3)其运凉劲,蜞化雾露萧瑟,其变肃杀凋零,其病下清(4)。

太商 少羽终  少角初  太黴  太少宫(5)

【讲解】

(1)少阴太商阳明

“少阴”,指少阴君火司天。“太商”,指金运太过之年,此处指庚子年和庚午

年。“阳明”,指阳明燥金在泉。

(2)庚子同天符,庚午同天符

按照规定:岁运属于太过,其五行属性又与同年在泉之气的五行属性相同的年份,为同天符之年。庚子年,庚午年,年干是庚,乙庚化金,庚为阳干,所以庚子、庚午年为金运太过之年。庚子、庚午年的年支是子,是午,子午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这就是说,庚子、庚午年的在泉之气的五行属性是金。庚子、庚午年岁运是金运太过,在泉之气是金,所以庚子、庚午年是同天符之年。

(3)同正商

“正商”,即金运平气之年。庚子、庚午年,本来是金运太过之年,但是由于庚子庚午年是少阴君火司天,由于火可以克金,因此太过的金运会受到司天的火气的克制。根据“运太过而被抑”,可以构成平气的规律,庚子、庚午年可以是平气之年,所以原文谓“同正商”。

(4)其运凉劲,其化雾露萧瑟,其变肃杀凋零,其病下清

这里是指金运太过之年,凉气偏胜时的自然气候及物候变化以及人体的疾病表现。

其所述与前述太商之年基本相同。不过,前述太商之年中,太阳之政时描述为:“其病燥,背瞀mào胸满。”少阳之政时描述为:“其病肩背胸中。”此处描述为:“其病下清。”有所不同。“清”,指清凉、清冷。张介宾注:“下清,二便清泄及下体清冷也,金气之病。”笔者认同张注。此段虽与前文在提法上有所不同,但均属由于气候偏凉,人体感凉致病;其病位均与肺有关,其病性均与凉有关则一,并无原则上的差别。

(5)太角少羽终少角初太徵少宫

此表说明庚子、庚午年的客运初运是太角,二运是少羽,三运是少角,四运是太徽终运是少宫。“少角初”,说明主运初运是木。“少羽终”,说明主运终运是水。

五、水运太过之年“太羽”丙子、丙午

【原文】

少阴  太羽  阳明(1) 丙子岁会(2)  丙午 其运寒,其化凝惨溧冽,其变冰雪霜雹,其病寒下

太羽终  太角初  少徵  太宫  少商(4)

【讲解】

(1)少阴,太羽,阳明

“少阴”,指少阴君火司天。“太羽”,指水运太过之年,此处指丙子年和丙午年。

“阳明”,指阳明燥金在泉

(2)丙子岁会

按照规定:岁运与司天之气的五行固有属性相同的年份为岁会之年。丙子年的年干是丙,丙辛化水,所以丙子年的岁运为水运。丙子年的年支是子。“子”的五行属性为水。丙子年岁运的五行属性与年支的五行属性均属于水,所以丙子年属于岁会之年。

(3)其运寒,其化凝惨凛冽,其变冰雪霜雹,其病寒下

这里指水运太过之年,寒气偏胜时的自然气候及物候变化以及人体的疾病表现。此与前述之大羽之年基本相同。不过前太羽之年中,太阳之政时描述为:“其运寒,其化凝惨溧冽,其变冰雪霜雹,其病大寒留于谿谷。”少阳之政时描述为:“其运寒肃,其化凝惨凛冽,其变冰雪箫雹,其病寒浮肿。”此处描述为:“其病寒下。”有所不同。“寒下”,张介宾注:“寒下,中寒下利,腹足清冷也。”这就是说,虽然前文与此处在提法上有所不同,但均属由于气候偏寒,人体感寒致病。其病位均与肾有关,其病性均与寒有关则一,也无原则上的不同。

(4)太羽终,太角初,少徵,太宫,少商

此表说明丙子、丙午年的客运初运是太羽,二运是太角,三运是少徽,四运是太宫,终运是少商。“太角初”,说明主运初运是木。“太羽终”,说明主运终运是水。

六、少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

【原文】

凡此少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1),地气肃,天气明(2),寒交暑,热加燥(3),云驰雨府,湿化乃行,时雨乃降(4),金火合德,上应荧感太白(5)。其政明,其令切(6),其谷丹白(7),水火寒热,持于气交而为病(8)。婚也热病生于上,清病生于下,寒热凌犯而争于中(8),民病咳喘,血溢,血泄,鼽嚏,目赤眥zì同“眦疡(10),寒厥入胃(1),心痛,腰痛,腹大,嗌干,肿上(12)。初之气,地气迁(13),燥将去(14),寒乃始,蛰复藏,水乃冰,霜复降(15),风乃至,阳气郁(16),民反周密(17),关节禁固,腰腰脽shuí痛(18),炎暑将起,中外疮疡(19)。二之气,阳气布(20),风乃行,春气以正,万物应荣(21),寒气时至(2),民乃和(23),其病淋,目瞑,目赤(24),气郁于上而热(25)。三之气,天政布,大火行,庶类番鲜(26),寒气时至(27),民病气厥,心痛,寒热更作,咳喘目赤(28)。四之气,溽暑至,大雨时行(2),寒热互至(30),民病寒热,嗌干,黄瘅,鼽衄qiú nǜ饮发(31)五之气,畏火临,暑反至(32),阳乃化,万物乃生乃长荣(3),民乃康(34),其病温(35)。终之气,燥令行(36),余火内格(37),肿于上,咳喘,甚则血溢(38)。寒气数举,则癢雾翳,病生皮腠(39),内舍于胁,下连少腹而作寒中(40),地将易也(41)。必抑其运气,资其岁胜(42),折其郁发,先取化源(43)。无使暴过而生其病也。食岁谷以全其真,食间谷以避虚邪(4)。岁宜咸以软之,而调其上(45),甚则以苦发之,以酸收之而安其下,甚则以苦泄之(46)。适气同异而多少之。同天气者以寒清化,同地气者以温热化(47),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寒远寒,食宜同法。有假则反,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作矣。

帝曰:善

【讲解】

(1)凡此少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

“少阴司天之政”,即少阴君火司天之年。“气化运行先天”,即气候比季节来早,未至而至,亦即太过之年。全句意即少阴君火司天的十年,都是岁运太过之年。所以原文谓:“凡此少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

(2)地气肃,天气明

“地气”,指在泉之气。“肃”,指清肃。“地气肃”,意即少阴司天之年,阳明燥金在泉,金性清肃,下半年气候偏凉。“天气”,指司天之气。“明”,指明亮。“天气明”,意即少阴司天之年,君火司天,火性明亮,上半年气候偏热。

(3)寒交暑,热加燥

“寒交暑”,历代注家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寒交暑”,指少阴君火司天之年的上一年为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之年。这也就是说,上一年的终之气为少阳相火。少阴君火司天之年的初之气是太阳寒水。上一年的少阳相火代表暑气,这一年的太阳寒水代表寒气。上一年的终之气的暑气交与这一年初之气的寒气,所以叫做“寒交暑”。这一种解释以《新校正》为代表,其注云;“详此云寒交暑者,谓前岁终之气少阳,今岁初之气太阳,太阳寒交前岁之暑也。”以后马莳、张隐庵对此句亦作类似解释。马莳云:“往岁巳亥终之客气少阳,今岁子午初之客气太阳,太阳寒交往岁少阳之暑,故目寒交暑。”张注云:“岁前之终气乃少阳相火,今岁之初气乃太阳寒永,故为寒交暑。”另一种解释是:“寒交暑”与“热加燥”一样,都是承上句,亦即指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之年,上半年偏热,下半年偏凉,寒热相交的自然景象而言。这种认识,以张介宾为代表。其注云:“阳明燥金在泉,故地气肃。少阴君火司天,故天气明。金寒而燥,火暑而热,以下临上曰交,以上临下曰加。”以后高士宗所注也与张注大致相同,但小有出入。高注云:“少阴火热在上,初之客气太阳寒水,是寒交暑者也。”这就是说,高注认为所谓“寒交暑”是指司天之气与间气的初之气太阳寒水相交,此与张注不同。笔者认同张介宾的注解。因为对于天气和地气的关系,《内经》总是强调“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气与地气交互作用和影响。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之年,必然就是寒暑相交,燥热相临。这是《内经》的精神φ其它注解,似嫌牵强。“热加燥”,历代注家大致相同,几乎一致认为是少阴君火司天之气与阳明燥金在泉之气相加。《新校正》注:“热交燥者,少阴在上而阳明在下也。”张介宾注:“以上临下日加。”马莳注:“今岁少阴在上而阳明在下,故曰热加燥。”张隐庵注:“君火在上,燥余在下,故曰热加燥。”只有髙士宗注有所不同。他说:“阳明燥金在下,五之客气少阳相火,是热加燥也。”认为“热加燥”,是指在泉之气与间气五之气相加。窃以为这样解释比较牵强,似乎仍以司天在泉之气相互作用来理解为好。

(4)云驰雨府,混化乃行,时雨乃降

这几句历代注家解释都不够清楚。王冰未注,《新校正》亦未注。张介宾虽然有注,但他认为是“此即阳明司天,燥极而泽之义”,把少阴司天和阳明司天等同起来,令人无法理解。马莳的注解,仅仅在原文上加了两个字,即:“其云驰雨府,则湿化乃行,时雨乃降。”等于不解。张隐庵则认为:“云驰雨府,湿化乃行,时雨乃降,即少阳临上,雨乃涯之义。”按“少阳临上,雨乃涯”,见于少阳司天之政。原文是指少阳司天之年,主气客气都是少阳相火,雨水很少。此处“时雨乃降”;是指雨水偏多,完全是两个概念。以此例彼,可以说南辕北辙。高士宗所注,窃以为比较合理。他说“四之客气,太阴湿土,故又曰云驰雨府,湿化乃行。”这就是说,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之年,四之气上主气客气都是太阴湿土主事,因此雨水偏多。窃以为,这里是承前句“寒交暑,热加燥”而言,意即由于四之气这段时间正值天气与地气相交时间,也就是气交之间,因此这年的气候特点在寒暑相交、燥热相临之间还会出现雨湿偏胜的情况。此与后文“四之气,溽暑至,大雨时行”同义。互参。

(5)金火合德,上应荧惑太白

“金火合德”,指少阴君火司天之气与阳明燥金在泉之气的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

“上应荧惑太白”,指这一年之所以出现前述之“寒交暑”,“热加燥”等气候变化,与天体上的火星及金星运行变化密切相关。

(6)其政明,其令切

“其政明”,“明”,指光明,此处指少阴君火司天之年,上半年气候偏热。“其令切”,“切”,指悽切,此处指少阴君火司天之年,阳明燥金在泉,下半年气候偏凉。张介宾注“火明金切”即属此义。

(7)其谷丹白

“丹”,即丹谷。“白”,即白谷。丹谷的生长环境要求偏热,白谷的生长环境要求偏凉。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之年,上半年气候偏热,适宜于丹谷的生长。下半年气候偏凉,适宜于白谷的生长,因此少阴司天之年,谷物生长以丹谷和白谷最好,收成也较多,所以丹谷、白谷也是少阴司天之年的岁谷。

(8)水火寒热持于气交而为病

“水火寒热”,“水”和“寒”同性,“火”和“热”同性。此处是指少阴君火司天与阳明燥金在泉之气而言。少阴之气属火,属热。阳明之气属水,属寒。“气交”,即天气与地气相交。全句意即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之年,由于天气地气的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所以这一年气侯上寒热错杂,疾病上也虚实互见。所以张介宾注云:“少阴司天,阳明在泉,故水火寒热,持于气交之中而为病如此”。

(9)始也热病生于上,消病生于下,寒热凌犯而争于中

“热病生于上”,意即少阴君火司天之年,上半年气候偏热,因此人体亦因易感热邪而发生热病。“清病生于下”,意即少阴司天之年,阳明燥金在泉,下半年气偏凉,因此人体亦因易感寒邪而发生寒病。“寒热凌犯而争于中”,意即由于天气与地气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或者由于主气与客气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出现寒热凌犯人体的情况。例如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之年,初之气主气为厥阴风木,客气为太阳寒水。厥阴主温,太阳主寒。这就可以出现寒热凌犯的情况。五之气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为少阳相火。阳明主凉,少阳主火。这也可以出现寒热凌犯的情况。因此,这一年上半年虽然说“热病生于上”,以热病为主,但由于寒热凌犯的原因,也会有寒有热。下半年虽然说“清病生于下”,以寒病为主,但由于寒热凌犯的原因,也会有寒有热。高士宗注:“少阴火热在上,初之客气太阳寒水,是寒交暑者也。阳明燥金在下,五之客气少阳相火,是热加燥也。”“火气司天,故热病生于上,金气在泉,故清病生于下,寒交暑,热加燥,故寒热凌犯而争于中。”即属此义。

(10)民病咳喘,血溢,血泄,鼽嚏,目赤,訾疡

“咳喘”,即咳嗽、气喘。“血溢”,即血出于上或肌表,如呕血、衄血、肌衄等。

“血泄”,即血出于下,如便血、尿血、崩漏等。“鼽嚏qiú tì,即喷嘘、鼻堵、流涕等。俗称伤风。 鼻黏膜因受刺激而打喷嚔。“目赤”,即眼泛红。“訾zì同眦疡”,即眼角溃烂。上述这些症状,一般来说,多属热症。全句意即少阴君火司天之年,人体可以因感受热邪而在临床上发生上述症状。所以张介宾注云:“火为热。……故热病见于上。”高士宗注云:“民病咳喘,血溢血泄,鼽嚏,目赤,訾疡,燥热病也。”

(11)寒厥入胃

“寒”,指外感寒邪,亦指人体在致病因素作之下所出现的阳气不足的现象。“厥”,指人体气血运行逆乱,亦指手足逆冷。“寒厥入胃”,意即人体由于感受外寒或人体由于正气虚衰,阳气不足的内在原因,损害了人体牌胃的功能而在临床上出现以下所述的一系列症状。

(12)心痛,腰痛,腹大,嗌干,肿上

“心痛”,指胸痛及上腹痛。陈修园谓:“今所云心痛者,皆心胞络及胃脘痛也。”

“腹大”,即腹大膨隆,亦即一般所称之“鼓胀病”。“嗌干”,即咽干。“肿上”即颜面浮肿。上述这些症状,一般来说,多属寒症。心腹痛,腰痛,多由寒凝经脉,气滞血瘀。面肿腹大,多由寒湿内蕴。“嗌干”,可以由于脾阳不足,运化失调,津液不能正常敷布而发生。全句意即少阴君火词天、阳明燥金在泉之年,人体由于感受寒邪或由予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而出现阳气不足时,特别是在脾肾阳虚时,可以在临床上出现上述症状。所以张介宾注云:“金为寒。……寒病见于下。”高士宗注云:“寒厥入胃:心痛腰痛,腹大,嗌干,肿上,寒湿病也”

(13)初之气,地气迁

以上所述的是少阴君火司天之年在气候及物候变化以及人体疾病发病方面的大休情况。以下所述的是少阴君火司天之年六步主时每一步的具体变化情况。兹将少阴君火司天之年的司天在泉四间气图示如下:


“初之气”,指少阴君火司天之年,其客气加临之间气初之气为太阳寒水。“地气迁”,指少阴君火司天之年初之气的太阳寒水是由上一年的在泉之气运转而来。少阴君火司天之年的上一年是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少阴君火司天之年,上一年在泉之气的少阳相火迁于本年的五之气上,所以太阳寒水才能由上一年的二之气上运转到本年的初之气上

(14)燥将去

“燥将去”一句,注家解释不种解释认为此句是承上句“地气迁”而言,少阴君火司天之年的上一年是厥阴风木司天之年。厥阴司天,则少阳在泉。少阳主火。由于“地气迁”的原因,上年的少阳迁去,所以今年的初气太阳前来。因此这里所说的“燥将去”,应为“暑将去”,亦即暑去寒来。此“燥”字应为“暑”字。这一种解释以《新校正》为代表。其注云:“按阳明在泉之前岁为少阳,少阳者暑,暑往而阳明在地,太阳初之气,故上文寒交暑,是暑去而寒始也,此燥字乃是暑字之误也。”张介宾同意《新校正》的解释。其注云:“初气太阳用事,上年巳亥,少阳终之气至此已尽,当云热将去,燥字误也。”另一种解释则认为是指上年的少阳迁去,本年的阳明迁来,因此“燥将去”,应为“燥将至”。这一种解释以马莳为代表。其注云:“燥将去,盖往年为巳亥,巳亥之在泉为少阳,则暑往而阳明在地,故燥将至也。去当作至。”再一种解释则认为少阴司天之年,初之气是由上一年的阳明主步迁转为太阳主步。这一种解释以高士宗为代表。其注云:“初之客气,太阳寒水,地气迁者,从阳明而迁于太阳也,去阳明之燥,始太阳之寒,故燥将去。”这三种解释,笔者认同高注。这就是说少阴司天之年客气初之气是太阳寒水,但是少阴司天之年是由厥阴司天之年迁转而来。厥阴司天之年客气初之气为阳明。就初之气来看,是由去年的阳明主步迁转至今年的太阳主步。阳明主燥,太阳主寒。燥去寒来,故原文谓:“燥将去,寒乃始……。”笔者认为这种解释还是比较合理的。

(15)寒乃始,蛰复藏,水乃冰,霜复降

这几句是对少阴君火司天之年初之气这一段时间气候及物候变化中自然景象的描述。“寒乃始”,指气候寒冷。“蛰复藏”,指由于气候寒冷,小生物蛰伏藏匿避寒。水乃冰”,指河水冰冻。“霜复降”,指天降霜雪。全句意即少阴君火司天之年,在初之气这一段时间中,亦即在大寒以后,春分以前,大约在农历十二月下句至二月上旬这一段时间中气候偏冷,春行冬令。应该指出的是这里所用的“乃始”、“乃冰”、“复藏”、“复降”等字句,均是针对上一年少阳相火在泉而言。少阴君火司天之年的上年是厥阴风木司天之年,这一年的在泉之气是少阳相火,终之气也是少阳相火。所以少阴君火司天的上一年的下半年,尤其是冬季,气候偏热,冬行夏令,应冷不冷,应藏不藏。这也就是后文“凡此厥阴司天之政”中所谓的:“终之气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现,流水不冰。”这种情况一直要到第二年少阴君火司天之年的初之气太阳寒水用事时才发生变化,气候转冷。所以原文谓“寒乃始,蛰复藏,水乃冰,霜复降”,意思是说寒冷这时才开始,小生物这时才藏伏。这是气候及物候的反常变化,也是自然界的自调现象。

(16)风乃至,阳气郁

这里是指少阴君火司天之年主气的变化以及客主加临的情况下所出现的情况而言。

初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任何年份主气都是厥阴风木用事。东风吹来,气候开始温暖,所以原文谓“风乃至”。但是在少阴君火司天之年,初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客气却是太阳寒水。这就是说由于受到了客气的影响,春应暖而反寒。温暖之气为寒凉之气所遏郁,应温不温,所以原文谓“阳气郁”。这也就是张介宾所注的:“寒水之气客于春前,故其为候如此”。

(17)民反周密

“周密”,即注意保暖密闭防寒。“民反周密”,意即少阴君火司天之年,初之气这一段时间中气候偏冷,春行冬令,所以人们要采取措施保暖防寒。这里所以用一“反”字,与前述“寒乃始,蛰复藏,水乃冰,霜复降”之义完全一样,是针对上一年的冬天气候不冷而言。意即气候反常,春天里反而要注意保暖。

(18)关节禁固,腰脽shuí臀部痛

“关节禁固”,指关节活动不能或运动障碍。“腰脽痛”,即腰痛。这些症状多属寒症。全句意即少阴君火司天之年,初之气太阳寒水用事,气候偏寒,人体容易感寒而在临床上发生上述症状。

(19)炎暑将起,中外疮疡

“炎暑将起”,其义有二:一指初之气主气为厥阴风木,厥阴主温,由于客气为太阳寒水,温被寒郁,可以形成表寒里热或由寒化热而在临床上发生热症。二指少阴君火司天之年二之气主气为少阴君火,客气为厥阴风木,主客之气均属温热。人体可以外感热邪而发生热症,所以原文谓“寒热将起,中外疮疡”。“疮疡”,一般均属热症。“将起”,就是即将发生。张介宾注:“少阴君火司天,又值二之主气,故炎暑将起,中外疮疡。”即属此义。

(20)二之气,阳气布

“二之气”,指少阴君火司天之年,其客气加临之间气二之气为厥阴风木。“阳气布”,指二之气由于厥阴风木用事,厥阴主风,主生,主温。同时,二之气的主气是少阴君火,少阴主热。主气、客气都属温热,所以在二之气这一段时间中,亦即在春分以后至小满以前,大约在农历二月下旬至四月上旬这一段时间中,春阳之气,满布人间,气候偏温。因此,原文谓:“二之气,阳气布。”

(21)风乃行,春气以正,万物应荣

这是对二之气所属这一段时间中气候及物候特点的描述。“风乃行”,指风气偏胜,这里是指东风劲吹。“春气以正”,指春意盎然,一片生意。“万物应荣”,指万物主要是指植物普遍生长,欣欣向荣。

(22)寒气时至

“寒气时至”一句,注家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是司天君火未盛,天气犹寒,所以寒气时至。例如张介宾注云:“司天君火未盛,故寒气时至”。高士宗注云;“春气虽正,万物虽荣,天气犹寒,故寒气时至”。另一种解释认为是少阴君火司天之年,由于少阴标阴而本热,从本从标,所以可以出现寒气时至。例如马莳注云:“春气已正,万物以荣,或寒气时至”。张隐庵注云:“按少阴之上,君火主之,少阴标阴而本热,二气三气皆君火司令,而日寒气时至者,少阴从本从标也”。窃以为这两种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或云“犹寒”,或云“未盛”,或云“或寒气时至”,或云“从本从标”,都很含糊而且牵强。窃以为这里所谓的“寒气时至”,以“复气”释之为好。这是因为:第一,少阴君火司天之年,二之气所属这一段时间中,司天之气是少阴君火,主气也是少阴君火,少阴主热。其客气为厥阴风木,厥阴主温。温热属于一类。这就是说少阴君火司天之年,二之气这一段时间中,司天之气、主气、客气都属于热,因此应该气候甚热,不会出现“火气未盛”、“天气犹寒”的现象。第二,既然司天之气、主气、客气都属于热,气候甚热,因此也就必然会由于“胜复”的原因而出现寒气来复的气候变化。“有胜则复”,这是运气学说中的一个基本规律。由于如此,所以窃以为这里所说的“寒气时至”,是指由于这一段时间中气候偏热,因此寒气来复而出现的自调现象。这也就是说这一段时间中,气候炎热,但有时也可以出现寒潮或暴冷的气候变化。

(23)民乃和

“民乃和”,指在前述气侯变化之中,人体健康情况相对和平。这就是说在少阴司天之年,二之气这一段时间中,尽管气候炎热,但由于“寒气时至”的原因,炎热的气候能够得到一定的调节,所以对人体来说也就相对和平。

(24)其病淋,目瞑,目赤

“淋”,指小便不畅,疼痛淋涩。“目瞑”,指眼花。“目赤”,指眼红。全句意即少阴君火司天之年,二之气所属的一段时间中,气候偏热,风气偏胜,人体容易外感风热而在临床上表现上述淋、目瞑、目赤等风热症状。

(25)气郁于上而热

“气郁于上而热”,张介宾注:“君火为病也”。马莳注:“其病当为淋,为目瞑,为目赤,为气郁于上而热也。”张隐庵注:“气郁于上而热者,寒气上乘也。”高土宗注:“气郁于上而热,凡此皆少阴火热之病也”。根据上述可以看出多数注家均认为“气郁于上而热”,是因热郁于上而为热,与少阴君火用事有关。少数注家认为是因寒而热。笔者认同多数注家意见,即在少阴君火司天之年,二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由于司天之气、客气、主气均属温热,所以人体容易感受热邪气郁于上而热。

(26)三之气,天政布,大火行,庶类番鲜

“三之气”,指少阴君火司天之年,其客气的三之气为少阴君火。“天政布”,指少阴君火为该年的司天之气。“大火行”,指在三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主气是少阳相火,客气是少阴君火,所以气候炎热。“庶类番鲜”,指万物生长茂盛。全句意即少阴君火司天之年,在三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亦即在小满至大暑以前,大约在农历的四月下旬至六月上旬这一段时间中,气候炎热,各类植物生长很好,欣欣向荣。

(27)寒气时至

“寒气时至”,此处与上文所述完全同义,意即在三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气候过于炎热。由于胜复原因,因而“寒气时至”,以维持气候变化中的相对稳定和协调。张介宾注云:“火极水复,热极寒生,故塞气时至”。即属此义。

(28)民病气厥心痛,寒热更作,咳喘目赤

“气厥”,“气”,可以作功能解。“厥”,可以作素乱解。“气厥”,即功能紊乱。“心痛”,指胸痛或胃脘痛。“气厥心痛”,亦即由于功能紊乱而发生的胸痛或胃脘痛。“寒热更作”,指恶寒发热交替发作。“咳喘”,即咳嗽气喘。“目赤”,即眼目泛赤。全句意即少阴君火司天之年,三之气这一段时间,由于主气客气均属于火,所以气候极热,因而人体也易感热邪而在临床上发生上述各种热症表现。

(29)四之气,溽暑至,大雨时行

“四之气”,指少阴君火司天之年,其客气加临之间气四之气为太阴湿土。“溽暑至”,“溽”,指湿润之气。“暑”,指炎热之气。“大雨时行”,指雨水偏多。全句意即少阴君火司天之年,四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由于主气客气都是太阴湿土用事,所以在这一段时间中,亦即在大暑以后至秋分以前,大约在农历六月下旬至八月上旬这一段时间中,雨水偏多,气候偏湿偏热。

(30)寒热互至

寒热互至”,指气候上寒热交作,时冷时热。此处意即少阴君火司天之年,阳明燥金在泉。少阴司天,所以上半年气候偏热;阳明在泉,所以下半年气候偏凉。“四之气”这一段时间正值气交之中,由于司天在泉之气的相互影响,所以寒热互至,时冷时热。

(31)民病寒热,嗌干,黄瘅,鼽衄qiú nǜ,饮发

“寒热”,即发热恶寒,此处指疟疾。“嗌干”,即咽干。“黄癯”,即黄疸。

“鼽衄qiúnǜ”,即鼻出血。“饮发”,即水饮发作。这些病症或属湿热,或属寒湿。仝何意即少阴君火司天之年,阳明燥金在泉,全年上半年偏热,下半年偏凉。四之气所属的这段时间中,主气客气都是太阴湿土用事,由于这一段时间寒热互至,时冷时热,湿气偏胜,因此可以外感寒湿或湿热而在临床上表现出上述症状。

(32)五之气,畏火临,暑反至

“五之气”,指少阴君火司天之年,其客气加临之间气五之气为少阳相火。“畏火”即少阳相火。“畏火临”,即少阳相火加临于五之气上。“暑反至”,即气候反而炎热。全句意即五之气这一段时间中,亦即在秋分以后至小雪以前,大约在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这一段时间中,主气是阳明燥金用事,气候一般应偏凉。但由于少阴君火司天之年,少阳相火加临于五之气上,因此这一段气候反而炎热,秋行夏令,所以原文谓“暑反至”。

(33)阳乃化,万物乃生,乃长荣

“阳乃化”,“阳”,指阳气偏胜,此处指气候炎热。“化”,指化生。“万物乃生,乃长荥”,指万物生长繁茂。全句意即少阴君火司天之年,五之气,由于少附相火加临,气候炎热,所以万物生长茂盛。

(34)民乃康

“康”,此处似应作阳气偏胜来理解。“民乃康”,意即少阴君火司天之年,五之气这一段时间中,气候偏热,因此人体阳气亦相对偏胜。此处之“康”字,窃以为不能作健康解。因为五之气这一段时间属于秋令,气候上应以凉为正常,物候上应以收为正常。现在秋行夏令,应凉反热,应收反生,属于反常。《礼记·月令》谓:“孟秋行夏令,民多疟疾。”说明秋季应凉不凉,容易发生疟疾这一类季节性疾病。所以“民乃康”中的“康”字,不能作健康来理解,应作为阳气偏盛来理解。这样理解不但与下文“其病温”可以紧密联系,也完全符合《内经》“夏伤于暑,秋为痃疟”以及“人与天地相应”的基本精神。

(35)其病温

“温”,即温病。“其病温”,是承上句而言。意即少阴君火司天之年,五之气这一段时间中,气候炎热,秋行夏令,因此人体容易感受热邪而发生温病。

(36)终之气,燥令行

“终之气”,指少阴君火司天之年,其客气终之气为阳明燥金。“燥行”.“燥”,意味着气候寒凉而干燥。全句意即少阴君火司天之年,在终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亦即在小雪以后大寒之前,大约在农历十月下旬至十二月上旬这一段时间中气候偏凉,偏燥。

(37)余火内格

“余火”,指少阴君火司天之年五之气所属这一段时间中,气候炎热。到了终之气时,虽然气候转凉,但火气仍有残余存在。“内格”,指终之气气候虽然偏凉,偏燥,但由于五之气的火气仍尚未完全消退,所以寒热之间产生互相格拒,亦即彼此之间互相作用和影响。全句意即少阴君火司天之年,终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一般说来,气候偏凉,不过也有偶然出现热象的时候。这种现象就是“余火内格”的表现。张介宾注此云:“燥金之客,加于寒水之主,金气收,故五气之余火内格。”高士宗注此云:“终之客气,阳明燥金,故燥令行,上承五之客气,属于少阳,故余火内格而冲于上。”均属此义。

(38)肿于上,咳喘,甚则血溢

“肿于上”,高士宗注:“肿,当作冲。”“肿于上”,高注作“冲于上”。咳喘,即咳嗽气喘。“血溢”,即上出血,如鼻衄、咳血、吐血、肌衄之类。全句意即少阴君火司天之年,终之气气候偏凉,偏寒。由于此时五之气的火气残留,火为寒郁,上冲而为咳嗽、气喘、鼻衄、肌衄、咳血、吐血等症。

(39)寒气数举,则籀雾翳,病生皮腠。

“寒气数举”,指气候寒凉。“霽雾翳”,指天气晦暗,烟雾迷濛。“病生皮腠”,指人体肌表容易受邪而发生疾病。全句意即少阴君火司天之年,阳明燥金在泉,终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气候偏凉,天气阴暗,人体容易感受寒凉而使肌表受邪发生疾病

(40)内舍于胁,下连少腹而作寒中

“内舍于胁”,即寒气作用于人体胁下。“下连少腹”,即寒气作用于人体小腹。“寒中”,即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阳气不足,功能衰退。此句是承上句而言。上句是说少阴君火司天之年,终之气气候偏凉,人体可以由于感受寒邪而发生表寒症。此句是说在这种气候条件下,人体还可以由于感受寒邪而发生里寒症。

(41)地将易也

“地”,即在泉之气。“易”,即变易。“地将易也”,历代注家均注为六气六步至终之气时,即将终了、行将变易之意。如王冰注曰:“气终则迁,何可长也”。张介宾注:“在泉气终,故地将易”。张隐庵注;“夫地支始于子而对于午,六气已终,则在泉之气将易而交于丑未矣”。高士宗注:“司地之气,至终气而将易也”。这些解释,我们认为都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六气六步来回运转,人所共知,不需费此笔墨,因此绝非原文涵义。窃以为此句可以这样理解:少阴君火司天之年,阳明燥金在泉。终之气这段时间,也是在泉之气所在的部位。但是终之气这段时间,从主气来说是太阳寒水。“凉”和“寒”虽属同类,但在程度上有所不同。由于终之气这段时间正值严冬,冬令主寒,因此阳明燥金之气必然会向太阳寒水之气转化,所以前文一则日“寒气数举”,再则曰“而作寒中”。本来是“终之气,燥令行”,但这里不言燥而言寒,而且紧接着即提出:“地将易也。”因此“地将易也”一句,是讲阳明向太阳变易,燥气向寒气变易,其义甚明。当否,尚不敢自信,姑妄言之以俟高明。

(42)必抑其运气,资其岁胜

“抑其运气”,即抑制本年偏胜之气。“资其岁胜”,即扶持本年岁令所胜之气。

全句意即少阴君火司天之年,阳明燥金在泉。上半年偏热,因此在治疗上应抑制此偏热之气;下半年偏凉,因此在治疗上应抑制此偏凉之气。火可以克金,火气偏胜,金气则受损害,因此在治疗上要先期支持金气所属器官。凉气偏胜,木气将受损害,因此在治疗上要先期支持木气所属器官。这就叫作:“抑其运气,资其岁胜。”张介宾注:“以上子午十年,运气太过,必抑有余,欲得其平,岁有所胜,必资不足,无令受伤也。”即属此义。

(43)折其郁发,先取化源

“折”,指直折,此处亦有抑制之义。“郁发”,指因郁而发之气,此处亦有偏胜之气之义。“化源”,即化生之源。“折其郁发,先取化源”,即抑制其偏胜之气,扶持此偏胜之气之所胜之气。全句意即少阴君火司天之年,上半年火气偏胜。火胜可以使金气被郁,因郁而发,形成偏胜。金胜又可以克木。下半年金气偏胜,金胜可以使木气被郁,因郁而发,形成偏胜。木胜又可以克土。因此在少阴君火司天之年中,在治疗方面上半年不但要注意到火气偏胜而且因为郁发的原因,也要注意到金气偏胜的问题。

下半年不但要注意到金气偏胜而且因为郁发的原因,也要注意到木气偏胜的问题。“抑其郁气.先取化源”句与前述“抑其运气,资其岁胜”之义,基本相同,即不但要处理偏胜之气而且要支持其所胜之气,使得其平。不过前者是从岁运岁气的角度来考虑。后者是从郁发的角度来考虑而已。此句王冰注:“先于年前十二月迎而取之。”意即少阴君火司天之年,阳明燥金在泉,下半年金气偏胜,金胜可以乘木,木旺于春,因此应在年前十二月早期培补木气,以治疗于未病之先。此亦即“资其岁胜,先取化源”之意

(44)食岁谷以全真气,食间谷以辟虚邪

“岁谷”,即感司天在泉之气所生之谷。此处是指丹谷和白谷,亦即上文所述之其谷白丹”。“间谷”,即感间气所生之谷。全句意即少阴君火司天之年,在饮食上应多食丹谷和白谷以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在对疾病的饮食治疗及调理上,则应根据所感邪气性质选用相应的食物或药物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45)岁宜咸以耎ruǎn之而调其上,甚则以苦发之

“岁”,此处指少阴君火司天之年。“咸”,指味咸性寒的药物或食物。“耎即柔软,此处指因感火邪而发生的肿胀坚硬现象因治疗而得到缓解。“上”,此处指上半年。“苦”,指味苦性寒的药物或食物。“发”,指发泄,此处指使人体内部郁积的火邪能有出路。全句意即少阴司天之年,上半年气候偏热。因此人体亦易感热邪而发生热病。这也就是上文所谓的“始也热病生于上因而在治疗上应该用咸寒清热药物来作治疗。这也就是原文所谓的:“岁宜咸以耎之而调其上。”如果内热太甚,则应该用苦寒泄下的药物来作治疗,使其过甚之热邪能有出路。这也就是原文所谓的:“甚则以苦发之。”

(46)以酸收之而安其下,甚则以苦泄之

“酸”,指昧酸的药物或食物。“收”,指收敛作用。“下”,此处指下半年。全句意即少阴君火司天之年,阳明燥金在泉。下半年气候偏凉,因此人体亦易感凉邪而使热郁于里发生前述“余火内格”,热“冲于上”的疾病。因而在治疗上应该用味酸性收的药物或食物来作治疗。这就是原文所谓的“以酸收之而安其下”,如果内热太甚时,则如同前述内热太甚时的处理一样,仍应该以苦寒泄下法来作处理,使热邪有出路。这就是原文所谓的“甚则以苦泄之”。通过上述可以看出,《内经》在此为热病的治疗提出了治疗原则,即在热盛时,一般情况下均可以用咸寒或酸甘的药物或食物以调之、安之。里热过甚时,则应用苦寒泄热的药物或食物来作治疗,使此过甚之热邪能有出路。《内经》在此为后世治疗热病使用清法时如何使用甘寒、咸寒、苦寒药物治疗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47)同天气者以寒清化,同地气者以温热化

“同”,指岁运与岁气在五行属性上同属一类。“天气”,指司天之气。“寒清化”,指具有寒凉作用的药物或食物。“同天气者寒清化”,意即少阴司天的十年中,其岁运与少阴之气同属一类者,亦即同属温热者,在治疗上均可以用具有寒凉作用的药物或食物来作治疗。此十年中,壬子、壬午年属于太角之年,亦即木运太过之年。从岁运来说,气候偏于温热,与少阴君火司天之气相类。戊子、戊午年属于太征之年,亦即火运太过之年,从岁运来说气候炎热,此与少阴君火司天之气相类。所以这四年在治疗上都可以用寒凉的药物或食物来作治疗。这也就是王冰注中所谓的;“太角,太征岁同天气,宜以寒清治之。”“地气”,指在泉之气。“温热化”,指具有温热作用的药物或食物。“同地气者以温热化”,意即少阴司天、阳明在泉的十年中,其岁运与在泉的阳明之气同属一类者,在治疗上均可以用具有温热作用的药物或食物来作治疗。此十年中,甲子甲午年属于太宫之年,亦即土运太过之年。从岁运来说气候偏湿,湿为阴邪,与阳明燥金在泉清凉之气相类。庚子庚午年属于太商之年,亦即金运太过之年。从岁运来说,气候偏凉,与阳明在泉之气相同。丙子丙午年属于太羽之年,亦即水运太过之年。从岁运来说,气候寒冷,与阳明之气相类。所以这六年在治疗上也都可以用具有温热作用的药物或食物来作治疗。这也就是王冰注中所谓的:“太官、太角、太羽,岁同地气,宜以温热治之。化,治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第六篇之《六元正纪大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