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埔古村


一、古村简介

        水埔行政村,位于从化区吕田镇中西部,距镇政府约2千米。始建于宋朝,建村时属广州府流溪堡,明朝期间属广州府从化县,清朝时属从化县流溪堡纸峒莫彦伯甲,民国时属从化县北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从化县北区吕田乡,今属广州市从化区吕田镇。该村下辖10个经济社,人囗1500人,村民都姓李。该村自然环境优越,以林地为主,面积近3万亩。有耕地面积2000亩。

二、古村遗韵

        水埔古村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南宋期间。创村始祖是当时的广州刺史李安政。

      李安政(1090年一一1175年)字仲义,号如冈,江西吉水人。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赴粤任广州路刺史,成为李氏入粤始祖。

      李安政在任广州刺史的时候,目睹南宋的内外交困乱象,已生退隐之意。当时蒙古等外敌攻城掠地,每攻下一城,必定屠城。任你皇亲国戚,任你家财万贯,瞬间灰飞烟灭。这种现象安政公见闻多了,自然要为家族的发展担忧,总想寻到一个宜居环境安家落户。

      据《李氏族谱》记载,安政公"酷爱林泉,惟恐入山之不深,遍览各属风土之宜,其始由从化直入流溪,至米子山下"。当他得罪朝廷被放罢,不能"衣锦还乡"时,就带着明、良、登、丰4个儿子,退入深山,隐居米子围。

      米子围在纸峒的腹地,四面环山,到处是荒野密林。据说在村附近,有一石泉,每天都会有米流出来。米是一粒一粒地从洞口流出来,需要米的村民要耐心等待,等到流满一碗米后,再轮到下一位村民。安政公觉得这里是福地,就在这里安居下来。

        后来,有位村民缺乏耐心,利用晚上,私自到出米处凿开出米口,以为可以得到更多的米。但自此之后,出米口再也没有米流出来了。

        安政公觉得瑞祥已坏,米仔围不再是宜居之地,就留下一些伙计打理田产,自己一家人搬到墩头另建围屋居住了。

      墩头围现存的古迹有“如冈世基",寓意着李如冈是李氏的世代根基。这里还残留有一座五进的悬山顶祠堂遗迹。祠堂以素板瓦作蝴蝶瓦屋顶,位于村落的正中央。“如冈世基”四个端庄的楷体大字刻在石门匾上。大门常用对联是:如史似诗世传颂,冈石磐岭基厚实。祠堂坐东北向西南,背靠金角山,左面为大山,右面为黄坪山,正面面向五重山。

        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如冈世基”祠堂如今只剩下墙基、前面第一进和最后一进香火堂。尽管关于“如冈世基”的信息极其有限,但从残存的汉白玉石墩可以发现,这个五进祠堂气派非凡,绝非普通平民所建房屋可比。

      五重山从近向远排列,分别是狮象岩、马古猄、小岭头、鸡枕山径和鸡枕山峰等,视野开阔,五重山如笔架书台,村民称之为“五峒出水"。

        如此宜居宝地,据说是安政公和王先生共同觅得的。在李安政一家入住之前,纸峒已有莫姓人落户吕新的莫村。莫家人忙于开垦荒地,扩大田产,赢得许多人夸赞。安政公安置好家人后,带着王先生到处堪地看风水。有人说他不务正业,他就说:"他们开他们的荒,开得越多越好。他们开的地迟早都是我们的"。李安政一家迁到墩头村后,莫家开的荒地逐渐被李家人买走了。

        随着人囗的发展,李家大兴土木,陆续建了墩头围、门口屋、田美村、大围和鲤鱼塘村等。门口屋就在墩头村右手旁边,同样面对五重山。门口屋遗留有“奕世其昌"石牌匾。大门的常用对联是“门口正对三尖笔,屋内常藏万卷书"。祠堂里供奉的是本房始祖文焕公。

      大围又叫水埔村。据说这个地方,来源于一只母鸡。相传很久之前,有一户村民走失一只母鸡,找了许久,到处找也找不到,只好放弃。一个多月后,奇迹出现了,这只母鸡竟然带着一窝鸡仔回家!有风水先生路过听说此事,连连称赞这里是风水宝地。村民于是陆续搬到此地建屋,村子的规模越建越大,"大围"终于建成。

        大围共有三座祠堂。上门福寿堂,后称上门队。中门三乐堂,分三一队和三二队。下门聚福堂,分两一队和两二队。上中下三个门楼都刻上或写上"水埔"二字。中门楼上的"水埔"二字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立。字体为楷体,端庄大气,为李寿田书写。中门的对联是:诗书绵世泽,稼穑服先畴。走进门楼,迎面可见到“三乐堂”祠堂。门楼旁还有一座三层的碉楼。三个门楼内各自形成村落,各自有一条石板路通到外面村道。在村道经过鱼塘的地方,都建有小石桥。据说古时候的小桥是木板做的吊桥,桥一吊起来就隔断了与外面的联系,外贼也不容易入侵村庄。小桥池塘人家,村外的高大粗壮的古木风水林等等,形成很有水乡山村特色的自然村落,风景非常优美。

        大围的地形为莲藕形,周围环绕着13个鱼塘,塘上种植许多荷花莲藕。与很多古村东南西北四向的门楼不同,水埔村的三个门楼分别建在大围不同的地方,但都面向东方。各门楼内的围屋分住各房的村民,既各自独立又有通道互相联系。水埔村既可安居又可屯兵,防护功能十分齐全,通道中有防护门窗,可反击来犯的外敌。贼人若贸然进入各路通道,很容易走入死胡同,被各户村民共同夹击。整条村除有鱼塘围护,周边围屋大多建有两层楼高,外人也很难爬上去。村子成迷宫布局,完全不同于从化其他古村的梳式布局。

      田美村也是从墩头村分出去的。田美村的安怀第建于清中期,是一处围屋加碉楼的建筑群。安怀第面阔40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围屋以泥砖、木头、石块和灰沙为建筑材料,周围有高大的围墙。围屋的最高建筑是三层的碉楼,由石块和灰砂砌成,楼顶是锅耳山墙。碉楼有窄高花岗岩石射击孔。田美村分田一队田二队和田三队。村民说,以前为了防止贼人打家劫舍,村民建成坚固的碉楼,并依托射击孔抵御贼人,保卫族人。安怀第现已成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鲤鱼塘村也是从墩头村分出去的。村子的背后不远就是狮象岩。在狮象岩周边,农民在耕作时,发现大量古旧石器和古陶片。这些石器大多是由打击或敲击而成,有用于生活的切割器和石刀、石斧和石环等等。也有石箭头、石矛等古代武器。近年更发现大量石龟、石狗、石猪、石鱼等可能用于祭祀的各类图腾动物。这些新旧石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狮象遗址的认识。狮象岩是广州地区最古老的人类遗址,部分地区已被列为广州市级的文物保护单位。

        鲤鱼塘村前的鱼塘水深不见底,地下水资源特别丰富,打鱼时只能用网打,若想干塘是无法抽尽水的。在鱼塘的西边,自然耸立的小石灰石山形成美丽的天然奇景。据说鲤鱼塘的小石山底座是与狮象岩连接在一起的,狮象岩的地下河直通鲤鱼塘底。近十多年来,村民都搬到新建的楼房居住。大部分古屋已经倒塌,古树枯死,小石桥早已不知踪迹,池塘大部分已淤塞,连自然形成的塘边小石山也被人为毁掉,非常优美的人文景观也消失了。

        李氏族人还在村的东边,靠近流溪河的地方,建起了纸峒最早的集市“孔门墟”,逢五、逢十为墟日。墟内有两条街,东西走向,有商铺地摊。东门朝向桂峰山。在墟的后面,有座泥砖建成的大戏台,戏台中间横额写着“通古今"几个大字。两侧的对联是:“安排盛世文章妙;点染太平景象新"。在墟的后面还有一间“东庙"。孔门墟的形状象条船,有小圳流水环绕。这个墟市除了方便当地货物交流,还有东坑、良口、龙门、地派、铁岗等地的人来做生意,还吸引番禺、顺德、兴宁等地商贩,在这里经营布匹绸缎,酒米油盐等等。本地人种的稻谷,苧麻和竹木山货等,在这里自由贸易。外地客商在这里采购的东西,会雇佣当地人挑担,或用竹排等简易工具运到良口墟,再在良口码头装上船运到街口和广州等地。

        孔门墟是纸峒唯一的墟市,开始时生意十分兴旺,客商云集。后来因提高了铺租和地摊的收费,引起商家和其他各地村民的不满,墟市的生意逐渐冷落。因水埔村是大村大姓,是有名的“峒王"村,人们不便公开议论,就说这里靠近狮象岩,狮子和大象吃得太多,“狮子大开口,有去没回头",不适宜做生意。这个说法越来越广,趁墟的人也越来越少,孔门墟逐渐冷落。建起吕田墟后,孔门墟就再也没有人赶集做生意了。

      “先有水埔,后有吕田;先有吕田,后有从化"的说法是有一定依据的。“先有孔门墟,后有吕田墟”,这是确确实实的,有水埔村的古墟址为证。

      八百多年来,此地民风彪悍,尚武成风。据门口屋的老人回忆,古时外地李姓人来拜祠堂,会随骑手带来军旗或朝廷旗,先在村前升旗再入祠堂拜祭。水埔村民在这里安居乐业,酿酒、抄纸、用硝碳熬火药(打猎和自卫用)、磨豆腐、种棉花,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各房子孙世代相传,耕读传家,人才辈出。明公、良公、丰公等的后人不断向街口广州等地发展,形成以李安政为始祖的众多李氏大村落。现在水埔村的村民,大多是登公的后人。纸峒因交通不便,环境蔽塞,当地妇女还沿袭许多古汉族的服饰传统:耳朵吊着大耳环,脖子戴着银项圈,穿长裙子,不穿底裤等等。直到民国时,政府曾派人到村中开展教化活动。解放初在划分各村民族时,水埔村差点被划归为少数民族。他们世代守护李安政祖坟,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李氏族人,生活过得"不亦乐乎"。

三、水埔村的人文传奇

1、“纸峒王”演绎水埔村传奇

        水埔村周边大山盛产竹子。很早以前人们就砍竹打浆、利用溪水抄纸造纸,造出来的纸叫“溪纸”。大量的溪纸通过流溪河运到省城广州和香港等地。由于经济发展,产生的纠纷逐渐增多。纸峒由于交通不便,许多纠纷官府无法解决。水埔村的大村地位就突显出来。清末民国时期,水埔村出了一个“名人”李燕乐。李燕乐又叫李翰生、李书田,人称“纸峒王”。他当过吕田小学校长、县参议员、乡长等职,为人比较公道正派。当地民众解决不了、官府又不理的民间纠纷,群众用轿子把他“请”去做“判官”。由于“纸峒王”声望大,所以往往很快就解决了问题。后来,龙门、地派、沙田、良口等地的民众若发生纠纷,也慕名抬轿请“纸峒王”去解决,一时之间,"纸峒王"名声大振。

2、水埔与“师部"

      抗日战争爆发后,水埔村也遭到战火的洗劫。1945年1月至8月,日寇从慈坑进犯水埔村。战乱期间,吕田局势混乱,龙蛇混杂,不少汉奸伪装成平民帮日军刺探情报。水埔村的发音在当地方言中类似“师部”。有汉奸在给日军发电报时说,这村是"水埔",结果日寇误以为这里是国民党军师部,于是派来飞机一顿狂轰乱炸。据老村民回忆,日机一共落下了8颗炸弹,其中有一颗落在厚厚的猪粪没炸响。李炳煌、李亚裕两名村民被炸死。日寇进村扫荡,全村男女老少都慌忙躲到山上。唯独70岁的教书先生李初春不肯走。他说,我是教书的,日本仔恐不会为难我。结果日寇抓到李初春时逼他带路,李先生不肯就范惨被刺刀刺死。

3、解放前夕,这里还是游击区

      据李玉梅老人回忆:墩头围的李春灵在自家的山林搭“山厂”(临时大棚)种地养鸡。他家的山厂经常成为游击队的宿营地。游击队的马达,巢海周等领导常在山厂里聚集战士上课和布置任务。李春灵常为游击队筹集给养和带信。家里的谷种花生种等有时也用来煲粥给游击队员吃。游击队员都亲切地叫他李伯。游击队领导曾奖励李伯五支步枪(李伯有五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和一箩子弹。解放后这些枪支弹药李伯都上交到吕田区政府。吕田区政府曾受上级指示,安排李伯担任吕田区的副区长。当了一年后,李伯深感自己无文化不能胜任而辞职。上级领导不答应,仍安排他看管图书资料等。

4、李校长被杀

        李耀洲是水埔村人,曾任尚义社学(县二小的前身,后改为吕田小学)校长。他思想进步,工作积极肯干,受到大多数学生家长和村民的好评。他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在学校内,安排多名地下党员任教师,为游击队搜集情报,发展扩大队伍。地下党的领导巢海周曾打算发展他为党员。他的进步行为后来被国民党发现,解放前夕被国民党派来围剿游击队的军队杀害。

      5、游击队员

        水埔村的李石根、李南光两名村民亦曾参加共产党的游击队,参加过杨梅潭活捉新丰伪县长张汉良的战斗和龙门县铁岗剿匪等等。广州解放前夕,他们还为解放军南下部队带路,直接参加云台山战役。

6、最早用电的村落

      解放后,水埔村发展掀开新一页,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建设了两座水力发电站,为村民提供免费照明用电,是吕田最早用电照明、抽水、碾米的村落之一。村里还在流溪河上筑石坝,建造几公里长的水利干渠,农田水利自流化。进入新时代后,村两委班子因地制宜,发展村集体经济,带领村民奔康致富。水埔村依托靠近墟镇、山林地多的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项目。在村发展有机蔬菜种植、娟鱼养殖、白酒酿制、盆花种植等多元项目,通过公司+农户,带领村民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四、古村档案

海螺滩的传说

        据《李氏族谱》介绍,安政公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庚午十二月十二日。卒于孝宗淳熙二年,乙未三月初七。据《广东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十四册记载,安政公在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丁亥,任秘阁修撰,知静江府,为敷文阁待制,知广州。据《宋会缉稿》第一百零一册,职官七十一至七十二,隆兴元年十一月十二日,诏:敷文阁待制,知广州李如冈放罢,以言论列故也。这样看来,李如冈就不是如《李氏族谱》所说“终于官所"了。李如冈放罢后,隐居吕田米仔围,后迁墩头村,度过余下光阴,直至86岁时终老。遂家焉安葬于土名钟岭下,地形海螺掀舌,立坐卯向酉兼乙辛。

      “海螺掀舌"是墓穴名,所在地叫海螺滩,又叫海螺山,原来土名叫钟岭下,东邻茶岭下和海螺庄,不远处是流溪河的发源地桂峰山。流溪河往西流经这里往南折了个弯,形成一道美丽的河湾。

        安政公曾是封疆大吏,家底优厚。放罢后,他曾专职聘请风水大师王先生,为其寻觅福地。王先生师出名门,学识渊博,是当时非常有名的风水大师。他踏遍南粤各地,熟悉各地山川河流和龙脉的分布,为当时的许多达官显贵寻觅福穴。海螺滩就是他为安政公寻觅的名穴。

        说起海螺滩名穴,王先生开始时是有私心的,并没有向安政公推介。安政公供养他很长时间,每餐都有鸡鸭鱼肉,但总不见王先生特别喜欢的鸡肾鸭肾,他就觉得安政公没真心待他,迟迟不肯介绍海螺滩,而且要离开安政公。当他离开时,安政公派人拿了一大袋礼物给他送行。在路上,他打开袋子一看,里面居然全部都是他喜欢的鸡鸭肾干!这时他才知道安政公待他是真心的。于是,他就返回李家,把海螺滩名穴等资料告诉安政公,并说:“上有海螺滩,下有白云山,仙人骑鹤在中间"。也有史料说,这句话是安政公大儿子明公房的人传下来的。应安政公要求,王先生也就继续留在李家打理有关事项。

        安政公最后应是“终于居所"!他的子孙和王先生一起,把他的灵柩运到海螺滩,择定时辰安葬。

      在安葬安政公时,按照王先生的吩咐,是很有讲究的。吉时不确定,只要见到“鲤鱼上树,头戴铁帽,人骑马,马骑人,两人共一竹",五事俱备即可入葬。万事皆备后,还要等王先生过了海螺河,才可填封土烧爆竹等等。

        墓穴早已挖好了,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已完成。大家正在想,鲤鱼怎么上树呢?这时,只见海螺河边,一位钓鱼翁正钓起一条鲤鱼,由于用力过猛,把鲤鱼挂在河边的一棵松树上,“鲤鱼上树了",大家一齐喊起来。同时,天边突然飘来一大片乌云,接着下起雨来。只见一条汉子双手托着一口大铁锅,放在头上挡雨,从墟市上赶过来,人戴铁帽也出现了。对面小路上,一人肩上架着山马柴担,上面放着柴正跑过来。人骑马在当时很常见,李家就有人骑着马往来于居所与墓穴之间传递信息。两人共一竹,原来是两个大人用一条大竹升,正抬着一条肥猪赶去宰杀。条件齐备,“时辰到!"主葬人一声令下,大家齐心合力,把安政公的灵柩安放到穴位里。接着大家一齐给墓穴封土,完毕之后一齐放着爆竹。……此时,人们忘记了王先生说要等他过了海螺河才可烧炮仗。可怜王先生只过了海螺河的一半,爆竹声就响起来了。他脚下一滑,被河水浸死了。不过,他还交待:“若吾死于河滩,就将吾葬在左坟旁"。他还说:要头下脚上“倒竖安葬,同时要在坟前空地上,向下插一把剑"。李家后人认为,头下脚上倒竖安葬,岂不是要用脚顶着田螺腌,不让它张开!这是限制李家发达和开枝散叶呀!于是就不按其交待去做,而是头上脚下顺竖安葬。至于那把剑,也不插在墓的附近,怕破坏了海螺滩的风水格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吕田中学扩建,才在工地上找到这把古剑,现藏在从化博物馆里。

        现在,吕田中学内安政公的墓地旁,还可见到王先生的坟墓。李氏后人在扫祖墓时,顺便也给王先生的墓地修整一下。

      安政公入粤任广州府刺史后,成了粤中李的太始祖。他在海螺滩的墓地,龙由东南来,至巽方,到头入首顿起。大少祖穿田过脉,抽中干落脉,后有御屏大帐,结穴极佳。书云:辛入乾宫百万庄,不怕当面水直流,只怕当面水逆流。来禄存流,尽佩金鱼。看此山图,真成开族大地,儿孙兴发,福禄万年,螽斯蛰蛰,瓜瓞绵绵,庇荫无穷矣。

      始祖妣温太夫人,在城市生活习惯了,一直不愿搬到吕田居住。自宋绍兴年间,她过世后,子孙们就把她就近安葬在白云山永泰乡,坐丑向未,兼艮坤之原越,地脉钟灵,青山茂翠,由峒旗峰,起祖穿田,过峡飞舞以至白云。至五世孙祐卿公蒙皇上恩赐重修,遂名御书阁。自祖塋以下子孙,左右陪葬者为穴九十有八。自乾隆壬申年再重修,至道光年间,被弥勒寺僧人及某姓迭次侵葬,旋集人清理。数十年后又被河南黎姓误认拜扫,复集族人理处并仪重修及善后事宜,最后功成,规模益广,气象重新。最后撰志刻石,碑垂永久。据说,此墓现已列入广州文化遗产目录,当可永存矣。

        这穴名山,也是有传说的。据《御书阁坟源记》记载:“该坟山形名猪肝吊胆,原温氏待葬其祖,皆温氏以父命将其女儿许配给安政公攀官缘,其女拒之,要其父将此坟宝地作陪嫁,方从父命,温家无奈只好允之"。不知真假,有待考证。

        另有其他《李氏族谱》还说,本来海螺滩是用来葬太婆温氏的,白云山的墓地才是用来葬安政公。李家人向王先生请教,王先生说海螺滩若葬温氏,以后兴旺发达的是温家。于是就确定在海螺滩安葬安政公了。至今,仍有西湖村等李氏后人,以为拜海螺滩祖先,是在拜温氏太婆的。

      至于“仙人骑鹤在中间",位于桃园平岗村乌土山麓。墓主是安政公之孙子,明公之子萼公的夫人陈氏太婆的坟墓。墓为交手椅状,青砖花岗岩石结构,历代皆有重修,占地面积近百平方米,山首碑龛外围浮雕二龙戏珠纹饰。墓碑刻“大宋诰封头三世祖妣李门陈氏夫人墓"。

        水埔村绵延近千年,发生的故事很多,需要很长的篇幅来记述。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这里只叙述常听闻的故事片断。其他的故事,还望知情的热心人士继续补充。谢谢大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水埔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