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vs索取

本文首发于新浪博客心理师金尚、公众号金尚小时空。

你是被中国付出式父母养大的吗

多年前有一则新闻引起广泛的热议:

哈尔滨有一个单亲母亲,从儿子中考一直陪读到儿子考研。孩子两次考研两次失败,为了母亲,他还想再考。但严重的抑郁症,使他再也考不下去了。孩子持刀自残,母亲夺刀相救,结果误刺母亲,险些要了她的性命。据说这位母亲本来是一个性格开朗、工作干练的基层妇女干部。当她下决心进城陪读的时候,刚刚40岁出头。她拒绝再婚,辞掉工作,卖掉房子,把自己生命的全部都押在了儿子身上。结果她换来的不仅是孩子考试的失败,也毁了孩子的人生。

这位母亲是太“爱”儿子了吗,是爱得太多,爱得太溺,以至于儿子被骄宠过度了吗?很多人在分析这一段新闻材料的时候,总是会说,看:中国的母亲太伟大了,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牺牲了那么多。

从精神分析来看,爱是一种能量。真正的爱,给予者和接受者都会感觉到一种幸福温暖的感觉。而在这个案例中,给予者有一种付出感、牺牲感、一种内在能量损耗感;而接受者则完全感受不到对方的爱,有的只是深深的恐惧和被控制压迫感,有着不堪重负的压力山大。

而且,真正有爱的父母,不会紧紧抓着孩子不放手,而是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真正有爱的父母,应该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位母亲是没有爱的,至少不是真爱。而她自己则沉浸在这种假爱者,自我陶醉,说不定还自我感动了。这一类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总是在过度的付出,过度的牺牲。这些付出和牺牲,并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她自己的需要。

这类父母会在孩子已经吃饱的情况下,做一大堆好吃的美食,抬到孩子面前,强令孩子吃下去。孩子不吃,他们就会说,“你看,妈妈为了你,这么辛苦,你不吃怎么对得起妈妈。”

这类父母还会在孩子已经穿够衣服的情况下,把一件大衣拿出来,强令孩子穿上。孩子说不冷,他们就会说,“你就穿这么点,怎么可能不冷?你要弄感冒了,怎么对得起我?”

这类父母还会在孩大做作业的时候,搬过一个板凳,目不转睛地坐在旁边,盯着孩子做作业。孩子说,“你不用盯着我,我会做的。”他们就会说,“我在这你盯着你都做不好么,我不盯着你怎么会做得好?”

拜托,孩子冷还是不冷,饿还是不饿,你比孩子还清楚吗?这个世界,最有权利知道自己是饿还是饱,是冷还是热的人,只有孩子本人,而不是其他任何一个人。拜托,你在工作的时候,你也会需要领导随时在旁边盯着你吗?有人盯着你做事,你还能觉得自在,能自由地思考和行动吗?

我们可以问一问被中国付出式父母养大的孩子们的感受:

“我一直以为是我疯了”;

“不可名状的生无可恋”;

“思维分裂到无以复加”;

“不可遏制的一边愤怒,一边愧疚”;

“我就知道有什么不对,但又不知道是哪里不对”;


这究竟是在付出还是在索取

“我一把屎一把地把你拉扯大,我容易吗我?你还这么不听话!”

“为了你,我付出了多么多少,牺牲了多么多么,你还如此不乖!’

“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省吃俭用给你报各种培训班,你就考这么个成绩,你怎么对得起我啊!“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懂吗?一定要知道感恩父母,报答父母,也不枉父母辛辛苦苦把你养大!”

过度付出,过度牺牲,表面上是在表达爱,其实是期望得到更实质的回报。“你永远欠我的”是他们的潜台词,和这样的父母在一起,你会感觉到一种不堪重负的压力山大感,以及想要逃离这个环境的窒息感。他们无时无刻流露出来的无意识愤怒和付出感带来的委屈,都会在向你传达着一个信息:你对不起他。

这个付出与索取的逻辑就是:我对你好,你就应该对我好;我对你付出了那么多,牺牲了那么多,你就应该自觉对我好点;你欠我的人情,你就应该按照我想要的方式来偿还。看吧,父母要的是回报、是索取、是纠缠,而孩子的感觉,则是想要赶快还钱好撇清关系。

我曾经听说过一个母亲跟女儿索取的故事。母亲对女儿说:“你吃我的奶水长大,你还不把房子给你弟弟。你嫁出去了,就不管我和你弟弟了?”女儿说:“我把房子给弟弟了,我住哪儿?”母亲说,“那你就还我钱,一滴奶170块,你算好了一起还给我!”结果女儿得了严重的抑郁症。

母亲想要向女儿索取,于是就把自己放在付出者的道德制高点上,“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无论为我做什么都是应该的。因此,无论我有什么样的需求,你都必须要满足。”

说到底,这些所谓的付出,统统都不是爱,而是打着爱的旗号进行索取。没有爱的父母,因为自己盛载爱的杯子是空的,自己本身的爱是匮乏的。所以,在他们为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会感觉到是对自己能量的一种损耗,会有一种能量亏空感,就会想要通过控制孩子的思想和意志,来回报他们的付出。

那些企图控制孩子,希望以牺牲自我为条件换取孩子听话的父母,在计算着付出与索取之间的比值时,就不知不觉地毁掉了孩子,也毁掉了自己!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段纪伯伦的诗:

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从属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金尚,壹点灵平台心理专家、心理健康教育硕士、国家首批认证心理督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校心理教师。2018年1月出版《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你可能感兴趣的:(付出vs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