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a 中间件是以级联代码(Cascading) 的方式来执行的,可参照下面这张图:
在前面一文koa2、koa1、express比较讲到koa中间件可以简单的由递归操作实现,但递归操作是低效的、且存在栈溢出等问题,koa2采用的不是这种方式,而是用到了Promise、尾调用、闭包等技术,实现了洋葱模型的数据流入流出能力,是一种优化后的递归调用,接下来具体剖析一下,koa2是怎么做到的。
在 koa中,要应用一个中间件,我们使用
app.use()
,源码在node_modules/koa/lib/application.js
,这个函数的作用将调用 use(fn)
方法中的参数(不管是普通的函数或者是中间件)都添加到this.middlware
这个数组中。在 koa2 中,还对 Generator 语法
的中间件做了兼容,使用isGeneratorFunction(fn)
这个方法来判断是否为 Generator语法,并通过 convert(fn)
这个方法进行了转换,转换成async/await
语法,最后通过 callback() 这个方法执行。
/**
* Use the given middleware `fn`.
*
* Old-style middleware will be converted.
*
* @param {Function} fn
* @return {Application} self
* @api public
*/
use(fn) {
if (typeof fn !== 'function') throw new TypeError('middleware must be a function!');
if (isGeneratorFunction(fn)) {
deprecate('Support for generators will be removed in v3. ' +
'See the documentation for examples of how to convert old middleware ' +
'https://github.com/koajs/koa/blob/master/docs/migration.md');
fn = convert(fn);
}
debug('use %s', fn._name || fn.name || '-');
this.middleware.push(fn);
return this;
}
callback的源码如下:
/**
* Return a request handler callback
* for node's native http server.
*
* @return {Function}
* @api public
*/
callback() {
const fn = compose(this.middleware);
if (!this.listenerCount('error')) this.on('error', this.onerror);
const handleRequest = (req, res) => {
const ctx = this.createContext(req, res);
return this.handleRequest(ctx, fn);
};
return handleRequest;
}
源码中,通过 compose()
这个方法,就能将我们传入的中间件数组转换并级联执行,最后 callback()
返回this.handleRequest()
的执行结果。返回的是什么内容我们暂且不关心,我们先来看看 compose()
这个方法做了什么事情,能使得传入的中间件能够级联执行,并返回 Promise
。
compose()
是 koa2 实现中间件级联调用的一个库,叫做 koa-compose在node_modules/koa/koa-compose/index.js
,源码很简单,只有一个函数,如下:
/**
* Compose `middleware` returning
* a fully valid middleware comprised
* of all those which are passed.
*
* @param {Array} middleware
* @return {Function}
* @api public
*/
function compose (middleware) {
if (!Array.isArray(middleware)) throw new TypeError('Middleware stack must be an array!')
for (const fn of middleware) {
if (typeof fn !== 'function') throw new TypeError('Middleware must be composed of functions!')
}
/**
* @param {Object} context
* @return {Promise}
* @api public
*/
return function (context, next) {
// 记录上一次执行中间件的位置 #
let index = -1
return dispatch(0)
function dispatch (i) {
// 理论上 i 会大于 index,因为每次执行一次都会把 i递增,
// 如果相等或者小于,则说明next()执行了多次
if (i <= index) return Promise.reject(new Error('next() called multiple times'))
index = i
// 取到当前的中间件
let fn = middleware[i]
if (i === middleware.length) fn = next
if (!fn) return Promise.resolve()
try {
return Promise.resolve(fn(context, function next () {
return dispatch(i + 1)
}))
} catch (err) {
return Promise.reject(err)
}
}
}
}
compose()
先对中间件的每一项进行类型检查,middleware必须是数组,数组内的每一项必须是函数。
compose()
返回一个匿名函数的结果,该匿名函数自执行了 dispatch() 这个函数,并传入了0作为参数。
来看看 dispatch(i) 这个函数都做了什么事?
i 作为该函数的参数,用于获取到当前下标的中间件,在上面的 dispatch(0) 传入了0,用于获取 middleware[0] 中间件。
首先判断 i<==index,如果 true 的话,则说明 next() 方法调用多次。为什么可以这么判断呢?等我们解释了所有的逻辑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接下来将当前的 i 赋值给 index,记录当前执行中间件的下标,并对 fn 进行赋值,获得中间件,然后是使用中间件。
try {
return Promise.resolve(fn(context, dispatch.bind(null, i + 1)));
} catch (err) {
return Promise.reject(err)
}
上面的代码执行了中间件 fn(context, next),并传递了 context 和 next 函数两个参数。context 就是 koa 中的上下文对象 context。至于 next 函数则是返回一个 dispatch(i+1) 的执行结果。值得一提的是 i+1 这个参数,传递这个参数就相当于执行了下一个中间件,从而形成递归调用。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自己写中间件的时候,需要手动执行await next()
。只有执行了 next 函数,才能正确地执行下一个中间件。因此每个中间件只能执行一次 next,如果在一个中间件内多次执行 next,就会出现问题。
为什么说通过 i<=index 就可以判断 next 执行多次?
因为正常情况下 index 必定会小于等于 i。如果在一个中间件中调用多次 next,会导致多次执行 dispatch(i+1)。从代码上来看,每个中间件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闭包作用域,同一个中间件的 i 是不变的,而 index 是在闭包作用域外面的。
当第一个中间件即 dispatch(0) 的 next() 调用时,此时应该是执行 dispatch(1),在执行到下面这个判断。
if (i <= index) return Promise.reject(new Error('next() called multiple times'))
此时的 index的值是0,而 i 的值是1,不满足 i<=index 这个条件,继续执行下面的 index=i 的赋值,此时 index 的值为1。但是如果第一个中间件内部又多执行了一次 next()的话,此时又会执行 dispatch(2)。上面说到,同一个中间件内的 i 的值是不变的,所以此时 i 的值依然是1,所以导致了 i <= index 的情况。
可能会有人有疑问?既然 async 本身返回的就是 Promise,为什么还要在使用 Promise.resolve() 包一层呢?这是为了兼容普通函数,使得普通函数也能正常使用。
再回到中间件的执行机制,来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
我们知道 async 的执行机制是:只有当所有的 await 异步都执行完之后才能返回一个 Promise,所以当我们用 async 的语法写中间件的时候,执行流程大致如下:
- 先执行第一个中间件(因为compose 会默认执行 dispatch(0)),该中间件返回 Promise,然后被 Koa 监听,执行对应的逻辑(成功或失败)。
- 在执行第一个中间件的逻辑时,遇到 await next()时,会继续执行 dispatch(i+1),也就是执行 dispatch(1),会手动触发执行第二个中间件。这时候,第一个中间件 await next() 后面的代码就会被 pending,等待 await next() 返回 Promise,才会继续执行第一个中间件 await next() 后面的代码。
- 同样的在执行第二个中间件的时候,遇到 await next() 的时候,会手动执行第三个中间件,await next() 后面的代码依然被 pending,等待 await 下一个中间件的 Promise.resolve。只有在接收到第三个中间件的 resolve 后才会执行后面的代码,然后第二个中间件会返回 Promise,被第一个中间件的 await 捕获,这时候才会执行第一个中间件的后续代码,然后再返回 Promise 。
- 以此类推,如果有多个中间件的时候,会依照上面的逻辑不断执行,先执行第一个中间件,在 await next() 出 pending,继续执行第二个中间件,继续在 await next() 出 pending,继续执行第三个中间,直到最后一个中间件执行完,然后返回 Promise,然后倒数第二个中间件才执行后续的代码并返回Promise,然后是倒数第三个中间件,接着一直以这种方式执行直到第一个中间件执行完,并返回 Promise,从而实现文章开头那张图的执行顺序。
通过上面的分析之后,如果要写一个 koa2 的中间件,那么基本格式应该就长下面这样:
async function koaMiddleware(ctx, next){
try{
// do something
await next()
// do something
}
.catch(err){
// handle err
}
}
参考文献
深入理解 Koa2 中间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