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习分享(二)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四书》中《大学》已经读了几个月了,有些同学已经能背诵,而我还停留在读的阶段。除了一月份写了一篇学习的心得之外,迟迟未动笔继续写。未动笔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怕”。怕因为自己的理解不当,而误解了圣人的话。总想多学一点,多积累一点,好让自己理解的更充分一点。

但是,我发现即便我这个月理解的再充分,到了下个月,甚至下半年。我的体会感悟和思想定然会有了新的结晶。所以,我相信这个世界是变化的客观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世界,我们相互碰撞的都是各自的主观世界。故而这次的作业,就当作一次我们的主观世界相互碰撞吧。

在古代,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知识基础和理解;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当然,过往的大学和现代的大学不是一回事。

在整本《大学》中都在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品德,德行,从古至今都是我们中国人非常看重的。无论是儒释道等传统文化,还是工匠传人,都将“德”放在了第一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在我看来,现在的小朋友会比过往的人要更加早熟一些。既然时代的发展有需要,那么教育自然应该与时俱进,因材施教。

在我看来,无论是古代还是今朝,甚至是人类的未来。活着,就要给自己找一个理由。所以,“知止而后有定”在我的理解中就是要给自己找一个活着的理由。换一个词来说,就是梦想。寻找到自己的梦想。按照《大学》的说法,十五岁之后才学习“知止而后有定”,但我个人认为,这个年龄有点晚。特别是在这个网络纵横鱼龙混杂的时代,心里越早种上庄稼,就不会长上野草了。所以,我个人认为,对梦想的教育,不妨可以早一点。时间和生命是不会等人的,有些人或许找到了梦想没多久,就死去了。一辈子的时间大多浪费在了一些可有可无的事情上。但,浪费时间的时候,人往往是不知道的,没有那个警觉。一个人倘若找到了梦想,找到了自己活着的理由。定然会为了那个梦想,为了那个理由而奔走。大多数的人都做了这个世界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过客。所以,让梦想成为生命的警觉,成为珍惜时间的警钟。

我一直思考如何区别一个人的梦想和愿望。因为,梦想是这个时代稀缺的。所以,大家都在倡导建立自己的梦想。但是,是不是所有对未来的构想都可以称之为梦想?在我心中,梦想是一个神圣的词语,它就像天上最亮的一颗星。昨天晚上,我和我的表舅聊天的时候,他还在跟我讲他个过往。他说,在他二十出头的时候,他就想如果可以有辆好车,有个豪宅,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样的生活,他就非常幸福了,这就是他在二十出头时候的梦想。如今,他已经年近五十了。拥有了很多,也实现了当初所谓的“梦想”。但他并不快乐,人活着非常的迷茫和痛苦。近了知天命的年龄,他又重新开始思考人生和梦想。

在我看来,梦想和愿望是有区别的。真正的梦想定然承载着真善美的。它不是满足了个人物欲的小小的愿望。如果仅仅是个人的物欲满足,那只能说是愿望,而不能称之为梦想。梦想是天上一颗闪亮的星星,我们或许都是摘星星的孩子。摘不摘得到是另外一回事。首先,就是寻找到那一颗星,寻找到自己的梦想。就算这辈子实现不了梦想,也要有一个积极进取的状态。人类文明之所以有着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进步,就是在于人类有一颗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状态。

一个人最后能成多大的事,实现多大的梦想,归根于自己的心。在“雪漠心学大系”中,雪漠老师无数次强调“命由心造,大善铸心”。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心大则天地大。梦想也是一样的。我们最终能实现怎样的梦想?能做成什么样的事情,归根于的还是那颗心。在《大学》的第一章就有提到了“正其心”,在我的理解里,这个心是不单单有着心思,想法的含义。还有着心量,发愿的意义。

所以,在最开始的“知止而后有定”中就要把位置摆正,把方向确定好。仰望星空,寻找到生命中那颗最闪亮的星,给自己的人生一个活着的意义,活着的理由。

写于2018年2月27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学》学习分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