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次第花开》|现代人安顿心灵的智慧之书

《次第花开》是希阿荣博堪布所写的心灵随笔集,他用了现代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将心灵世界应有的美好境界娓娓道来。

本书就像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在迷茫脆弱的时候,给我们以鼓励和启发。让我们明白痛苦和无常,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也在短暂的一生里让我明白,人比钱重要。

——李修平 原央视主持人

在《次第花开》中,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以前总以为为所欲为就是自由,但往往这种所谓自由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烦恼和惩罚,因为我们成了情绪的奴隶。堪布告诉我们,自由是能够摆脱社会的惯性!这句话让我有被闪电击中的感觉。时常提醒自己!

——任鲁豫 央视主持人

《次第花开》——书名很吸引我,书的内容是他(希阿荣博堪布)多年来的心灵随笔,虽是专说佛法,但却是用通俗易懂的文笔和现代人的思维以及表达方式,娓娓道来心灵世界应有的美好境界。……书中很多文字平复了我焦虑的心情,有关疾病、无常、自律、慈悲、因果、信心……散发着慈悲和智慧的文字,会让你找到心灵世界的力量,它不是简单的心灵鸡汤,但当你有生命的困惑时,这本书一定会是一朵温暖的小花开放在你的心里。

——张嘉译 演员

分享读书、心灵之旅:《次第花开》——希阿荣博堪布的感悟。翻开本书,都能看见他的心愿:次第花开,花开见佛。读得越久就越感动,并且经常让人通悟豁然而开之感。他的睿智、柔和、平实的文字和开示,带领我们揭开生命的迷雾,给予我们莫大的启迪。

>>01.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称为娑婆世界,意思是能忍受缺憾的世界。

痴心不改硬要在这个缺憾的世界里追求完美,会有结果吗?永无止境地追逐,目的到底是什么呢?为了追求生活的富足安逸而苦恼或者忙得忘记去生活的,大有人在。

辛苦操劳一辈子,到头来还是不快乐,而一生却已经过去了。快乐的人生是从接受缺憾开始的,接受一个不那么完美的自己,学会说:“我不再需要什么,我很满意。”

不要以为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更多的才艺技能,从而成为一个更美丽、更圆熟、更富有、更令众人羡慕的人。不是这样的。很多时候,我们恰恰需要做减法。

心思单纯,生活简单就很好。仔细观察,我们深深执著的人、事物、状态等一切,没有一样对我们的生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把快乐寄托在向外驰求上,就像喝盐水解渴一样,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

>>02. 世间人追求的富贵同时也是负累。

人们之所以认为自己必须要这样要那样才会快乐,完全是惯性思维在作怪。当一些突发事件,如疾病、灾难,打断我们惯常的思维方式,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自己并不像原先以为的那样需要很多条件才能感到快乐。

除了对自己的误解外,我们对周围的世界也存在误解。生活中一些基本事实显而易见,人们却总也认不清,比如说无常。

世间万物时刻处于变化中,而我们本能地想追求安全感、确定性,这就意味着生活往往会不顺我们的心。人们常感叹人生失意,事实上那种挫败感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对无常的体验。

如果你承认无常是生命的规律并接受它,你就会放松下来。你知道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你一个人不称心如意、没有安全感。你会懂得很多事情都不可强求,自己尽了心就好。斤斤计较于得失亦是无谓的。

>>03. 时间也是空间,隔开了灾难与我们。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有隔着适当的距离,才能把事物看得更清楚,而太近,会被情绪淹没,太远,就遗忘了。

>>04. 自律的第一步是觉察。留心观察自己身、语、意的活动,观察负面情绪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的破坏性、欺骗性何在。

即使像愤怒这样狂暴的负面情绪,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也需要各种条件才能产生和壮大。如果我们能了解这些,就有办法克制、削弱、化解愤怒的情绪。

>>05.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会显现很多负面的东西,对此保持敏感、警醒,是我们一辈子都要去做的事。

然而,大多数人对待负面情绪的态度都是听之任之,反正迟早会过去,那就等它自己过去好了,何必那么认真地对治。这主要是因为没有认识到负面情绪的破坏性,它使我们失去对整体局面的判断力而愚蠢地陷入愤怒、嫉妒或惶恐中。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很难做出明智的决定和行动,很难照顾到自他的利益,甚至会使自己和他人处于危险的境地。

>>06. 负面情绪的一个特点是,如果你不对治它,下次它再出现时能量会更大,如果你一直不加以对治,它就会慢慢挤走其他的情绪,使你的情感世界成为它的天下。

不论你遇到什么情况,你都会习惯性地诉诸一两种负面情绪,比如一个爱生气的人,即使遇到本该高兴的事,他也能找出让人生气的理由。

我们往往会认为这种人本性如此,其实他只是每次在恼怒的情绪升起时,没有认真加以对治。他的心本身并不是一颗愤怒的心。

>>07. 负面情绪会破坏我们内心的安宁,有些是短暂的,有些更持久,而这种更持久的破坏往往也来自我们自己对负面情绪的看法。

比如说,当我们身陷危险中,恐惧可能让我们更加警觉、灵敏,做出一些在平常状态下无法做到的事。

这种恐惧对我们的身心不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有时甚至能化险为夷,但是如果我们左思右想,抓住恐惧感不放,还不断添加丰富的想象,心里只能越来越害怕,最后完全被自己制造的恐怖情绪淹没,仇恨、悲伤、焦虑等等也都是这样。

>>08. 人们常说凡事要想开一点。想开一点就是不强化对事件和情绪的负面认知,不在心里编故事夸大、加重感受。

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让自己沉浸在对人对事的无益的想象中。

>>09. 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情绪具有传染性。当一个人情绪不好的时候,周围的人都会受到影响,大家先是感到心里不痛快,接着不知不觉中传染上坏情绪,继而又把坏情绪传给别人。

久而久之,大家就会共同形成一种惯常的氛围,可以是家庭氛围、工作氛围,也可以是更广泛的社会氛围。比如你早上出门坐出租车,下车时司机找零找给你一张假币。

你后来才发现,心情一下就变得很糟,到公司脸色还没缓过来,跟你打招呼的同事就会想是不是你对他有意见。他心里有气,转身就把气撒在正好进门的快递员头上。快递员没头没脑地被人训斥,很不服气,骑着摩托车在路上也就没那么礼貌了,拐弯时抢行一步。

一辆轿车躲避不及撞上前面的车,两位轿车司机开始互相指责……再说你收到假币,很自然的反应就是想办法把它花出去。那位出租车司机也是从前面的乘客那里收到的假币,他也是被骗了,他又接着骗你,你被骗了,转过头来又想着骗别人。

你们平时都是和气、诚实的好人,可是在坏情绪的传染、影响下,却侵犯性十足地生气、迁怒、互不相让,甚至骗人。如果大部分人都这样,就会形成一个焦虑、不信任、自私、粗暴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生活,大概没有人会感到幸福。

负面情绪具有欺骗性,它让我们相信可以从中得到保护和满足。很多时候,我们发怒是因为觉得这样我们会更强大,可是你看辩论中,往往是理屈词穷、眼看败局已定的那一方先失去耐心甚至开始攻击谩骂。

同样的,傲慢恰恰暴露的是一个人性格的不成熟和内涵的不够丰厚。没有什么比贪婪更具欺骗性,我们总以为自己不快乐的原因是拥有的太少或想要的没得到。

虽然正当合理的需求与过度奢求之间的区别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如果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得到某种东西或实现某种状态,而不是这个东西、这种状态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我们就该小心,不要被贪婪牵着鼻子走。

比如我们要生存就必须吃东西,但是如果我们关注的是吃而不是吃饱,就很容易吃过头。过度饮食的结果不是强壮身体,反而给身体带来损害。

对负面情绪进行仔细观察,我们会慢慢发现,负面情绪的存在直接意味着幸福感的缺失。没有自律,无论是建设自己的幸福生活,还是建设大家共同的幸福生活,都不会有太大的效果。

然而,自律不是压抑情感,不是遵循强制的规定,也不是要做出一副道德楷模的样子给人看。自律的动机是考虑他人的感受,不想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给他人带来伤害,让他人痛苦。

作为佛教徒,我们远离十恶业,守持居士戒、别解脱戒,都是出于这个目的:不伤害。

>>10. 如果不能将世俗的事全部放下,心里也一定要明白:解脱才是自己这一生最重要也是最终的目标。然后,一步一步地修行,这样坚持下去,对世间的执著与贪恋就会慢慢减轻,最终得到解脱。

>>11. 许多人只有到了老年才真正开始关注心灵和生命价值的问题,这确实有些晚,但与他们相比,更多的人哪怕死亡迫在眉睫,也不会去思考自己将何去何从。

>>12. 看看现代社会,人们一切的苦恼、挣扎都源自对无常的恐惧,忙忙碌碌无非为逃避无常。非常有意思,有的人居无定所地过着安宁的日子,有的人却在豪华住宅里一辈子逃亡。

>>13. 人们逃避无常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所处的真实状况。首先他们认为无常只是人生的一种际遇,像逆境,只要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就可以规避。他们很努力地尝试不同的方法,希望得到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然后才能安心生活。

可是,他们极力排斥的恰是生活本身,除了变化,生活中还有什么呢?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生命中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四季更迭,人事代谢,我们的身体、情绪、思想,无一不在变化之中。

无常不是人生的一段过渡期,而是整个人生,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必须与它终生相处。其次,人们认为变化会带来痛苦,如果一切都恒常不变就不会有痛苦。

其实无常不好也不坏,它既意味着有得就有失、有盈就有缺、有聚就有散,也意味着有失就有得、有缺就有盈、有散就有聚。开心还是伤心,全看你的立场和态度,与无常并没有必然关系。

无常粉碎了我们对安全感、确定性的幻想,本以为牢不可破的观念、思想会改变,本以为相伴终身的人不是生离就是死别,健康的身体会突然被疾病打垮,一帆风顺的事业会转眼间破产。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脚下随时可能踩空时,便本能地想抓住什么,这就是执著的由来。

由于我们想抓住、想依靠的东西本质上是抓靠不住的,所以才会痛苦。造成痛苦的并非无常,而是执著。逃避无常不仅是徒劳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接受无常,开始是一件痛苦的事,因为从久远以来,你一直习惯于逃避它。其实,无常像一个面貌丑陋、内心温柔的怪人。

如果你不熟悉他,会害怕看见他的脸;一旦你了解他,就能与他愉快相处。人们在称心如意的时候,往往忽略无常,尽管情况越变越好也是一种无常。只有在面临伤痛、疾病、分离、打击、情况变糟时,才突然感受到无常。

这是生命在以一种猛烈的方式提醒我们:不要沉溺在安全的幻梦中,没有永恒不变,没有万无一失。如果现在不开始关注精神修持的话,这一生也很快将在盲目的追逐和焦虑中空耗过去。

>>14. 人们总是把因果和报应相提并论,我却不喜欢“报应”这个词,因为它让人感觉冷漠、疏离,有一种惩罚的意味。我们不认为如果自己做对了,就会有人赞赏、保护我们,如果做错了,就要受到处罚。事实上,从头到尾我们都是自己对自己负责。

>>15. 我们遭遇的困难、痛苦只是过去行为的一个结果,没有理由责怪他人,也没有必要自责。

你若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它,那么正在经历的痛苦不仅完结了一段旧的因果,而且还会成为一个新的善。

>>16. 开启一连串正面的反应。所以,痛苦并不总是坏事。人生的得失起伏都可以是觉悟的契机,关键看你以怎样的心去面对。

>>17. 我们非常重视发心,因为行为的后果主要是由它背后的动机(也就是发心)决定的。

>>18. 每个人的世界观都应由自己去建立,盲目或被迫接受他人的观点都是对生命的不尊重,但是封闭内心、固守成见同样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19. 除了当时极其鲜明而强烈的屈辱感、挫败感外,其他一切都退到模糊的背景中去了

>>20. 放松可以说是修行的第一课。生活中人们最惯常的状态是紧张、对抗,对自己、对别人、对周围的一切都紧张兮兮。

我们不喜欢生活在自己的掌控之外,任何一点不确定都会让我们焦躁不安,所以我们总是神经质地忙碌着,即使身体没动心里也从没停过,深谋远虑想防微杜渐。

一帆风顺时,我们希望这种美妙的状态能一直保持下去,不想看到任何突发事件打破生活的完整平静。

>>21. 生活中发生任何一件事,都让我们心头一紧,必须立即判断出它的利弊以采取相应的行动。

对自己有利的要让它锦上添花,对自己不利的要赶紧想办法压下去或推出去。我们自以为是生活的故障检修员,整日一副严阵以待的模样。

>>22. 身处顺境的时候,饶是这样不安,陷入逆境会怎样惶恐更可想而知了。我们仿佛每天头顶磨盘走来走去,感觉要被压垮了,世界缩小到只剩下眼前那一堆困难。

诸事不顺,我们越发相信自己是世界上最倒霉的可怜虫。这种自艾自怜的情绪使我们觉得自己更有理由责怪、刻薄、报复、折腾。

我们乐此不疲,以至于忘记生活原本就是变化无常,喜忧参半,甚至有点混乱的。哪怕我们耗尽毕生精力,也无法使它更可靠有序些。

修行只是让自己放松下来,不再对抗,习惯那种不确定性并安住于此,有人也把这称为自在。

>>23. 我们之所以很难体会到本心,是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大都在牵着我们朝与本心相反的方向走。

很多习惯,尤其是心的习惯,让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窘境,比如前面说到的紧张对抗,还有趋利避害、推卸责任、自以为是、太在意自己的方式等等。

我们修行便是要以一种温和的方式扭转这些习惯,使自己逐渐摆脱困窘的境地。

>>24. 趋利避害大概是所有众生最根深蒂固的一个习惯。趋利避害本身并没有问题,我们想脱离痛苦、寻求解脱,这就是趋利避害的一种表现。

但问题是很多人对趋利避害上瘾,只要一感觉不舒服,马上就另外寻找慰藉,不给自己留一点时间去认知和体验。

天热要开冷气,天冷要烧暖气,风吹日晒很辛苦,出门要坐车。就在这个忙不迭寻找安适的过程中,我们不但错过体验四季的乐趣,而且还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容易受伤害。对趋利避害上瘾,也有人称之为“纵欲”。

我们一般认为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才是纵欲,不过在较微细的层面上,只要有条件,每个人都愿意纵欲,因为纵欲是人们逃避不安的习惯性方式。人们孤独、烦闷或

>>25. 时候,会喝酒、暴饮暴食、购物、打电话、上网,或者窝在沙发里不停地换电视频道,反正就是不想留一点空间给自己去面对那份孤独、烦闷或压力。

用来帮助我们逃避不安的种种活动本身又会带来新的烦恼和问题。我们的初衷是让自己免于痛苦,得到安适,而实际做的却是用一种痛苦代替另一种痛苦,如此循环往复,更强化了我们的恐惧。

>>26. 以前的人排遣情绪还能写信、看书或培养某种陶冶性情的爱好,而现在的人远没有那份耐心,除了对轮回,对什么都很快就厌烦。人生如朝露,可我们似乎还嫌它过得不够快。现代社会处处可见许多人对趋利避害上瘾

>>27. 人们不能容忍哪怕是一丁点的不舒服、不满足、不方便,所以不停地寻找安慰、便捷,并且相信能找到。

>>28. 常听人把烦恼增多、内心空虚归咎于物质的繁荣,其实不尽然。物质会对人心产生一定影响,但关键还是人心在作怪。

烦恼多,是因为物质条件改善后内心执著的东西更多了。以前你可能只有一块手表舍不下,现在却有房子、车子、存款时刻牵着你的心。内心空虚也是因为物质丰富后有更多逃避痛苦的选择,你可以更频繁地变换安慰的方式,结果你便更频繁地感受到不满足和挫败。

>>29. 我的这四段经历可以代表人们对痛苦的四种态度:有人希望痛苦尽快结束,结束了就会一直幸福下去;有人在痛苦的同时不忘享乐,痛苦并快乐着;有人虽然不再惧怕痛苦,但痛苦妨碍了他的修行;有人拥抱痛苦,在痛苦中找到通向自由的路途。

>>30. 日常生活中,自以为是有时还表现为自卑。坚持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变这个观点,这不是自以为是又是什么?自卑与自负一样,遮蔽了我们的当下,使我们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同时也阻碍了我们与外界的交流。因为缺乏交流,我们感到孤单、孤立。

>>31. “认为自己是唯一的”会放大我们的感受。比如说参加考试,如果有一半人通过而你是其中之一,你会很高兴,但如果只有你一个人通过,你就不仅是高兴,简直是欣喜若狂;同样,如果有一半人被淘汰,而你是其中之一,你会很沮丧,但如果只有你一个人被淘汰,你就不仅是沮丧,而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冤、最不幸的人。

当你处于情绪的低谷而又孤立、封闭时,你很容易就会认为自己比所有人都更悲惨、更不开心。事实上,你的情况肯定比你想象的要好。

>>32. 现在很多人因为承受不了痛苦而自杀,每次我听到这样的消息都难过极了。死亡对他们来说是多么巨大的未知,而未知有多大,恐惧就有多大。

死亡的过程中四大分离,那种痛苦根本不是活着的人所能想象。尽管如此,他们仍然选择死亡,可见他们生前感受的痛苦的确是到了无法承受的程度。

>>33. 也许有人会觉得放掉这个、放掉那个,说起来容易,而实际做起来,委屈、无奈、懊悔、愧疚、惶恐、挫败的感受是那样强烈而真实,不是自己不想摆脱而实在是无力摆脱。

>>34. 如果是这样,也就不必急于放掉什么,不要再为难自己,你已经很不开心了。有那么多烦忧伤痛要放在心里,你该需要一颗多么大的心呐!那么就给自己一分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的心在慢慢扩大。

它很柔软、很有弹性,慢慢地,它把这个伤痕累累的自己包容进它的温柔之中。它扩大到整个房间、外面的院子、街道、行人、桥梁、城市、江海、山峰、天空、日月、星辰……专注在那种可以无限延伸的开阔感中。当你再次睁开眼睛,你会感觉好一点。

>>35. 我们拒绝与他人沟通,通常是因为我们觉得那些人不会理解我们。我们排斥他人什么,实际上正反映出我们排斥自己什么。如果你觉得别人不会理解你,说明你也根本不想去理解别人。如果你讨厌别人贫穷,说明你害怕自己贫穷。如果你排斥别人的浅薄、狭隘、冷漠,说明你不想面对自己身上的这些东西。所以,我们只有不排斥别人才能接受自己。

>>36. 冷漠往往不是因为缺乏爱的能力,而是因为不相信自己敞开心胸的能力。

>>37. 一个神智清明的人,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以害人为乐的,所以面对伤害过我们的人、与我们作对的人,让我们难堪、讨厌的人,我们可以去体念他的烦恼,检验自己的宽容和开放能力。可恶之人总能一眼看到我们的弱点,直戳痛处,因此与他的相遇正是我们修行的良机。一切痛苦

>>38. 都来于自己的执著,如果有人让我们痛苦,我们首先应该检视的是自己。从这个角度来说,可恶之人是我们的老师,他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我们的执著在哪里。对这些以怨敌形象出现的老师,不论我们现在感觉多么难以接受,最终都会真诚地希望他们快乐。没有他们,我们在仁爱的道路上真的无法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39. 每个人都有良善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只要内心还有执著,就不能避免对人对己的伤害,所以嫌恶那些无明习气更重的人,就像是五十步笑百步。一个人不会因为贴上了道德或不道德的标签,就能解脱或不得解脱,解脱超越了这些。慈悲行者坚信一切众生解脱的潜力,因而不肯舍弃任何众生。

>>40. 如果不能面对自己的混乱,定力将无从谈起。

>>41. 合家团圆从来不是我们心目中幸福的体现,我们最大的幸福是解脱,所以只要一家人都走在通向解脱的路上就满足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次第花开》|现代人安顿心灵的智慧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