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解说词:47集—世界都会长安

第47集:世界都会长安


公元8世纪初,一支由日本官员、留学生、学问僧等组成的访华使团离开了他们的家乡,乘风破浪,开始了远航到千里之外的唐朝长安的生命之旅。这种使团叫做遣唐使,如同前几次一样,他们此次访华,是为了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文化。伊斯兰圣哲默罕默德曾经说过,寻求真理,哪怕远在中国。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流光溢彩的黄金年代。唐王朝的都城长安,是各国使者不畏生命危险,都想到达的地方。就在那一刻,犹如阿里巴巴念动咒语一样,巍巍都城的大门随之豁然洞开,一座街道极其开阔。宫殿堂皇、布局整齐、辉煌壮美的长安城尽展眼前。毫无疑问,长安是一座辉煌壮美的国际都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长安,是世界精神和国际精神的滋养地。在这里,能看到数量最多的外国人,品尝到花样最多的异域食物,接触到种类最多的宗教信仰。这背后,是唐朝统治者推行的开放政策,也因此,长安才能成为亚洲乃至全世界最先进的城市。


陕西西安,古称长安,自西周在此建都以后,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定都于此,号称十三朝古都。尤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辉煌强盛的两个朝代,汉、唐均在此建都。汉长安城遗址是目前在中国保存的最古老,也是最完整的都城遗址。通过洛阳铲,考古学家能探测到地下遗址的位置、大小和形状。我们现在得以通过遗址,窥见当时汉长安城的辉煌。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徐龙国:那么这个地方,就是在西汉末期和东汉末期,都经过好多次的焚烧、战乱,那么这个墙就是当时当时火灾的一个现场,而且这些,当时就是支城门的柱子,都被烧毁了,这是炭化留下的灰烬。


公元581年,位高权重的北周外戚杨坚称帝,建立隋朝。当时的长安城饱受战争破坏,规模狭小,凋残破败,官民杂处,加上渭水南侵,城市排水系统毁坏。而且,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水皆咸卤,不甚宜人。杨坚决定,迁建新城。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王静:新建都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隋文帝先跟宰相高颎和大臣苏威在夜晚进行讨论。他们讨论的结果本来是比较秘密的,但是第二天负责观察天象的官员庾季却来报告说,他夜查天象,又俯察图记,与占卜的非常相合。说要迁都,又进一步劝说,说汉长安城的水质已经受到污染,不适合居住了,赶紧迁都吧,这正符合隋文帝的心意。所以隋文帝就颁诏,说汉长安城已经不是王者之居,他要在汉长城南面的,东南的龙首原上,重建帝都。大兴城就开始新建了。


营建新城的具体工程由著名的建筑大师宇文凯主持,那时的宇文凯只有二十七岁,即被任命为营建新都的副监。副监,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工程副总指挥。但正是这位年轻人,全面负责了新都城的设计及营造。他实地考察了汉以前的首都布局特点,吸纳以往都城的规划布局特色,又走遍长安四周,实地踏勘。根据风水学的原理,精心选址,最终选定了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原南麓这一大片开阔的风水宝地。此处,地势南高北低,六条丰腴的冈阜(六道坡),东西横亘于现在的红庙坡到大雁塔之间,北倚渭水,东濒浐河和灞河,西临沣水,南对终南山,地势敞阔,风景秀美,水陆交通便捷,形胜极佳,确是建都的理想之地。


工程进展得非常顺利,仅仅历时九个月,一座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新都便拔地而起。因隋文帝早年曾被封为大兴郡公,这座新都就以大兴为名。第二年三月,隋文帝正是迁入大兴城,到了唐代,长安城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宽,名字又变回了长安。这便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隋唐长安城。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教授齐东方:一个新的国家一定会有一个首都,因为这个首都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发号施令的这么一个场所,实际上也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这个反映了这个中国大一统以后的一个必然的这么一个现象。


长安城总体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宫城、皇城和京城。京城,又称外郭城,则主要是居民住所所在的地方,以及东市和西市。皇城主要是朝廷的各种政府机构。宫城为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之处,包括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长安城的设计,体现着中国古代宇宙论的图式,太极殿正对着北极星,象征着天子上应天帝,受命治国。太极殿前承天门外的大街,被称为承天门街。从承天门经过皇城的正门朱雀门,到外郭城的正门明德门,这条笔直的中轴线,也构成了一条国家礼仪的延长线。一些礼制建筑,如太庙、太社,对称地分列两边,可以说长安在营造之初,是为了展示新王朝的正统性,而建设的宇宙之都、礼仪之都。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宁欣:三重城并不始于隋唐,但是我们看到,只有在大兴城和长安城是我们看到完整的,而且有很好的考古发掘的这个材料的证明。所以有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重城的这个区划,功能区的区划,非常的严格。另外,坊、市、宫全部都有墙,坊区是居民区,市区是商品交易区,然后,宫城是皇帝、后宫,办公和居住活动的场所。皇城是中央,这个官署集中所在地,功能清楚,区划有序,这是古典城市的典范,而且是鼎盛时期。


中国的城市至少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唐代长安城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长安城的规划和设计,代表了当时世界上的最先进的水平,也奠定了此后中国都城设计的基础。数世纪以来,中国都城规划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特点就是对历史的尊重,对传统的尊崇。虽然城市规划和设计,在不断演变,但是所有的中国都城都有共同的建筑特点。


每座中国都城都是被四面外墙包围,且四墙壁相互垂直,形成一个矩形,建有防御性的哨楼或城垛,在这些城墙内,通常还有两个或者更多的小矩形,街道都是南北向和东西向。从空中鸟瞰,犹如一个巨大无朋的围棋盘。这是传统天圆地方观念的体现。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教授齐东方:中国古代都城建设是有他自己独特的理念,也有他自己独特的建筑布局,还有他整个发展演变脉络,中国主要还是军事中心和政治中心,从城市布局就可以看出来,比如像长安城,他把皇城和宫城,就是皇帝居住的宫城和当时的行政管理机构的皇城,放在全城的北部正中。然后东西南三面环绕着里坊。然后在左右配置,一边一个市。就是很理想化的这样一个城市,实际上是围绕着皇权,围绕着宫城,来设计的这个城市。


保存至今的西安城墙,其基本面貌是明代洪武年间(公元1368-1378)夯筑,隆庆四年(公元1570)加砖砌筑的。在清代又经多次修补,残存的明代长安城仍依稀可见其磅礴恢弘的威仪。


隋唐长安的规模非常大,据考古工作者对遗址的实测,长安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2米,周长36.7公里,规模巨大,长安城总面积84平方公里。隋唐长安几乎是明代长安城的6倍,这个数字也相当于同期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的6倍,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即现在的伊斯坦布尔的7倍。大明宫是唐高宗之后,大多数唐朝皇帝日常起居听政的地方,总面积320公顷,相当于3.5个北京故宫,其气势之宏伟壮阔可想而知。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李春林:现在咱们所在的就是大明宫里面最重要的一座大殿,叫含元殿。在唐代,这个大殿的主要功能就是朝请,唐王朝在这个地方举行元旦朝会的地方。再就是有时候皇帝登基的时候在这里颁布诏令,一些很重要的场所。


从残存于今的这些巨大的大理石柱础,我们可以想见当年唐朝大明宫的雄伟气派和这个东方大帝国的浩瀚威严。盛唐诗人王维“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诗句,描写的正是唐朝皇帝在大明宫接见外国使臣的壮观场面。大明宫内的建筑遗址保存于地面的有含元殿、翔鸾殿、栖凤阁、三清殿、太液池、大角观等。对于大明宫的考古工作,是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的,至今已有将近六十年的时间,但还有很多遗迹等待着考古工作人员去发现。大明宫的风华,似乎是我们永远品味不尽的。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李春林:从2011年开始,我们对含元殿西北180米这个区域进行发掘,从那个时候到现在已经三年了。在唐朝的时候,这个区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区域。我们根据文献记载,然后根据古代典籍里边的图录,我们排比,我们初步判断这个地方是唐代中书省遗址。


在长安城内,南北向街道共11条,东西向街道14条,其中连通城门的街道是城内的主干大街,其宽度大多在100米以上。如此宽阔的道路,即使在今天的城市规划中,也依然是个相当惊人的数字。长安城的人口在当时达到了一百万,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对于一座特大型都市而言,居民用水的有效保障,生活污水的及时排泄必不可少。唐都长安城,在城市建设上采取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供排水系统。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教授齐东方:这么大一个城市,如果你不解决供水问题,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水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像人体的血一样,供水系统在长安是很重要。而且在设计长安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把东南面的河引进来,有主干道还有一些支干道。因为古代的时候和现在这个用水不一样,而且基本上里面还有打井的。当时长安城是还是可以喝井水的。


宇文凯在建城时巧妙地利用自然地理条件。在城东修筑龙首渠,以引来浐水。在城南,修筑永安渠,引入洨水入城。其后,唐都在隋代的基础上继续扩建,长安城供水工程日臻完善。城外修建的护城河,不仅是军事防御工程,它同时也成为了城市排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可排泄城内污水, 又能兼蓄地面雨水。 经过合理设计将供水和排水系统区分开来非常重要, 因为饮用被污染的水会引发瘟疫,这会限制城市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王静:长安城的街道,它是中间高、两边低,然后水就跑到道旁的街沟、壕沟中。除了这个还有,排水系统由渗坑和渗井,渗坑的水再排到小的排水沟,再排到大街旁边的排水沟,再流入城壕之内。


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唐都长安已经具备了完善的城市功能。在唐初,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制,纵横交错的街道将长安城的外郭城分为108个里坊和东、西两市,居民区就坐落于一个个的里坊之内。各坊里,排列整饬规整,长安城的居民被严格限制在各个里坊之中。每个里坊都设有里正,负责早晚依据鼓声启闭坊门。到了晚上,大街上即空空荡荡,如果违规夜行就会受到巡夜金吾的盘查。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教授齐东方:这个是有浓厚的军事堡垒的性质,每一天,这个早晨和晚上定时根据鼓声来开启坊门,也就是说,白天可以在大街上随便行走,但是到晚间,都要回到自己坊里头,有点戒严的性质。这是长安城,特别是在长安城前期,就唐代前期,长安城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浓厚的军管性质。


但为了能够充分满足上百万居民日常的衣食住行、劳作、休闲娱乐之需,里坊内建有旅馆、当铺、青楼等各种建筑,大大小小的寺院道观也散布其中。东市和西市分别位于皇城的东南和西南,街道两旁店铺林立,繁华异常,集中了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当。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教授齐东方:当经济发展以后,逐渐在坊里边有一些商业活动的场所,甚至它的热闹程度超过了政府规定的东、西两个市。这还不说,到后来,又出现了夜市,叫昼夜喧乎,灯火不绝,就是我们讲的这个夜生活。工商业发展起来自然就要冲破这种里坊制度,所以到唐代后期沿街开商店,把坊墙推开了,而且出现了夜市,就使这种原来具有浓厚军事性质的这么一个城市,开始发生了一种本质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完全是由经济文化发展引发的,是一种不流血地冲破了当时的里坊制度。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这是在唐代完成的。


因为唐王朝的开放政策,长安城的经济非常繁荣。长安城,成为当时东方世界中最重要的商业和贸易中心,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民百姓和四面八方的外国使臣商人等,


如潮水般络绎不绝、蜂拥而至。 数以千计的西域商人长期居住在长安,这些西域移民的后代现在仍居住在这里。


西安清真寺附近回民安守信:原来我前一辈的祖先,像我父亲,我爷爷,我老爷爷,从他的这个长相上讲,好像有一点什么呢?有点阿拉伯的这个,有一点波斯的这个人的这个长相,就是说根据这个判断,可能是就是说,从那里来到西安,来到这里定居的,就再没有动过,而且从我这个姓啊,它也是外来姓,对吧,我姓安嘛。


现在西安的市场和当时的市场也很类似。有些深受人们喜爱的食物的做法可追溯到唐朝时期,如各种饼和烘烤方法。丰富的香料和异域食物是那个繁荣时代的常见之物。在这里,能看到数量最多的外国人,品尝到花样最多的异城食物,接触到种类最多的宗教信仰。


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规模的一座国际化大都市,长安城的人口结构可能是最为复杂的。这里,既有皇帝和他的百官所组成的中央政府,有庞大的军队,有京城本地的居民,


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官员、士人与商贾,更有来自周边各国的使节、商人、留学生和形形色色的僧人、道士、传教士。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教授齐东方:一个城市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给不同行业的人,以各种手段谋生的人,提供了这么一个舞台。如果是在中国古代都城,这个舞台就非常重要。这一个人你要是在某一个方面有所成就,没有在都城这个舞台表演过,好像是不行的。而且都城就是产生政治家、经济家、思想家的这么一些地方,特别是文学家,你看很多文学巨匠都是在长安嘛。就是有一些人你也得到长安,这个来了以后,你才能变为全国有名的这样的人,包括李白,他不也最后到长安表演了一番嘛。像杜甫啊,白居易,最后不是都到了长安吗。


长安文化昌盛,人文氛围极为浓烈,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当时,有很多著名的艺术家居住在长安。唐三彩制作精美,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唐代高超的工艺水平。


陕西省唐三彩艺术博物馆研究员尹夏清:这个里面有一些文化的交融和包容,像唐三彩当中的这种钴蓝,钴成色是蓝色的,那么这种钴成色,也是域外带到长安的。那么长安,再加上我们本土有的一些成色剂,就烧造了斑斓璀璨的唐三彩。众所周知,唐人非常喜欢马,所以对马的喜爱,那么唐代的工匠,对马刻画也是非常细致的。


在唐代,马匹深受人们喜爱,大明宫的广场上会举行舞马表演,这里也是皇帝接受朝贡马匹的地方。走在盛唐时期长安的街道上,异域习俗随处可见。


市场里的外国商人,广场上精湛的表演,走在街道上的胡僧,宴会上的琵琶表演者,这些情景在当时都非常普遍。


对于长安的少年来说,那些肌肤如雪、高鼻深目的胡族女子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更何况,她们当垆贩卖的还是当时中国比较稀罕的葡萄美酒, 而她们所擅长的胡旋舞,更具有中国传统歌舞中所缺少的那种热烈与奔放。


事实上,正是那些肤色殊异、衣饰多彩、操着不同语言的外来人口,造就了长安城独特的魅力,他们是一道道流动的风景。


无论是在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领域,还是在服饰、游乐等社会风俗方面,盛唐长安都受到异域文化的巨大影响。唐朝,以宽广的胸怀热情欢迎各国文化。外来文化长驱直入,中外各种文化在此交流、碰撞、相互激荡。丰富多彩的文化,既丰富和满足了长安居民的精神生活,更为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发展创造了良好契机。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静:国际性的都会,它都会有流动性非常大,外来的人口,他可以常住,他可以走,还有这种短暂性的,来探亲,来访友,来旅游,来寻找机会,来些什么公干私干,他都来。所以就这种交流的频率比较大,他才可能给这个城市带来这种国际性,才能具有比较高度的国际性。


西安碑林保存了一块叫做《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石碑, 该碑立于唐德宗建中二年,用汉字和叙利亚文双语写成,详尽记录了当时的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如何通过波斯人在唐太宗年间传入中国,并在中国流传开来的情况。这是中国与波斯及西方各国密切交往的历史见证,也是长安作为一座世界文化中心巨大吸引力的证明。


西安碑林博物馆馆长赵力光:他这个碑本身这个形制,和中国古代的碑刻都是一样,下面是龟座,上面是螭龙。像我们这个碑能看到它上面,是有基督教的标志,上面有十字架,它下面还有很多的文字,都是古叙利亚文字,这个都是一些僧名。这个碑石就记录着,这个基督教的一支叫聂斯托利教派,后来传到中国的情况。在唐代贞观九年,景教僧,其实也是一个传教士了,他来到长安来传教,受到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宰相房玄龄亲自到城外迎接,后来这个景教,就在长安城里头传教,建了很多寺院。那时候就是说,法流十道,寺满百城。


长安对世界的包容可以通过它对宗教的包容体现出来。摩尼教、祆教、景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等外来宗教,在这里都能被接受,佛教更是在这里得到了繁荣发展。


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贾麦明:现在我手上拿的这个,就是唐代的汉白玉雕的,一个观音菩萨像,我们知道唐代非常重崇尚佛教,在唐代长安城109个坊里面,几乎每一个坊里面都有比较大的寺院。那么我手上拿的这个汉白玉雕的这个观音像,它雕刻非常地精美、静穆,就是唐代人对佛教的崇拜,已经达到非常高的境界。所以我们看到雕的工艺,非常的线条流畅,雕的工艺也非常的精美,这是其他朝代所无法比拟的。


坐落在西安市中心的清真寺,现在仍然是当地穆斯林的聚集地。和当时长安的情况类似,白雪让这座清真寺更加美丽。


西北清真大寺阿訇马良骥:我们现在的这个清真寺啊,通常人们把它叫清真大寺。历史记载的是唐朝天宝元年,公元的742年,这个清真寺建成以后啊,这个唐朝的,波斯人、阿拉伯的人,云集西安,经商的、做事的,所以我们的先知,默罕默德讲过一句话,说你们求学远在中国,所以就说明了当时长安和阿拉伯的关系很紧密,而且历史也很长。


西北清真大寺阿訇马良骥:清真寺啊,它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的礼拜念经的地方,既是宗教活动场所,也是穆斯林见面沟通的良好机会,也是为穆斯林大众服务的一个场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教授齐东方:寺院变成了一个公共活动空间,这是中国唐代长安城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因为这个寺院有建筑,你可以瞻仰,有园林你可以游玩,另外寺院里有壁画,这些壁画都是当时唐朝名家画的,像吴道子,这些人都在寺院里面画过壁画,所以到寺院里头,可以欣赏这些艺术品,另外有的还可以在里面住,可以在里面读书,所以它变成了一个公共活动空间,这是中国当时能够,我们能想到的公共活动空间,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所以跟欧洲那些城市是不太一样的。


2004年4月,西安传来了一个令学界震惊的消息,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从民间征集到了一方珍贵的唐代墓志,也就是著名的《井真成墓志》。志文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无疑是第一句: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


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贾麦明:这个墓志是2004年春天,在西安市的东郊发现的,一经公布立即在国内外引起了比较大的轰动,特别是在日本。这个墓志,它的发现,首先它是第一次发现日本遣唐使有关文物。第二,日本国名出现在文物上,它是最早的。第三,它是我们研究中日古代文化文物交流,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资料。


作为东方世界的文化中心,长安对东邻岛国日本的吸引力更是无与伦比,成千上万的日本人终生孜孜以求,渴望能够踏上中国的土地,能够到长安去。他们把能到长空去留学、求法、观光,亲眼目睹大唐盛世的威仪,视为一生中最大的荣耀。大多数学者认为,当时日本至少曾派遣过19次遭唐使到中国。在《万叶集》中,他们被称为入唐使,其中有很多当时的日本名人。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教授齐东方:外国的留学生、使团、僧人纷纷到中国来,然后他们可以在中国定居,可以在中国娶妻、生子,就可以结婚长期居住这,甚在可以参加中国的科举考试,当官。比如说日本有个叫阿倍仲麻吕的,他后来改个名叫晁衡,这个人不就是日本来的,在中国学习,通过了中国的科举考试,做到了三品官。这三品官意味着什么,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是部级干部。能够做到中国官僚核心的、很高的干部。


阿倍仲麻吕的中文名叫晁衡,平日与李白等中国诗人交好,饮酒作诗,相谈甚欢,交情颇笃。在听到他不幸遭遇海难的传闻后,李白还深情地写下了《哭晁卿衡》一诗痛悼好友。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徐建新:阿倍仲麻吕在中国学习的非常地卖力,非常地用功,有很深厚的学识,而且和当时很多的文人都结下了很深的友谊。那么像他这样的人,在遣唐使中还有这样的人,比如说空海大师、最澄大师,还有吉备真备,这些人呢,后来都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吉备真备,是一位在中国留学十七年的遣唐使,后来回国后官拜宰相,在教育、文化、军事、法律、建筑、历法等方面,仿照大唐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古代日本文化的发展。这对日本的文化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北京大学教授吴宗国:那么随着日本本身的发展,对唐朝了解的不断地加深,遣唐使带回去的就不光是制度,而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唐朝的文化。所以说唐朝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遣唐使带回日本的唐朝文化,还包括建筑和城市规划。日本有两座著名的城市,即平城京和平安京,完全仿照了长安城的布局。公元710年起,平城京被作为日本首都。这个矩形的城内,无论东西南北,每隔约五百米就有大路相通。皇城平城京的大门朱雀门,几乎是直接仿照长安城大明宫的朱雀门建造的。


平安京是另一座仿照唐长安建造的城市,我们现在看到的平安京曾经是日本的千年首都。它始建于794年,建筑呈长方形排列,以贯通南北的朱雀路为轴,分为东、西二京,和长安的布局很相似。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王静:唐长安城因为唐王朝的世界影响力,对东亚的城市也有着很深的影响,日本的平城京和平安京,就是深受长安城规划的影响。日本的佛寺布局也深受长安佛寺布局的影响。以长安文化为核心的唐文化,也深刻影响了东亚日本、朝鲜。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徐建新:中国人当时的心态是非常自信,我认为是非常自信和开放的。可以说在当时东亚这个周围呢,恐怕至少它认为没有人可以把它征服,或者凌驾于它之上。它是一个文化辐射之源,它是向周边辐射,文化的源头在它这,因为它有这份自信。


吐蕃王朝在青藏高原几乎与唐王朝同步兴起。当这个新兴王朝主动开启了与唐朝友好往来后,唐蕃之间不仅成就了美好的爱情故事,唐王朝也把自己最先进的文化技术无私送给了这个友邦。


公元641年,大唐公主文成公主即将踏上遥远的旅程,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她的嫁妆极为特殊,包括了布匹、纺织工具、农具、农作物种子、乐器、金银器具、绫罗绸缎等等,而最重要的,还有大量的图书典籍、天文历算、医方诊断疗法等。


文成公主从长安带到西藏的嫁妆,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成果。文成公主的陪嫁队伍也与众不同,在随行的六百多人中,


包括了铁匠、瓦匠、木匠、农艺师、酿酒师、厨师等能工巧匠和技术人员,文成公主的远嫁对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


此后的长安,大量的吐蕃贵族子弟聚集在这里,对唐朝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学习,他们希望给吐番社会带回新的风气。正如唐人陈陶在《陇西行》诗中所言,“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长安是如此的著名,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陆路到海上,各种肤色的人从四面八方而来,在这里学习生活,进行商贸往来、文化交流、政治联姻等等,以至于它成为了世界级的都城。


城市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虽然长安规模宏大,坚固无比,但是并没有历久长存。从9世纪到10世纪初,长安经历了多次兵灾战火。公元904年,朱温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长安城的宫室、城垣与坊市受到极大破坏。经过这次浩劫,辉煌壮丽的长安城几乎变成了一片废墟。原先面积达84平方公里的长安城缩小到了5.2平方公里,仅相当于原来的十六分之一。曾经煊赫三百年的世界都会,犹如一位英华逝去的壮士,烈士暮年,繁华尽落,仅剩下断壁残垣留与后人凭吊,追忆盛唐曾经的辉煌。


但是长安并没有被世人遗忘,毁坏的城墙被重建了,一座新的城市在其遗址上拔地而起。现在,西安是中国西部一座活力无限的城市,它经济繁荣,文化丰富多彩,古老的长安在新时代里重新焕发出了绚丽的光彩。梦回千年,昔日的强盛繁荣依旧清晰可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通史解说词:47集—世界都会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