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无趣浪潮

还是想好好说说第五季的奇葩说。它的性质向来是模糊而多元的,称得上是有综艺态度的干货输出,观点碰撞,暗箭明枪,无数个夜晚,我在电脑荧幕前看着里面的人,笑得飙泪也哭到呛鼻。

 

他们讨论俗语,讨论窘境,讨论情爱,讨论死亡。

每一个超出我原有认知的观点被提出,我的世界就更开阔一点点,享受成为一棵墙头草,在双方的割据中摇摆不定,芦花般荡漾。

其实观点是其次的,更深意的是它告诉人们,人生中没有那么多选择是落子无悔的,人可以是气体,幻化万千,只要我们乐意。


所以这一季,它才让我真正地失望。

新选手们不是奇葩,只是无趣,而已。

我记不住他们的名字,但我记得他们摇唇鼓舌的样子,用镶着蕾丝边的词语点缀平平无奇甚至有些陈腐的观点,空有姿态,满满的野心和匠气

哗众取宠,引经据典,显示自己的博学,思想都是旁人的,他们只不过是一尊光鲜而没有生命力的容器。


最不能忍受的是那个中戏的小姑娘,肉身诠释了什么叫美则美矣。强行给自己安上咆哮的人设,硬拽着看客往这条道上走。

马东是个体面人,戏谑的同时也顾着他人的自尊,我不行,我可能会在她第一嗓子吼出来时就赶紧敲木鱼儿。

置身于节目中的人可能不晓得,屏幕这头的观众就像看了三千年样板戏的精怪,吹毛求疵,一眼就剜得出你几分假意几分真情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趣这个词就变得那么重要了,重要到每一个无趣的人都上赶着自我标榜。

就像“青年秃顶浪潮”的大旗一挥,所有发量没那么乐观的小女孩儿就开始透支信用卡囤积霸王。


社恐的根由有一点是害怕在任何场合遇见自作有趣的人。

他们就像节目中的某一个小男孩儿一样,上场之前先在手稿上标好了一个自然段里有几个包袱,抖完一个包袱就期待着观众们心照不宣的笑。

笑声是他们生活的水泽,他们需要这种半真半假的客套。


说一个残忍的观点,有趣这种属性吧,是天生的。因为把话拎台面上讲,人跟人的泾渭不在有趣和无趣,而在于敏感和不敏感。

生来敏感的人比后者多出一些感知的触角和情绪,所以他们能在极小的伸展范围里捕捉很小很亮的东西,也可以在自己的私人宇宙里翻云覆雨。

而不敏感的人只会觉得,哇,原来世界可以是这样。

这种迟钝不怪他们。

但不敏感不是绝症,它甚至不能算作一个负面的东西。

前阵子给人做心理咨询,对方是很聪明的人,他说的一些话术让我强烈感觉到我们是同类。

他跟我分享很多心事和矛盾,大笑,沉默,克制地哭泣。我们都承认,没有快乐的人生。

每一个人得到的都是均等的,获得多少快乐的人,其随之而来的痛苦同样均等,所以节节相抵,约等于零。


很早之前我说过,我喜欢许知远,他看上去不太有趣,执拗,人到中年依然理想主义且热衷于较劲。

我惟独喜欢他真诚。


戏台子下三千年的看客是很难被打动的,他们冥顽不灵且刚愎自用。如果拿不出新鲜的东西,那就给他们看最真的东西。

观点平庸,言语平庸,整个人平庸,都没关系的。

只要你伸出的手是柔软的,落下的眼泪是温热的。

End.

文/田可乐小朋友

你可能感兴趣的:(青年无趣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