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晨宇出新歌了,又是被群嘲了一番,话术还是老一套,造型雷人,唱的难听,这样的人能红真是没天理。
而我作为华晨宇的一个粉丝,我看到这些话,还是有一点点难受的,毕竟看到自己的偶像被攻击,就等于自己被人吐槽审美低级一样。
我其实是很理解这些喷子的不理解的,排除一些职业喷子,就是专门为了发泄情绪,不分青红皂白为了喷而喷的人,大部分人都只是在嫉妒心的促使下,对自己的审美的一种过激的捍卫吧。
因为我之前就是这种样子,现实生活并不如意,只好在网络世界找找存在感,好不容易对某个歌手有了认同感,欣赏他的作品,但却被一些流量写手拿去恶意对比,自然就很有情绪,就像自己被贬低了一样,再加上网络就是个很安全的,法不责众的地方,也不用面对面,说脏话还不用负责,简直是完美的发泄情绪的场所,自然是肆无忌惮地借着品评作品的名头,进行宣泄情绪。
从这个方面看,网络其实缓解了很大的社会矛盾,至少会少了许多去超市捏方便面的人了。
这是情绪方面,真从作品分析的话,确实,华晨宇的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不能理解的,甚至是刺耳的。
就像我刚开始听他的歌时,也没觉得他唱的有多好听,只是觉得这个人高音很厉害,也就这样了。
只是后来,生活实在是很痛苦,有情绪却无处发泄,就想找些高音来听,唯美的高音并不能缓解我的情绪,只有沙哑、嘶吼的高音才能引起我的共鸣,但是,像信,像曹格,给我的印象是唱情歌比较多,而我却没什么感情经历,也没什么感情痛苦,不好带入,而那些老式的摇滚,像汪峰、黑豹那种,我又感觉那个味太正了,我没有办法去代入到那种形象里,生活里,我就像是一个小丑,卑微、无助、痛苦,可又有些不甘心,我更喜欢一些带有黑化性质的歌曲,比如王菲的一些歌,像《开到荼蘼》、《百年孤寂》、《光之翼》,但王菲的声音太治愈了,我只是想要有个人替胆怯的我喊出来。
然后,我就听到了华晨宇翻唱的《易燃易爆炸》,翻唱的《creep》,翻唱的《unintended》,翻唱的《Chandelier》,以及原创,《卡西莫多的礼物》,在他的演唱里面有很多痛苦地哀鸣和嘶吼,他,成功地表达了我表达不出的情绪,帮我宣泄了痛苦。这边说一句,他的翻唱,基本上都带着他强烈的自我情感,可以完全与原唱区分开。
然后,我就很好奇,什么原因让他这样去唱的,后来找了下资料,原来是成长经历,和我一样,也是个悲剧,于是我就再没有疑问地成为了他的粉丝。
尽管对很多人来说,他的高音和乡下的杀猪叫没啥区别,但,猪痛了都知道喊疼,为什么人痛了,却没人喊了呢?
后来我才知道,我们都是沉默的羔羊,从小就被剥夺了发声的权利。
市面上好听的声音有很多,就像是一颗颗奶糖,只是我在流血,我要的是创可贴,不是糖。
很多人不理解90后,00后,觉得一代不如一代,其实只是网络发展的太快,信息涌入的驳杂,尤其是国外的一些自由的文化,让我们这一代人没有被洗脑成功,觉醒了自我意识,所以显得尤为叛逆。
其实随着,信息的不断涌入,很多人也都已经反应过来了,只是木已成舟,家庭责任的重担下,不敢反抗,也不能反抗,或者早就在日复一日地麻木中,被磨平了棱角。
短视频病毒式地兴起,掀开了全民娱乐的时代,只是再繁华的剧场也掩饰不了落幕时的悲哀,多形式喜剧的爆火,不正说明了,其实大家过的,并不开心。
生活就像被强X,既然反抗不了,就找东西转移注意力,反正一生挺短,熬熬混混,这辈子也就差不多了。
其实这样浑浑噩噩过一辈子,也没啥不好的,想那么干什么,怪累得慌的。
只是大人可以摆烂,但孩子怎么办?
我是作为孩子亲身体验过来的。
谁都没有错,但我就是痛啊。
痛了,就是要喊出来啊,一直压抑着,能不抑郁么?
本来就是填鸭教育,现在都内卷成军事化填鸭教育了,成年人担不起改变的痛苦,于是就转嫁给了孩子身上,这就叫望子成龙么?
真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道拼教育拼到最后是拼素养,自己素养不够就用钱给孩子砸出来一个素养,砸到最后,素养砸出来了,却也砸出来了抑郁症,或者干脆就成了反社会人格。
“阿祖收手吧,外面都是警察。”
其实外面没有警察,全都是不负责的家长。
而家长也很委屈,我已经是拼了命地赚钱了,还能要我怎样负责?
我已经够没文化了,只能拼命赚钱给孩子上学,让他有文化,有出息,不要和我一样,这也有错吗?
没有错,谁都没错,谁叫咱们是发展中国家,国力不够,只能用一代代人的努力去填坑。
国家的教育,在我们国力没有上升到一定水准时,是不会动的。
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改革,不是说变就能变的。
所以,我觉得,要改变的,还得是从家长开始变。
转变教育思维,育人育己。
应该快了,毕竟我们这一代,也已经陆陆续续的成为了家长,改变在即。
我坚信,改变的核心力量就是愤怒,就是反抗,就是为痛苦发声,而不是逃避和妥协。
反正,在我的自我教育不达标时,我还是不要创造出后代让他重新受我受过的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