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篇开篇VS伤寒例之太阴(桂林本3-15)
太阴跟阳明,其实是一个关系表里关系(消化道的问题)
虚则太阴,实则阳明
太阴病就是病邪已经进入,侵害到消化道的吸收的机能
宿食,就是消化机能很虚,东西没有走动,放到坏掉了
太阴的药是补强消化系统的吸收功能为主,如何让你的肠胃道吸到营养,能够吸到水分
*【3-15】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寸关尺脉沉濡,六气之中,太阴是湿土气,湿气不清爽的时候就是这种脉象,沉的不干不净
涩脉有摩擦感,那濡脉只是温吞吞的感觉哦。
《黄帝内经·热论》里面,太阴之脉“布胃中”,掌管整个消化道。络于嗌,是关系到我们吞咽的那个部分,得了太阴病:第一个是吃了东西不消化(肚子胀);第二个是太阴经不养你的嗌,吞咽的地方好像有点摩擦摩擦的,特别的干,当然一般是指口渴也说不定,就是吞咽的那个位置会觉得干。
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方VS热太阴病(桂林本3-21条)
*【3-21】传太阴,脉濡而大,发热,下利,口渴,腹中急痛,宜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
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厚朴四两 石膏半斤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每服一升五合余,日三服。
脉濡而大(太阴热病),发热而发烧,拉肚子,口渴,肚子痛的,茯苓白术黄芩厚朴石膏甘草汤。
清热:石膏跟黄芩
为什么要用寒的药去对付那个热,太阴病很虚的脾胃,不能够耐受大黄芒硝
用茯苓白术是因为肠子要吸水,要吸收营养要用白术,厚朴宽肠,因为肚子已经绞痛了,枳实放了不会缓解绞痛
阳明太阴同病,看起来是阳明病的脉象,但是肚子胀满,脉时高时低的,代表已经陷到太阴了,所以同时要用补强的药
太阴提纲—腹满而吐、自利、四肢烦疼、脉象(桂林本10-12、10-13条)
*【10.12】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感冒,开始流鼻水、打喷嚏,发一点烧,拖到一个半礼拜之后,开始一直吐,开始水泻,那就是传到太阴了。
“腹满而吐,食不下”,消化机能弱,肚子胀胀的,吐,吃不下,消化机能没有了,吃饭就不开胃了
进入太阴之后,所形成的体质叫做虚,进入厥阴之后所形成的体质叫做阴阳分裂,身体里面病毒堆得越来越多,在三阴世界堆积的病毒会形成体质的,会形成癌细胞或者免疫疾病的那种东西
*【10.14】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脉浮,呕吐拉肚子,发烧出汗,桂枝汤
桂枝汤从脾胃,从太阴吸到这个药性以后,送到心,然后从血分出来,再用姜把这个药性从血分推到卫分,桂枝汤是从太阴去走太阳的药。
太阴病是脾胃虚,虚的脾胃多拉肚子的话会更虚;越拉人越虚,所以就拉的更厉害,吐得更厉害,叫做“自利益甚”,就是越拉越严重。
太阴病的肚子阴阴绵绵的痛,肚子剧痛就会发白汗,
“若下之,必胸下结鞭”,人已经虚了,用下法一定是胸下,会把人下伤,类似会结胸之类的病会开始出来了;所以太阴病不适合用下法,不能用下法
*【10.13】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病邪的调性不太冷,或者是很冷,中风比较偏热一点。邪气在太阴病作战的时候,可能会四肢烦疼,四肢烦疼,虽然是太阴虚证,是比较偏热,脾里面有一些虚热虚热的气的时候,妇人怀孕,安胎药用黄芩,这个来养太阴
太阴病就是阳微阴涩,沉软沉濡的脉就是浮取的时候没有,沉取的时候不流利。拉肚子的人津液一定损失很多,‘阳微阴涩’是标准的太阴脉,原来塌塌的脉开始有勒成越来越一条,脉象从虚弱的脉象开始勒出力气了,长条的脉说明开始转往阳明了,体力在恢复,就是要好了
另外一个解释,阳明病脉短会死掉,脉短意味着没有一点点津液了,太阴病人虚,一直拉肚子,越拉津液就越少。如果脉慢慢长回来,越来越有一整条出来,代表津液其实还保得住。
太阴自愈的情形(桂林本10-16条)
*【10.16】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感冒,脉浮,跳的慢吞吞的,觉得自己手脚好像有点热烘烘的,手脚会热代表病邪作战的地方是脾,已经连到太阴区了。
连到太阴,可能倾向变成黄病,因为人的水要抽掉是靠太阴的力道,小便很好,说明还有能力把水抽掉,所以病情不会恶化,可以自愈。
太阴病,因为之前生病的时候消化能量不足,肠子里堆了很多东西,所以病愈的时候消化功能恢复,就会把之前堆积的垃圾毒素排出去,这时就会狂拉,是正常的排病反应。
太阴主轴——理中与四逆汤
太阴病的主轴水泻是虚冷的泻,不口渴,是因为脾阳,消化系统里有寒,所以用暖药——理中汤治水泻;四逆汤治下利清谷。
如果一个人拉得很惨,拉到腰酸腰冷屁股重,尾椎骨酸,这时要帮助肠胃吸水,又要补阳气——用苍附理中汤或桂附理中汤。
如果太阴病小便少,水泻偏黏,说明脾胃抽水,分清浊的能力太弱——用理中汤+茯苓+泽泻。
太阴下法的争议
两个太阴的药方:
(1)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
(2)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加芍药汤方+大黄二两
太阴病用了下法后,肚子绞痛,这时不能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所以要用增强肠胃机能的药,芍药可止肚子绞痛——用桂枝加芍药汤方。
大实痛——肚子痛得很厉害,不喜按,说明有宿食,这时加大黄——桂枝加大黄汤方。(大黄:利湿退黄,泻热通便,解读消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