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2.3.4.1

第四节  歌利亚德时期

歌利亚德

对于天主教而言,中世纪盛期有两种宗教体制:其一是隐修院制,修士们在各种修会隐修院里过着隐居、清贫和虔诚的生活方式;其二是教区制,根据自然地理的地形和人文地理的聚落区域来划分,以主教为最高领导者,其驻地为主教座堂。以主教座堂学校为基础,发展出了培养年轻神职人员的中世纪大学。

然而,还有一群具有双重身份的人游荡于这两种体制之间,称为“歌利亚德”(goliard,也写做goliart、gouliar或gouillard)。这些人可能是游方学者,也可能是游方教士,通常是年轻人。他们也是十二和十三世纪拉丁语讽刺诗的创作者。


歌利亚德在宴饮

“歌利亚德”一词的来源与拉丁语词汇“喉咙”(gula)和一个虚构的传奇人物——主教歌利亚斯(Golias)有关,前者反映了歌利亚德的饕餮本性,后者之名来自《圣经》中和大卫王作战的巨人歌利亚(Goliath)。据说这些歌利亚德忠诚于这位虚构修会的头领歌利亚斯。明谷的伯尔纳曾给教皇英诺森二世写信,指责阿伯拉尔的新思想,称他为“歌利亚斯”。歌利亚德活跃于十世纪晚期到十三世纪中期这一时期,到了十四世纪,“歌利亚德”一词成为吟游歌手(minstrel)的同义语,不再特指这个教士团体。

歌利亚德阶层的起源被认为和中世纪社会的长子继承传统有关。一个家庭只有长子才能继承头衔和财产,其他儿子只能自谋生路,被送到大学或隐修院学习,准备当一名神职人员或修士。但这并不能保证他们获得一个教堂中的永久性职位,他们只能到处流浪,用自己的才华为提供给他们衣食的雇主服务。歌利亚德还保持着教士的身份,并享有这一等级的特权和教会的庇护,即使有些人放荡不羁,贪吃好色,声名狼藉。

歌利亚德也是受过教育的学者,经常用拉丁语写作自己的诗歌,有时也用法语和德语。他们作为一种到处游荡的娱乐者,也为许多诗歌谱曲并演唱。这些诗歌主要集中在两种主题:对流浪放荡生活方式的描述和对社会与教会的批评讽刺。尽管这些诗歌通常是世俗的,也有许多包含宗教或道德主题。另一些则是个人的,沉溺于奉承、抱怨和乞讨的要求;争吵、讽刺、辩论和告诫的诗歌很常见,也不乏描述春天、爱情、狎妓、酗酒、宴会、赌博和各种滑稽的歌曲。这些诗歌大多数是用所谓的“歌利亚德式诗节”写作的,每行十三个音节,一般分为七加六两组音节。虽然诗歌内容多有不堪,但歌利亚德并非流浪汉,他们本身也是富有学识的,有的甚至还是受人尊敬的老师,有的享受着宫廷的恩惠。他们的诗歌是为受过教育的受众而作的,诗歌中那些自认的粗野恣肆,大多是修辞性的修饰,而不是传记性的事实。


《博伊伦之歌》中的歌利亚德歌曲

大多数歌利亚德诗歌显然是用来演唱的,但音乐基本已经失传。目前还保存着一些中世纪歌利亚德诗歌集,例如在剑桥、巴塞尔、圣奥梅尔和加泰罗尼亚的里波尔,最著名者就是之前已经在教仪剧部分遇到过的《博伊伦之歌》。

《博伊伦之歌》整个抄本由119张羊皮纸绑订而成,还有几张散页在十四世纪时附在抄本的最后。在绑订过程中,可能弄乱了部分书页的顺序并遗失了一些书页。从笔迹上考察,《博伊伦之歌》是由两个不同的抄写者使用一种早期的哥特小写字体抄写的。手稿中还包括八幅微型画:命运之轮(置于封面)、虚拟的森林、一对情侣、狄多和埃涅阿斯故事的场景、喝啤酒的场景,以及三个玩色子、桌球和象棋的游戏场景。

《博伊伦之歌》中的命运之轮

过去的研究认为手稿抄写于发现它的本笃博伊伦修道院,然而现在已对它的来源提出了几种不同看法。比较一致的共识是,根据诗歌中使用的中古高地德语,可以确定其起源地是说德语巴伐利亚方言的中欧地区,包括德国南部、奥地利西部和意大利北部。由于有些诗文中使用了一些意大利语特殊词汇,还可以肯定是在这一地区较为偏南的部分。两个可能性较大的地点是奥地利施蒂里亚州的塞考修道院和南蒂罗尔的靠近布里克森的诺伊施蒂特修道院。有研究表明,一位叫海因里希的主教在1232到1243年间曾是塞考的教区长,很可能是他资助制作了《博伊伦之歌》。抄本中的开放思想也符合当时具有改革思想的奥斯定会会规的特征,结合诗歌中提到的地名布里克森以及蒂罗尔特有的民间故事,可以推断出诺伊施蒂特修道院也是可能的起源地之一。

《博伊伦之歌》留存下来的254首诗歌,除了48首中古高地德语(巴伐利亚方言)诗和少量法语诗,大多是用中世纪拉丁语写作的。主体部分一般分为四个主题,用CB编号表示。CB 1-55是55首道德诗和讽刺诗,CB 56-186为131首情歌,CB 187-226是40首饮酒歌和赌博歌,还有两部宗教戏剧作品为CB 227和CB 228。此外,还有不少例外的情况。CB 122-134虽然归类为情歌,但实际上包括一首哀悼亡者的歌曲、一首讽刺诗和两个关于动物名字的教育故事。另有一组宗教诗歌已经散失。附加的散页包括21首宗教歌曲(一些作品仅存片断),其中包括一篇对圣伊拉斯谟的散文体祷文和四部宗教剧,一般用CB加星号表示。

情歌作为最大的主题,还可以细分为二十多个小组,例如世界末日(CB 24-31)、十字军歌曲(CB 46-52)、古代作品的再创作(CB 97-102)等。其他经常出现的主题还包括:对买卖圣职和贪腐的批评(CB 1-11,39,41-45);悲歌,例如关于人类命运的漩涡和流动(CB 14-18)或关于死亡(CB 122-131);对春天回归的赞美(CB 132,135,137,138,161等);关于骑士或歌利亚德诱拐和强暴牧羊女的田园诗(CB 79,90,157,158);把爱情比作服役的歌曲(CB 60,62,166);奥维德的哀伤的情诗这类传统主题,通常直白和激进地描述性爱,例如以第一人称叙事描述和爱情女神维纳斯长达十小时的性爱(CB 76)。

《博伊伦之歌》中还有一些放肆地描述中世纪天堂的诗歌,鼓吹极乐生活的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被视作这种主题的权威(CB 211)。CB 219描述了流浪者修会,各个国家的民众和所有等级的教士都被邀请加入,甚至包括神父和他的妻子,这真是莫大的反讽,要知道天主教神父是发誓独身的。有趣的是,CB 215甚至提供了一个该修会的宗教仪式的例子——《赌徒弥撒》。在这个反讽的世界里,会规包括睡过头、暴饮暴食和玩色子游戏。《赌徒弥撒》充满各种反讽,如“上帝与你同在”变成了“欺骗与你同在”,“我主上帝”变成“我主色子”等等,非常贴合歌利亚德的思想状态和生活方式。

《博伊伦之歌》中的文本大部分可以找到原始出处,主要是十一世纪末到十三世纪上半叶的法国诗歌,还有来自欧洲其它地方的作品:卡斯蒂利亚的托莱多、加泰罗尼亚的巴塞罗那和拉斯韦尔加斯、英格兰、苏格兰的圣安德鲁斯、瑞士的巴塞尔,当然还有德国。正是这种国际性赋予了《博伊伦之歌》中世纪拉丁语诗歌史上显赫的地位。尽管几乎所有作者都没有署名,但许多诗歌可以从其它原始资料中辨认出它们的作者,这包括一些中世纪盛期的著名诗人,例如沙蒂永的瓦尔特(CB 3,8,19等)、布卢瓦的皮埃尔(CB 33,67等)、“主教法律干事”菲利普(CB 21,27,34,131等)、恋诗歌手福格尔韦德的瓦尔特(CB 151)和科隆的“大诗人”(the Archipoeta,CB 191)等。

《博伊伦之歌》中只有46首诗歌是带有旋律记谱的,但其记谱法采用的是一种无音高的德国纽姆谱。《博伊伦之歌》的一些歌曲旋律可以在巴黎圣母院乐派的孔杜克图斯曲目中找到。这些十三世纪证据也说明拉丁语歌曲具有持续和广泛流传的国际性特征。还有一些世俗德语诗歌可以在恋诗歌手的作品中找到源头。音乐学家通过换词歌也复原了一些博伊伦歌曲。十九世纪以来,音乐学家、作曲家和语言学家已经从分散在欧洲27处、总计47部的手稿中找到了《博伊伦之歌》的对应作品,目前已复原30多首。这为我们今天能欣赏到这部中世纪歌利亚德杰作奠定了基础。


唱片推荐

标题:博伊伦之歌

演奏:Clemencic Consort,René Clemencic(指导)

厂牌:Harmonia Mundi,190336.38,3CDs

唱片简介

原始版《博伊伦之歌》不同于奥尔夫的那部现代名作,是一部十三世纪抄写的大型诗歌集,收录的是过去两百年间歌利亚德创作的作品。歌利亚德是中世纪游方学者或游方教士,在教堂中没有固定的神职,到处流浪并用自己的才华服务于雇主。歌利亚德的诗歌多为对流浪放荡生活的描述和对社会教会的讽刺,也包括宗教和道德主题。这些诗歌大多用拉丁语写成,少数为古德语和法语。其音乐是用一种无音高德国纽姆谱记录的,只能通过其他抄本中较精确记谱的对应作品和换词歌来译写,目前已复原30多首。《博伊伦之歌》的内容丰富多彩,表演艺术家们可以通过它进行多种表演方式和风格的实验。克莱门西克这个版本基本收全了当时复原的全部曲目,演唱风格粗粝,充满了歌利亚德那种恣意妄为的活力和激情,器乐伴奏也十分出彩,是中世纪音乐唱片代表之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