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轶事

图片发自App


                              1

        前几日,在手机上看一呼声很高的电影,竟然看的我昏昏欲睡,搞得我是大失所望!

        近来,很少守在电视机前看电影,也很少去电影院看上一场电影。因为我觉得是拿钱买罪受,简直难受之极!现在的电影院简直成了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已婚男女偷情欢娱的后花院,到处充斥着靡靡之音,电影好不好看,谁还管它呢。

        现在的电影和电视剧太无趣!一部臭长臭长的电视剧,刚放了开头,几乎就能猜到结尾,还有什么可看之处。要不就是千篇一律的神话剧、穿越剧、抗日剧,剧情让你无聊之极!再不就是历史剧和改编的名著,但也被篡改的面目全非、惨不忍睹,与历史和原著相距甚远。如若历史人物和原著作者还在,定然会气到口吐鲜血!故若非特别出彩的电影值得我一观外,有时宁愿看看书也不愿坐在荧屏前虚耗有限的光阴。

                                2

        扶笔沉思,不由得,想起了儿时看电影的情景!

        八十年代的农村,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唯一可以享受的,便是偶尔十里八乡的一场电影盛宴了!

        当时方圆二十多里地,有且只有一个会放电影的电影人。各村各队每年都会请上一两场电影,家境宽裕的人家,在有红白喜事时也会请上一两场电影。当时对放电影这一职业仰慕不已:在那个年月,不但有好吃好喝的奉上,还能看无数的电影。梦想着长大后当放电影的,成了无数小孩的憧憬。

        那时候只要听说放电影,不管远近定要赶去看。有月亮的时候还不用光亮照路;漆黑一片的时候,四下是星星点点的火把或一盏盏电灯,点点亮光蜿蜒盘旋在河岸边的小路上。

        翻山越岭、渡船过河追看电影是常有的事。犹记得一族叔讲的一件事。正值夏天,几个人一起渡船过河看了一场电影。不料临近结尾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赶紧来到河边准备回家,却是小船被风刮没了踪影。他们一起的几个正当壮年,便在风狂雨急的黑夜泅水横渡汉江。在水流湍急的江中游了近半个时辰,待游向对岸上岸时,已被江水冲到下游很远的地方。为了看场电影,也是蛮拼的哦。

        那时候有几个邻家堂哥稍大些,别处放电影,总是要赶去看的。他们每次勾引我,我就想撵去,父母说我太小,总是不让,我站在门口眼巴巴的看着他们去看电影。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过去问放的什么电影,什么剧情。有时候他们还能说个所以然来,有时候吱吱呜呜半天也说不出什么名堂,再问,反正电影名叫《英雄照脸扇》!过几天他们才说,去了电影没放成,胡乱编个名字,我哈哈大笑起来。后来我也用《英雄照脸扇》这个杜撰的名字忽悠过很多小伙伴!

        犹记得九一年的夏初,离我们四五里地的村子放电影。几个堂兄弟又过来邀请一起去看,母亲还是不放心。他们打着包票:“没事,王妈,海方子我们安全的给你带回来!”我拉着母亲的衣角央求着,母亲这才松口:“去吧,路上小心点,注意安全。”

        我们欢呼着,如脱缰的野马,在河岸上飞奔。月亮刚刚升起,一轮明月把我们的身影拖的斜斜长长、影影绰绰。一路上我们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河地青色的麦田和绿色的碗豆连成一片,江风吹过,碧绿的麦浪在月光下此起彼伏;江边的青蛙、地里的鸟虫,叫声四起;水边银色的沙滩,在月亮底下发着幽幽的光;波光粼粼的江水,欢快的向东流去。

        无暇看这美景,我们飞快地在河滩上奔跑,美景飞快的向后退去。气喘吁吁的赶到了地方,电影才刚刚开始。我们爬上一棵大树,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电影过半,一哥哥尿急,又不想下树,便站在树上向下尿了起来。刚好有一大叔也在坎边小解,闻有声音急躲向一边。终是慢了半拍,被尿了一身,怒骂起来。几个堂哥忙赔不是,他见是小孩,便饶了我们。

图片发自App


        只记得电影甚是精彩,已忘了什么内容。看完电影,已是夜间10点多,我们原路返回。这时月正中天,鸟虫嘶鸣更甚。几只碗豆八哥“碗豆八哥、收麦过河”的欢叫着从河这边飞向河对岸。也有几只毛头鹰不合时宜的叫了几声,吓的我们赶快向前跑。(在我们农村有一迷信说法,猫头鹰的叫声是勾魂的)一个小弟脚下一软,摔了个狗吃屎,满嘴沙子的哭了起来。我们把他领到河边,江水还是清清凉凉的,但也顾不上冷了,清洗干净再说。

        再前行不远,,一片绿油油的碗豆秧正在路边。不知谁说有些饿了,摘些碗豆角吃吧。我们一窝蜂似的冲进地里,惊起了在此歇息的几只野鸡,扑楞愣的惊叫着飞走了,还把我们吓了一大跳。坐在碗豆秧上边摘边吃,还往兜里装。顷刻,刚刚还生机勃勃的碗豆秧就无精打采的躺了一地。直到上下兜里都装满了,才恋恋不舍的走出碗豆地。我们也不敢把碗豆角带回家去,便慢慢地边走边吃。留下一路的碗豆荚皮和欢声笑语在我们身后……

        走到家不远处,我家的招财“汪汪”的叫了起来,少顷便见灯亮和开门“吱吱”的声音。母亲站在门口,几个哥哥说:“王妈,海方子给你带回来了,没出事!”母亲微笑着招呼他们进家坐坐,他们一个个哈息连天的摆着手说不了,匆匆回家了。

        每次在我们队上放电影,都在公共的大道场上。傍晚的时候,一块白色的大荧幕撑了起来。我们欢呼雀跃的四处相告:要放电影了!赶紧的吃完饭,一家老少带上椅子小凳,在道场上占好位置。天色将晚,近处的人先到了,偌大的道场坐满了黑压压的人群,人声鼎沸,嘈杂一片。远处的来时已无地方可坐,于是,附近的树上、石头坎上,到处挤满了人。

        电影还未开始的时候,大人们愉快的拉着家常聊着天,小伙伴们疯狂的打闹成一片。这样的情景,是比过年还热闹许多的场景。

        那时候我们小队虽然也通电了,但电线经常被偷,所以没电的时候居多,放电影还要用发电机。待到发电机“突突、突突”响起,灯泡被点亮的时候,噪杂的声音便小了几分。当事人讲过话后,红光满面的电影人准备放映了!调试好焦距和音响,道场里已鸦雀无声。高亢的音乐声,奏响在无边的黑夜。无论什么电影,大人们全都看的津津有味。记得放《世上只有妈妈好》时,大人们情不自禁,道场里哭声一片,现在还记忆犹新。两部电影放罢,已是深夜。大人们还沉浸在剧情之中,我们已哈欠连天,便催促着赶快回家睡觉。

图片发自App


        其时,我看电影还只是看热闹,根本不知道意思。大点了才看得懂些。现在还记得《白蛇传》、《大闹天空》、《南拳北腿》、《少林寺》、《醉拳》、《黄飞鸿系列》、《风云剑客吕四娘》、《骑士风云》、《地道战》等等电影,让我看过大呼过瘾。看打小日本,我们一起咬牙切齿、血脉贲张的高呼“打死小日本、打死小日本!”直到现在我都对小日本没有好感,虽然国愁家恨离我很远!还有就是武侠一类的电影,影响我很深。那时候做梦都想当一大侠,飞天遁地,武功高强,锄强扶弱!以至于看过武侠电影很久,我常在“嘿嘿、哈哈”的练拳,对小伙伴说“来,看我的无敌鸳鸯腿”。还从房后的树林里砍下一根直直的棍子或竹林中砍一竹子,刮去皮后拿在手中舞的呼呼生风,大喊着“俺老孙来也!”要不就是在梦中我会飞,哈哈大笑着“我飞了、我飞了”!搞的爸妈夜半惊醒,迷迷糊糊中只听他们说“这娃子又臆症了!”

          八、九岁那年,和爸爸、奶奶一起下郧阳城小姑家。有天下午爸爸带上表弟和我们一起去电影院看了场电影。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进电影院,对所有的东西都无比好奇。那场电影是《五郎八卦棍》,观影结束,大家全部站起来鼓掌,我也站起来鼓掌,把手掌拍的通红。那时候才知道这是对电影的一种认可、一种敬意、一种感激!现在电影院,再也难见这种鼓掌的盛景了!

        十一岁往校以后,学校也组织观看电影,每半学期一次。电影是还好看,只是多了课外作业——电影观后感,让人又爱又恨。《离开雷锋的日子》、《神州第一刀》、《五鼠闹东京》、《新龙门客栈》等等电影,陆续走进我的视野。主角或敬业、或爱国、或侠义,让我血脉贲张,如痴如醉。多少的爱国武侠情结,都留在了灿烂的年少时光。

                          3

        渐渐长大,步入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各种文化的百花齐放,中国的电影也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天地。从黑白胶卷到彩色时代,再到数字数码时代,一直到如今的2D、3D视觉时代,科技在无限进步。但是,电影却没有以前的高度和深度,再也体会不到少年对电影的激情和向往。

        粗俗滥制,成了中国现代电影的通病。为了追求票房和潮流,压根就不注重电影本身的内涵与追求。只将就大牌明星堆积和追风的潮流,投入大笔资金所制作出的电影,大部分都是内容的空洞和主题的松散,让人乏味。反而不如一些小制作、小投资的电影来的真实和酣畅淋漓。从2001年至今,我能记住的电影不多。《陆小凤系列》、《建党大业》、《失孤》等等,或悬疑,或震撼,或直达内心深处,才略记得一二。

        至于近两年的《战狼》、《芳华》、《再见前任》等影片的大受欢迎,它们在制作不错的前提下,同时也抓住了当代人所剩无几的爱国情怀和青春逝去的惆怅,迎合了社会的主流热点和观点,无怪乎火得一塌糊涂!

          不知何时,希望在不受利益驱动的前提下,那些优秀的电影人可以摆脱金钱的铜臭和出名的欲望,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影片,供大家欣赏!但愿,这个时间能提前到来,一慰最初的夙愿:为喜欢而创作、为艺术而创作!


  注:道场,当地对门前打晒农作物场地的统称。

     

     


   

你可能感兴趣的:(电影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