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第186/365天
今日阅读《孩子的五顶学习帽》
——做顾问型家长 培养自主型孩子
作者:付立平
第1部分:白色学习帽——学习内驱力。
第5章,收获价值感:持续学习的热情源泉
1.价值感与需求理论。
1)什么是价值感?
价值感是一种情感体验,指人们看重自己,认为自己受到尊重,在社会中受到了良好的评价或发挥了积极作用。这种情感体现可以表现为自信、自强等。相反人们缺乏自我价值感,则会产生自卑等情感,甚至自暴自弃。
2)马斯洛需求理论。
根据马斯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孩子在学习中获得价值感的主要来源,也正是这5个方面。
通过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赋予孩子学习的价值感,在这个层次很多家长都已经做到了。例如:将学习和吃饭、零花钱挂钩就是通过生理需求赋予孩子学习的价值感;而将学习和没收手机这样一些惩罚挂钩,就是通过安全需求赋予孩子学习的价值感。
社会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叫精神需求。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进入青春期之后,父母通过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赋予的价值感,对于孩子就不再有吸引力了。如果不能为其提供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使其获得更多的价值感,他们就会逃避。
自我实现需求是人的最高追求。前面我们提到过,目标感是孩子主动学习的底层原因。目标是驱动力,而不断给孩子提供价值感的,是学习过程中的所有正向反馈,这些信息让孩子产生源源不断的热情,体会到自我实现的价值。
现在的孩子的价值体系和需求满足方式都和父母一代不同,他们很难仅仅从成绩中获得价值感,也不会为了长大后多赚钱而努力学习。所以,家长要在孩子的自主学习力的构建过程中,引导孩子实现高层次的需求,让孩子挖掘他们的成就感和使命感,这样他们才能有持续学习的热情。
2.让孩子获得价值感的三个关键。
第一,找到适合孩子认知能力的“学习区”,使其获得心流体验。
第二,帮孩子找到他的兴趣和能力优势。
第三,用成就感和使命感帮孩子提供持续的动力。
第2部分,红色学习帽:情绪自控力
第6章,敏锐识别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1.理智脑与情绪力。
1)人脑分为原始脑、情绪脑、理智脑。
原始脑又称为爬虫脑,本能脑,它的主要作用是负责保护身体,保证自身的安全。
情绪脑又称旧脑,感性脑,哺乳动物脑。情绪脑包围覆盖着原始脑。情绪脑的主要作用是情绪处理和记忆储存。
理智脑又称心脑,灵长动物脑,理性脑。新脑覆盖着整个旧脑边缘系统的上面和一部分原始脑,占据人脑全脑重量的80%左右,集中了大部分神经细胞,新脑是掌管人类一切心智行为的思考中心,主管语言、写作、计划、推理、学习、适应、抽象思考等功能,它的主要作用是接收、过滤和转化信息,最后权衡利弊,做出相应的行为表现。
2)情绪控制力。
理智脑也负责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行为。这种能力被称为“情绪力”,即情绪控制力,主要分为感知情绪,运用情绪,理解情绪和管理情绪这4种能力。
3)孩子因为理智脑没有发育完善,无法控制情绪。
成人在愤怒、悲伤、焦虑的时候,可以进行自我情绪调节,或者选择合适的发泄方式。但是由于孩子的理智脑没有发育完善,还无法理性的控制情绪,因此他们的行为更多是受原始脑的支配。当孩子哭泣时,是通过表达情绪在向父母或亲近的人求助,他需要父母帮他唤回“理智脑”。
4)家长常用三种方式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
作为家长很难在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刻做到和孩子共情,因为站在大人的视角上那些压垮孩子的情绪,不过是芝麻大的小事而已。家长通常会采用下面三种不正确的方式:第1种转移注意力,第2种说教劝导,第3种威逼利诱。许多时候这三种方法确实能产生奇效,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负面情绪缺乏感知力。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他的第一反应不再是求助,而是会感到无助、惊慌失措、甚至羞耻。
当孩子长大成人后也很难与他人共情。
2.为什么家长不能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
人是受各种情绪支配的动物,婴儿和孩子的哭声作为一种负性刺激,对父母会具有更强的生物影响力。孩子的哭声会引发家长内心的焦虑。
1)孩子的哭闹让我们不知所措。
2)孩子的哭闹让我们感觉没有面子。
3)我们认为孩子哭泣是脆弱的表现。
其实情绪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也不应该被评价,关键是我们在情绪产生之后如何做。不认可孩子的负面情绪,不允许孩子哭泣,是对孩子的一种隐性伤害。如果孩子在一个不允许哭泣的环境里成长,那么他长大之后也会习惯性的压抑自己的情绪,这很容易导致性格上的缺陷。
3.识别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在学会处理情绪之前,首先要做到能够识别情绪,家长要教会孩子如何觉察并识别自己的情绪,引导孩子说出引起负面情绪的原因。基于此,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要引导孩子识别情绪,家长可以和孩子沟通以下问题:
你现在感觉怎么样?(让孩子了解情绪是什么)
是什么事情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情绪?(它从哪里来)
怎么做才能让你感觉好起来?(要到哪里去)
当孩子不能正确的表达情绪时,家长可以通过观察、描述孩子的身体反应,告诉孩子情绪是什么,然后询问孩子是什么事情让孩子产生这种情绪,并教给孩子使用合适的方式疏导情绪。
4.培养孩子情绪自控力。
家长和孩子一起认识情绪,然后在此次基础上教会孩子学会处理情绪,做自己的情绪的主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1步,借助情绪脸谱图、绘本、电影等教孩子认识各种情绪。
第2步,将情绪认知融入日常生活,引导孩子觉察自我情绪。
家长跟孩子相处时,要引导孩子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当家长不理解孩子的情绪时,不要盲目沟通,而是尽量通过描述性语言和启发式提问,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找到自己的情绪来源。同时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情绪不好的时候,但我们无需对别人的不良情绪负责。
第3步,制作情绪卡片,正确宣泄负面情绪。
第七章,学会情绪暂停:不要在情绪中处理问题。
情绪不是被外在激发的,而是由我们自身创造的。
1.坏情绪让我们不再好好说话。
当一个人的情绪变坏时,潜意识会驱使他选择地位等级低于他的人进行发泄,如下属或子女,这就形成了一个坏情绪传播链条,而攻击性的语言是坏情绪传播链条中的主要载体。当家长陷于负面情绪的漩涡时,孩子的感受也会相应的变得更加糟糕。而一个感觉糟糕的孩子很难产生“我能做好”的想法,因为他不得不分出很多精力来消化并对抗父母的坏情绪。
2.情绪产生不可控,但处理方式可控。
虽然情绪是客观存在的,人没办法控制自己不要产生负面情绪,但是大家可以选择处理情绪的方式。当家长因为孩子的一些表现产生不良情绪时,不妨先给自己一个积极的情绪暂停,选择其他渠道释放情绪,待自己感觉好起来之后,再跟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3.情绪暂停,不在“大脑盖子打开”时解决问题。
对孩子来说,只有感觉良好的时候他才会做得好,因此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一定要先按下情绪暂停键,及时“合上自己打开的大脑盖子”,保证能用理性的方式和孩子沟通,真正解决问题,而不是发泄情绪。
我们可以遵照4个步骤,来进行积极的情绪暂停。
第1步,觉察(我现在很生气/愤怒/沮丧……)
第2步,归因(但这是我自己的问题)
第3步,处理(我需要去我的情绪暂停角,让我的感受好起来)
第4步,安全感确认(等我感觉好起来,我会回来和你一起解决问题)
只有当我们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时,我们的思维逻辑才能回归到正常水平,才能理智的跟孩子对话,并为孩子提供帮助,而不是一味的质问。孩子获得了来自父母的助力,就会持续保持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
4.情绪暂停角,让你的感受好起来。
为了能够使自己按下情绪暂停键,你可以在家里建立一个情绪暂停角,在建立情绪暂停角之前,你要先思考两个问题:
在什么地方能有助于冷静下来,
做什么可以帮助你感受好起来。
如果你现在已经有了答案,那么就可以着手布置你的情绪暂停角,你也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一个专属于他的情绪暂停脚,当然这件事上我们要给孩子主动权,让他充分参与到搭建自己情绪暂停角的工作中来。
当你和孩子在使用情绪暂停角时,要记住我们说的情绪暂停说话模式:
觉察+归因+处理+安全确认
其中有两个小细节,特别重要,需要引起你的注意,
第1点,在你离开孩子去自己的情绪暂停角时,要跟孩子说:“等我情绪变好了,我会回来。”这是在告诉孩子,我只是不想让生气时那个糟糕的我伤害到我最爱的你。
第2点,情绪站停脚的作用是帮助平复情绪,而不是翻版的“小黑屋”。